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婕妤
摘 要:功能美、科技美、技術美是設計美學的三大要素,作為現代設計門類之一的服裝設計只有以設計美學的三要素為準則去實踐,才能使設計作品最大程度的展現出設計之美。服裝設計中的科學美除了實用性還有展示性;藝術的科學是一種人文科學,服裝設計的科學美主要涉及到消費心理學和人體工程學;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交融,服裝設計的技術美展現在服裝設計方法之一的立體裁剪和服裝面料再造,展現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的獨特設計美。
關鍵詞:服裝設計;美學三要素;功能美;科技美;技術美
服裝設計作為現代設計藝術的其中一種形態類型,一直扮演著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角色。原始社會人類用獸皮遮蓋身體或用貝殼樹葉裝飾自己的行為便是意識與審美的萌動,是一定時代物質生產和思想意識形態的綜合反映。
在現代社會,服裝不但以其最本質的內涵——功能性作為人類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生活水平的反應。同時服裝設計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更能帶來視覺上的美的享受。
本文從設計美學中的功能美、科學美和技術美三方面對服裝設計進行淺談,希望在此總結過程中對服裝設計與設計美有一個整合性的理解。
一、服裝設計中的功能美
(一)功能美概述
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有關于造物設計的功能性的爭論。孔子辦學內容中《禮》、《樂》都與造物裝飾有關,以飾體道,功用目的明確;墨子反裝飾的造物思想具有實用、適體、節材、利民和內在美;老子的思維方法是相對的追求一種不裝飾的裝飾,超越了紋飾的單純感知而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韓非造物思想的中心是功利性。諸子紛爭意見各有不同,雖終其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但其造物思想中對于功能性的討論對后世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功能美概念的真正提出,還要看西方的美學發展。西方十八世紀以來的近代美學思潮中,美是純粹的,是理性的,是與功能和審美完全無關的。康德認為的美是審美活動不是歸于感官而是歸于判斷力,將情感作為審美判斷的主要內容,并不涉及概念和功利心;黑格爾在美學上提出了普遍范疇推演萬事萬物的學說,其中“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其美學的中心命題;新康德學派依舊強調其純然性。此時的美與哲學一樣,是遠離生活和功用,遠離人群的。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二十世紀初,大工業生產發展迅猛,再加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具有審美和實用的產品開始顯現,才開始出現了“功能美”概念,并在設計美學中體現。
(二)服裝設計中的功能美
1.服裝設計的實用性
服裝的實用性是其基本價值。倘若服裝實用性極差,在這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也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在服裝發展中被稱為“無用退化”。
服裝設計的實用功能是構成服裝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服裝設計中則可以從保暖性、運動性、安全性、透氣散熱性等方面來表現。例如為極寒地工作者設計的服裝具有強耐寒性與強抗輻射性;為極熱地區的高空作業者設計的服裝具有高透氣散熱性等,都能體現服裝的實用性,體現現代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2.服裝的展示性
服裝的實用性已滿足不了現代人類,追求潮流與特立獨行成為新人類的標志,代替了羞恥說的展示心理成為主流,原始社會的裝飾性成為了延續。
在現代社會的人際交流與交往中,服裝在展示自我,給他人帶來良好印象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被大眾所接受的好的、能夠有力展現自我的服裝設計作品,是需要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倘若一件作品不能表現出其現代美和時代特征,不能被大眾所承認,那么這樣的服裝設計作品便失去了展示性能,失去了美的價值。
服裝設計作品中體現藝術價值的作品越來越多。如知名服裝品牌迪奧的高級定制服裝,其復雜工藝與理念的結合極富藝術價值。
二、服裝設計中的科學美
(一)科學美概述
在西方世界以畢達哥拉斯為首的科學家們組成的最早的美學學派在討論美的本質時,把“數”、“和諧”和“秩序”的概念帶進美學研究。與此同時,張道一先生還從科學與藝術的思維角度論述,以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這都表明藝術與科學始終存在著自覺的相互關系。
(二)服裝設計中的科學美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使設計涉及到物質文明、政治建設、經濟發展等多種文化領域,從而與非藝術的心理學、社會學、材料學等進行穿插交互,形成設計獨特的科學之美。科學美在服裝設計中可以從消費心理學與人機工程學體現。
1.服裝設計中的消費心理學
作為服裝設計師,掌握一定的消費心理學十分有必要。通過掌握理論知識,系統地把握現代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目標的消費群體的心理狀態,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這對于始終踐行“以人為本”的服裝設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2.服裝設計中的人體工程學
服裝設計過程中,人、服裝、環境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構成了“人—服裝—環境”系統。二十世紀“以人為本”的現代設計概念下,服裝設計必須以此系統為主線并在設計實踐中體現這個系統的價值,才能使系統中的人在服裝行為中感到舒適與安全,才能真正體現服裝設計的科學美。
服裝人體工程學是人體工程學的分支學科,是一門促使人、服裝、環境三者達到和諧統一的系統工程學科,是一門匯集了服裝材料學、紡織科學、人體心理學、人體解剖學、人體測量學、環境衛生學、醫學等眾多學科的運用科學學科。
在服裝設計中,服裝面料是構成服裝設計的三要素之一,是服裝設計的物質基礎。服裝面料繁多,性能特征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也有差異。天然纖維棉、毛、絲以及化學纖維滌綸、錦綸等的主要性能特點能更好的為人類服務,其所體現的舒適、柔軟、衛生等是符合服裝人體工程學的首選面料。
如為運動員所穿運動服選擇的面料應符合伸縮性、壓縮性和彈性好,吸汗和透氣性好的特點,只有這樣的面料才能使運動員在運動中感到舒適。
三、服裝設計中的技術美
(一)技術美概述
1.機械技術的美與手工技術的美
大機器工業產品所表現出來的美是以符合大眾審美為前提,是適合現代性和時代性的嚴峻美與理性美。相對而言的手工技術可以說是一種靈活的柔性之美。手工技術的作品可以盡情的貫穿設計者的理念和想法,是一種感性的美。這樣的設計作品中所表達出的或大眾或小眾均為手工技術之美的體現。
2.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交融
技術美更多的是與理性相聯系,運用現代技術的系統化和邏輯化進行創新,通過數字計算來獲取正確數據,這種理性的思維可被稱為形象思維;而藝術表現常從某一概念出發后上升方能形成具體的、形象的事物,特別是現代設計的美感是伴隨著時間演變在生活中的審美體驗獲得的,并非是數字化的計算過程,此過程較為抽象,則被稱為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與理性思維兩者結合更能揭示事物本質,使設計更具理想化。在現代設計中采取多種思維結合的方法有助于多途徑探尋靈感來源,同時與設計的預期目標更加接近。
(二)服裝設計中的技術美
1.服裝設計中的立體裁剪
立體裁剪具有直觀性、實用性、適用性、靈活性、正確性、易學性等優良特性,同時因其技術性以及極富藝術性的雙重表達,素有“軟雕塑”之稱。
2.服裝設計中的面料再造
服裝設計中的面料再造在近現代服裝發展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面料進行改造以迎合設計師的抽象思維,更好的傳達設計思想,表現服裝設計中的技術美。如中國傳統的工藝印染品藍印花布。
四、結論
功能美、科學美、技術美是設計美學中重要的三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發展著的現代設計。服裝設計作為現代設計的門類之一,也應義不容辭的將這三大要素作為實踐的重要依托,只有這樣才能讓作品更好的傳達個人的審美和思想,呈現出更完整的設計之美。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