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琳
摘 要:我國社會從悠久的農業歷史中走來,傳統村落自然承載著豐富多彩的中國古老文化,并且出于現如今保護傳統的理念來看,其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更值得我們重視。傳統村落的活態保護是有益于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手段,對于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紹山東地區傳統村落保護概況,主要研究山東地區村落分布及其成因、保護現狀和出現的問題,從而得出問題的適當解決對策。
關鍵詞:山東;傳統村落;活態保護;文化遺產
一、山東傳統村落分布及其成因
1.1山東傳統村落分布概況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印發的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中定義傳統村落為:“傳統村落為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而在這之前,此類歷史遺留下來的村莊,稱之為鄉土建筑或古村落。古村落之概念界定也有一定要求:村落中歷史、鄉土建筑及文物古跡,總量超過村莊總量建筑1/3,較可以體現歷史傳統風貌,村落中擁有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等。
山東傳統村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中部地區和膠東沿海地區。根據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從2014年10月到2017年5月公布的四批山東省傳統村落名單中顯示:被列入超過20個傳統村落的地區主要集中于魯中地區和膠東地區。其中魯中地區包括:淄博市69個、臨沂市50個、棗莊市30個、濟寧市30個、濟南市28個、濰坊市23個、泰安市22個;膠東地區包括:煙臺市73個、威海市32個。山東中部傳統村落分布最多地區為淄博市,其代表是位于淄博市淄川區太和鎮峨莊的云明山村,該村主要以山區自然景觀為主要特色,依靠山區復雜多樣的地形,常伴有云霧迷蒙的景象,加上崎嶇山路和瀑布景色,壯觀而優美。膠東地區以煙臺市分布數量最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煙臺招遠市辛莊鎮的高家莊子村,村子古院落為清代中晚期建造,尊師重教,傳統文化氛圍濃厚。
1.2山東傳統村落形成原因
第一,地理氣候。山東省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適宜歷代人口居住。全省平原約占陸地總面積的55%,山地占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其他占7.8%。主要的山地和丘陵占地溝壑交錯連綿,為古村落的保存和延續提供良好條件,同時地形高低變化起伏,在村落之中呈現豐富的天然山區美景。
第二,民風民俗。生活于特定地區的人民,往往通過古民居建筑建設、禮節風俗、當地工藝美術、手工藝等方面內容逐漸形成地域性的民風民俗。通過鄉村建設中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當地民風民俗得以保留和發揚,這在文化層面上也實現了對于古村落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歷史文物。山東傳統村落發展歷史綿長,古建筑雕梁畫柱,工藝精美,村落選址依照傳統風水格局理念規劃建設,不同村落其自身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不可替代。
二、山東傳統村落保護政策及具體措施
2.1山東傳統村落保護政策
山東省一共有6.5萬個行政村,8.6萬個自然村,符合傳統村落標準的只占到行政村的千分之六。在2014年之前全國被命名的傳統村落一共有1561個,山東占其中僅1%。
在201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頒布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保護傳統村落的基本原則和任務,基本原則是:保護發展傳統村落要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指導,整體保護、兼顧發展,活態傳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原則。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的任務是:不斷完善傳統村落調查;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傳統村落名錄;建立保護發展管理制度和技術支撐體系;制定保護發展政策措施;培養保護發展人才隊伍;開展宣傳教育和培訓。
2.2傳統村落前期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第一,傳統村落保護修繕工作出現不足。問題主要在于錯誤的將保護古村落的重點放在了拆遷上,而不是以修繕為主。對傳統村落過度的拆毀拆遷難免會丟失古村落的古樸風韻,為了經濟效益刻意對村落進行新建的現象屢見不鮮。出現這樣一些問題實際也是保護傳統村落初期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前期修繕資金不足,保護意識尚且成熟等原因是保護工作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村民、企業、政府三方面積極配合,維護好古村落原始風貌,提高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是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重點。
第二,過度開發。旅游業開發是傳統村落發展的重要手段,古村落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和追捧。在初期收到豐厚收益的同時難免出現過度開發問題,利用村落原始淳樸特色開發旅游業本身對雙方都是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但使其成為商業化旅游景點而失去人文氣息,最終會破壞村落其清凈古樸的本質特征,旅游業也難以長足發展。如山東濟南章丘市的朱家裕村,系明代洪武年間有朱氏進村,故名朱家裕,歷史悠久,生態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有“齊魯第一名村”的美名,后成為電視劇《闖關東》的拍攝取景地。由于名聲大噪,當地發展旅游業,實行商業化運作,將當地村名集體遷出,村落質樸的人文和生態景象失去,后在評選國家傳統村落時落選。
第三,第三,人口外遷。傳統村落建筑歷史久遠,與現代生活條件有很多差距。缺少獨立衛生條件,現代電子設施的缺乏導致的室內環境陰暗潮濕問題難以改善,住宅面積小等的問題,使村民大量外遷。這使大量名風名俗逐漸消失,古民居殘破而無人看管。在不破壞傳統建筑與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改善生活條件是今后急需解決的問題。
2.3對古村落進一步的活態保護辦法
第一,活態保護理念深入。活態保護理念更多被專家學者和歷史愛好者所關注和研究,但還需全面樹立為大眾所知。一方面,爭取舉行古村落旅游文化節等各種大型慶典活動,優先宣傳古村落活態景觀保護理念。另外一方面,將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媒體進行宣傳,增強社會各界古村落活態景觀保護理念認識;除此之外,不斷完善古村落活態景觀保護理念激勵機制,擴大理念深入影響,創建古村落典型,并組織宣傳和展示。
第二,平衡活態保護開發內容。一方面,要梳理沉淀古村落文化遺產,平衡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旅游發展,避免其過度商業化。另外一方面,在保護開發中進行多元投入機制。另外一方面,在保護開發中進行多元投入機制。古村落開發中堅持政府扶持引導、市場籌資運作、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新媒體與古村落保護的融合,為古村落的保護行為而提供的財政、技術、行政支持,探尋文化遺產多元旅游開發新思路。
第三,建設活態保護法規體系。法規體系的建設,主要是在古村落評估機制和保護立法方面。古村落活態景觀保護證評估機制中,非古村落活態景觀保護應當妥善保存有關實物和資料;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古村落活態景觀保護調查;依法開展展演展示、傳播古村落活態保護公益活動;古村落在實施保護過程中,要加快立法。編制保護性規劃,調整開發規劃,促進古村落持續健康發展的法律建設。
結語
古村落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它不僅僅存活在我們歷史記憶中,更應該在當下發揮自己獨特的歷史、藝術、實用文化價值。在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中,注重人文傳承,淡化商業價值,堅持有重點、分步驟地進行,提高自身文化價值,喚醒本土居民保護意識,使村落傳統文化不斷延續。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新農村視閾下山東古村落活態景觀的調查研究[J].設計,2015,(7):132-133.
[2]劉歆,徐良.新農村建設中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02):84-88.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