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當代繪畫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發展,如今,在文化多元、藝術觀念多變的當下人們越來越重視作品的觀念性,很多時候一件作品的好壞衡量甚至于取決于作者的理念。而在藝術創作中也有著對個人特色的“獨特”追求,這種追求有時候仿佛是對一件事物的延續,像一個永遠不會完成的作品,可能會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亦或者永恒。如徐冰的文字、譚平的線條等。羅湘科的畫也是同樣的,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有著自己的觀念。他的系列版畫作品《呼吸》——一種基于“偶發”的“設計性”和“秩序化”的“情緒表達”。用其獨特的藝術形態和手法呈現了他的“呼吸”。用獨特的視角表達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觀念來進行版畫創作。本文主要通過對羅湘科的作品《呼吸》進行分析,以闡述創作的純粹性表現、創作思維在版畫中的體現與版畫情感的材料轉換。
關鍵詞:創作思維;純粹性;材料轉換;
一、版畫創作
1.創作的純粹性
何為純粹的藝術?波德萊爾在一篇發表于1868 年的名為《哲學的藝術》的文章中回答到:“就是創造一種暗示的魔力,同時包含著客體和主體,藝術家之外的世界和藝術家本身”。簡單說,藝術家在創作時依靠什么來確保自己“體驗”而來的靈性能正確的發揮作用不偏離軌道,這與精神純粹性的內在引導是密不可分的。這種類似信仰的意念支持畫家達到一種高貴的美,它必定是純粹的,這種純粹體現在技法上、畫面的氣氛上,以及畫家想要表達的意念上。
如今,社會整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新科技與多元化生態衍的出現使得新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綜合材料的介入與數字媒體技術的使用,也對傳統的純架上繪畫藝術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版畫創作中,繪畫語言的豐富性,使得畫面語言表達更個性化。當然這對藝術發展也有積極作用,但是,在利用這些新形式與新技法的同時一定不能忘懷藝術家對創作最初的那份本心,忠實的表達自己。藝術史永遠記錄的是思想的解放與發展,而技法的鼎新只是為了更好的解放思想。在絢麗的表象中尋找本色的、單純的自我才是所需要的。
在版畫中,始終如一的是畫面的深刻性和未知性。每個版畫工作的從事者在進行版畫創作的同時,是要尊重刻刀與版面相互碰撞的規律的。在畫面的形式上,羅湘科使用的是類似于重復的手法,卻又顛覆了傳統版畫的鐵律——“復數性”,重建了一種新“東西”,看似簡單卻又意味深刻。所追求的是一種生命情感狀態的純粹性,使得我們對于畫面的關注點自然的落到了借由刀法與畫面氣息而體現出的精神純粹性上去了,在呼吸系列的后期,畫面越發的簡潔,幾乎僅用點與線條去表現。如《呼吸》系列的NO43。深深淺淺的痕跡,純粹用圓孔來表現一個畫面,卻又帶有一定的禪意,在無規律中找尋規律,在循序反復中醞釀主題、情感。在無限的空間中呈現了畫家隱蔽深沉的精神世界。
2.創作思維體現
版畫有著廣泛的材料技術的選擇空間和極為多樣的表現手段,我們要做的確是在版畫復雜的操作過程中將個人情感與生活感受盡情地表達。很多畫家會以獨特的版畫語言表述一種錯綜復雜的文脈交互的情感,其版畫語言又是超乎異常的單純、寧靜與美麗。這是在復雜中找尋自我,在畫面中做“減法”。如在羅湘科作品《呼吸》NO2中,通過對仰頭呼吸的 “人”進行非同一性方式不斷的進行復制,對人物形象的復制化、意象化,對自然物象的簡晰化、符號化。以鏡像的方式反映社會中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和藝術家對生命常態的理解。不斷被復刻的人物形象,既整體統一卻又帶有局部反差,矛盾而又融合,這是一位睿智的藝術家在作品上呈現對社會、對自然的深思。就像鏡面一樣映射在心里,但反觀作品的表象本身物象,一定是含糊的、抽象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同時強調創作個體“禪”的精神氣質的體現。繪畫不能停留在知識、熟練的層面,而是要培養感官的直覺性,跟著本能、尋找最新鮮的感受力。版畫最終體現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創作一幅版畫作品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理解版畫背后的意義,忠誠的表達自己。
3.創作材料的轉換
當代版畫是一個矛盾的共同體,堅守和創新的矛盾問題不停在進行碰撞。但是在鼎新的同時往往會使藝術家墜入一個追求革新而革新的泥潭。高深的精深的煩瑣的版畫制版或印刷技術成了話語的中心,語言的精到很可能成為創作意識的窒礙,形式、質料語言的一味追求只能導致想象力、創造力的日漸窮乏,如此以往缺乏文化敘述性的藝術方式便無法往下發展下去。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需要創造性地去嘗試在創作中加入更多的藝術思考,將傳統的版畫從傳統學院架上繪畫藝術上升到更高的思維層次。如果不以表現語言的層面去把握發揮其材料的藝術表現品德,發掘一種它所能體現的文化精神意義,將材質美感與藝術情感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技術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也就會失去其存在的魅力。
版畫也不是純粹地通過材料的轉換,它還是通過視覺轉換,實際上是將畫畫語言表現更加個性化。羅湘科認為所謂“社會性”、“當代性”,與藝術無關,至少與創作本身無關。藝術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創建一個藝術作品在其中不再那么必要的世界。在2017年12月,他與俄國藝術家西蒙在長沙舉辦了《不期待中永恒》&《另類的呼吸》雙個展,其中的作品也延續了他的一貫風格,只是在表達對物象的情感時更加自如,而且這種逐漸的成熟不斷綿延在他的作品中。
二、結語
在羅湘科的創作中,“呼吸”是很重要的一個節點,這個主題也是永恒的。在這個作品中他將無形的觀念落實到具體的物理形態中,再以版畫的方式解讀,在實踐中慢慢成熟。在如今的藝術發展中,不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了更高的追求,有了更多的嘗試。畫家的作品最終還是自身觀念和個性的結合。
藝術家不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觀念認同和審美好惡,也不需要強調統一的風格與完美的形式,現如今不論從內容及形式上,都強調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傾向。
參考文獻
[1]史堯.木版畫創作語言特性的思考[D].云南藝術學院,2016.
[2]王鑒非.體驗式的“主觀”[D].南京藝術學院,2014.
[3]李平平.版畫創作中的個性語言困境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李全民.當技術成為表現語言[C].嶺南美術出版社,2011.
[5]王璜生.思維之物:陳琦解讀[C].嶺南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劉思敏(1995-),女,漢族,籍貫:湖南邵陽,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版畫。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