摘 要:終身監禁,是指將犯罪分子羈押于特定場所,并剝奪其終身自由的刑罰,其區別于作為生命刑的死刑,在本質上仍屬于自由刑。終身監禁最早是由意大利學者貝卡利亞于1764年在其著作《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提出,其主張以終身監禁作為死刑的替代措施。我國是在《刑法修正案(九)》首次引進終身監禁制度,終身監禁制度更加人道,但其在適用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終身監禁;死刑
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確立的終身監禁制度,一方面加大了對貪污賄賂犯罪的懲罰力度,滿足民眾對高壓反腐的訴求;另一方面,順應了死刑限制的潮流,推動了廢除死刑這個大趨勢的進程,為社會主義法治文明指明方向。
一、終身監禁
終身監禁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的刑罰,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第44條第4款創造性的增設了終身監禁制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終身監禁的地位,但終身監禁并非我國刑罰的種類,而是刑罰裁量和刑罰執行的特殊措施,屬于無期徒刑的執行措施之一。新創設的不可減刑、不可假釋的終身監禁制度只適用于貪污賄賂刑事案件,并且保留貪污賄賂犯罪的最高刑仍為死刑。目前我國現存四十六個死刑罪名,死刑的適用范圍相對于之前在逐步縮小,但是它的比例仍然很大;有一部分學者主張廢除死刑,而目前我國現階段廢除死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歷程。結合目前我國“寬嚴相濟”的形事政策,及“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堅持少殺,嚴防錯殺,可殺不可殺的絕對不能殺”的死刑政策,我國現階段保留死刑并對死刑采取嚴格限制是正確的,而終身監禁制度的確立也為死刑制度的限制開辟了新徑。
二、終身監禁制度的積極作用與不足
(一)終身監禁制度的積極作用
終身監禁,一方面有利于嚴厲打擊貪污腐敗犯罪,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同時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同時一定程度上彌補貪污賄賂犯罪“死刑偏重、生刑偏輕”刑罰結構缺陷,切實有效的減少死刑的實際運用,順應了死刑限制的潮流,推動了廢除死刑這個大趨勢的進程,為社會主義法治文明指明方向。
(二)終身監禁制度的不足
從立法上看,終身監禁制度僅適用于特定的貪污賄賂犯罪,適用范圍過于狹窄;同時不可減刑、不可假釋的終身監禁制度缺乏回歸社會的機制,違背了刑罰特殊預防中矯正罪犯的目的,使服刑人員沒有通過改造再回歸社會的可能性。從司法上看,首先,服刑人員沒有再回歸社會的機會,而不認真接受監獄改造,增加了監獄管理的壓力;其次,終身監禁成本較大,而且將會面臨受刑者老年化的問題,需要耗費大量司法資源;第三,終身監禁是2015年新推行的制度,沒有穩定的社會根基,民眾的可接受度和實際成效都有待考察。
三、終身監禁制度的完善
(一)在嚴格限制死刑的基礎上適當擴大不可減刑、不可假釋的終身監禁的適用范圍大
終身監禁制度的適用僅限于貪污賄賂犯罪,其適用的范圍過于狹窄。而目前我國尚有四十六個死刑罪名,在堅持原有的死刑政策的前提下,首先,可以用終身監禁制度代替大部分貪利犯罪中的死刑罪名。這類犯罪的典型特征是為了追求金錢的滿足,如盜竊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產、銷售假藥罪等。其次,用終身監禁制度代替并非“罪行極其嚴重”的普通刑事犯罪的死刑罪名。如:綁架罪、故意傷害罪、拐賣婦女兒童罪、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等,這些犯罪的罪犯的雖然都具有社會危害性,但是是可以被改造和教育而重新回歸社會的。故可以在嚴格限制死刑的基礎上適當擴大不可減刑、不可假釋的終身監禁的適用范圍。
(二)借鑒西方國家關于終身監禁的優秀經驗,完善終身監禁的救濟途徑
終身監禁包括絕對的終身監禁、裁量的終身監禁、無假釋的終身監禁三種類型。絕對的終身監禁是指法官只能依據具體的法律規定,對犯罪裁定絕對的終身監禁,并沒有任何的刑罰選擇權,如英國法律規定的謀殺罪。裁量的終身監禁是指法官可以根據法官可以根據自有裁量權選擇性地裁定終身監禁的刑罰,大部分國家采用的是裁量的終身監禁。無假釋的終身監禁是指被判處終身監禁的人犯罪人不能假釋,但可以通過減刑或赦免得以救濟。在借鑒西方國家終身監禁制度時,要重視我國赦免制度的完善。赦免制度是我國終身監禁的重要救濟途徑,給罪犯重獲自由的希望和機會。而我國的赦免制度比較單一,僅包括特赦這一種形式,而我國的特赦制度,時至今日僅僅啟動過八次特赦程序,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的特赦。我國的立法和司法也沒有明確規定特赦的適用,因此,有必要豐富我國赦免的種類、借鑒域外國家的赦免體系制度,制定赦免的程序規范。
(三)完善監獄的監督管理體系制度,優化監獄節約成本
終身監禁的行刑成本比較高,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終身監禁的罪犯,不得減刑、假釋,最終將會導致監獄內部服刑人員“有增無減”,加大監獄管理的壓力。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從源頭上控制終身監禁的數量,人民法院在裁定終身監禁時,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犯罪事實及量刑情節等方面綜合考慮,做到罪責刑相適應。其次,積極發揮服刑人員的勞動性和創造性,增加收益,以此彌補行刑成本的問題。最后,還要根據服刑人員在監獄的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及一貫表現對服刑人員分罪名、分年齡、分等級的管理和關押,避免服刑人員內部染交叉感染,學會其它犯罪等不良惡習。
結 語
我國的終身監禁制度,從無到有,是司法文明一大的進步。終身監禁制度的確立為限制死刑開辟了新徑,但這種新推行的制度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引起了其負面效應。而我國的死刑限制和廢止道路任重而道遠,終身監禁制度的也越來越重要,對終身監禁制度進一步深入的研討,在嚴格限制死刑的基礎上適當擴大不可減刑、不可假釋的終身監禁的適用范圍大,借鑒西方國家關于終身監禁的優秀經驗,完善終身監禁的救濟途徑,完善監獄的監督管理體系制度,優化監獄節約成本,以發揮終身監禁最大的效益,實現刑法預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鄭乃蓮:《論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的完善》。
[2]賈宇:《罪與刑的思辨》,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李瑤瑤:《我國終身監禁問題的研究》。
注釋
①參見鄭乃蓮:《論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的完善》。
②參見賈宇:《罪與刑的思辨》,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③參見高銘暄:《中華法學大辭典》,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784頁。
④參見李瑤瑤:《我國終身監禁問題的研究》
作者簡介
張朵,女漢族,1994.03.18,陜西省山陽縣,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