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宇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他指出:“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幼兒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數學對孩子思維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數學教育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思維,一種學習方式,讓幼兒學習數學,重要的不是讓幼兒掌握知識,而是讓幼兒善于用數學邏輯思考問題,懂得用數學的真實說明問題,喜歡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幼兒數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其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可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問題,幫助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從而促使他們愿意學數學、喜歡學數學。
一、營造快樂學習數學的教學環境
組織教學活動是開展幼兒數學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師在了解幼兒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預設結構性強、目標明確的教學活動,能夠較高效地引導幼兒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幼兒之間思維的碰撞、經驗的分享。當教師將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引入數學教學活動,有意識地為幼兒營造一種生活化、情趣化的教學環境時,幼兒可能會更加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緊密關系,從而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體驗、探索,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1.依據幼兒經驗創設生動的情境
比如,在引導幼兒學習“5的組成”時,教師可將活動室布置成“商店”,“商店”里全都放上5元的“商品”。活動中,幼兒可用4張面值分別為1~4元的券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購買時只有拿出兩張合起來是5元的券,并經“售貨員”檢查正確后才能得到所購物品。購物后,教師可讓幼兒講講自己買了哪些物品,分別用了哪兩張券。幼兒在這種仿真的、熟悉的活動情境中,會積極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投入到“5的組成”的學習活動中去,同時還可學習交往、合作等。
教師也可以借助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幼兒走進生活。自然、快樂地學習數學。比如,教師利用帶大班幼兒去郵局參觀的機會,可以先引導幼兒學看路線圖、認識方位,用自然的方法測量幼兒園到郵局的距離。到郵局后,可鼓勵幼兒主動和郵局工作人員交流、購買郵票、理解錢幣的兌換等。這種參觀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教育價值,教師應及時把握契機,有效利用環境,引導幼兒去探索、發現、體驗、感悟。
2.根據幼兒興趣特點提供學習材料
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提供他們可能感興趣的操作材料,以激發幼兒的操作欲望和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與數學學習相關的材料,如溫度計、天平、尺子、漏斗等,讓這些安全、衛生的物品引發幼兒對生活的關注,進而活躍思維、走進數學。例如,在中班數學活動“一把抓有多少”中,教師提供了混放在一起的蠶豆、蕓豆、紅豆,引導幼兒抓一把,數一數這一把中每種豆子有幾顆、哪種豆子最多。充滿趣味的操作材料幫助幼兒學會了分類計數,并使他們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
二、營造快樂學習數學的區角環境
區角活動可為幼兒提供重要的操作練習機會,是集體教學活動的重要補充。教師可為幼兒設置能夠自由操作和探索的數學活動區角,提供豐富的材料,以發揮幼兒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促使幼兒體驗獨立探索、自主解決問題的樂趣。
1.尊重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
區角活動主要以幼兒的個體操作為主。幼兒具有個體差異,教師應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自主選擇活動的內容、方式、進度等,為幼兒營造一個自由、寬松、開放的活動環境,從而引導幼兒自主、積極地操作,輕松愉快地學習。教師不僅要尊重幼兒對問題的選擇,還要尊重幼兒對解決問題策略的選擇。如大班初期,有教師在數學區投放了“比眼力”的活動材料,目的是通過讓幼兒目測數群直接報出總數的活動。發展幼兒按群計數的能力。但有的幼兒只能目測一個數群,然后通過接數的方式報出總數,此時教師并沒有干涉幼兒的操作方法,而是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時間,使幼兒在接數能力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自然提高按群計數的能力。
2.及時更新活動材料
區角活動作為集體教學活動的重要補充,可為幼兒提供大量獨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幼兒基于自身水平贏得更多發展機會。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區角活動內容,以促使幼兒有機會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發展水平的活動。例如,在小班數學區角中,既可提供按規律排序的活動材料,也可提供分類計數的活動材料;同為按大小排序的活動材料,可以是套娃、餅干等不同材料……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幼兒的思維從具體走向抽象,幫助幼兒建構自己的數概念。
三、營造快樂學習數學的生活環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可以說,幼兒每時每刻都在和數學打交道,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分散、隱蔽,幼兒難以主動感知。教師如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引導幼兒去關注、去體驗,把學過的數學知識和生活有機聯系起來,用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就能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而體驗到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1.將數學元素隱于班級環境創設之中
環境是不說話的老師。如果教師能巧妙地將數學融入幼兒的生活環境,就能發揮環境“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比如,節日前,小班教師將紅、黃兩色彩旗間隔排列,懸掛在活動室一角,幼兒看見后也試著用兩種顏色的串珠或插塑等間隔著穿成串,掛在脖子上、手腕上,隨著音樂扭脖子、翻手腕,快樂無比;中班教師在班級圖書區張貼了一塊從小到大的排序標記板,提醒幼兒根據標記整理圖書,無形中復習了排序的內容;大班教師將折紙步驟圖標上序號貼在美工區,供幼兒按步驟圖一步步觀察、學習折紙。
2.引導幼兒發現身邊的數學
幼兒園開展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幼兒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教育可與生活密切聯系。例如,上下樓時,可引導幼兒一邊走一邊數樓梯的級數;午餐時,可讓幼兒分類數一數碗、勺的數量;玩玩具時,可啟發幼兒思考如何分類等。又如,吃餅干時,可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干“變”(咬)成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以鞏固幼兒對圖形的認識。再如,可引導幼兒發現汽車、電話、門牌、鐘面上的數字,使幼兒感受數字的奇妙、數學的有趣,借以激發幼兒對數字產生認知興趣,進一步了解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就能引導幼兒輕松自然地獲取數學經驗,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描述周圍世界,逐步感受到數學的有趣、美好、有用;就能幫助幼兒將零散的數學經驗組織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讓許多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看得見的事實。
四、營造快樂學習數學的學習情境。
愛好是學習之最重要的動力,沒有愛好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為他們創設布滿氣味的學習情境,以激發他們學習的愛好,我還利用幼兒好奇、好動、好問的心里特點,緊密結合數學科學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幼兒感到真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促使幼兒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進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欲,并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同步發展。大家都知道幼兒對故事,小動物都非常感愛好。因此,把教材中的題目編成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幼兒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全心全意地投進到學習中。
總之,在幼兒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環境、情境的創設、材料的提供是激發幼兒快樂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但需要強調的是,要想保持幼兒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緒,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尊重幼兒的認識特點,在學習環境的營造上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以促進幼兒有意義的學習。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飛翔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