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摘 要:幼兒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語言能力不良,不但學習能力受到影響,而且會影響其人格。如果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差,學習溝通屢遭失敗,就會逐漸形成自卑、膽怯的心理,喪失自信、樂觀進取等積極人格,因此,“如何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就成為了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受這一理論啟發,文章從創設語言發展的適宜生活環境,提供語言發展的良好策略等多方面對提升小班語言能力作了闡述。
陶行知主張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之后教育又改造生活。同時《指南》也將“傾聽與表達”列為3——6歲幼兒在語言領域的學習和發展的子領域之一。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期,幼兒的語言活動應以言語活動為手段,以“一日生活”為途徑,所以我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注重為幼兒創設豐富生動的語言環境和閱讀條件,注重采用開放式口語的交際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幼兒“說”的能力。讓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敢說、想說、會說。我主要作了以下嘗試:
一、營造環境,讓幼兒敢說
幼兒只有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獲得發展。為幼兒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讓幼兒置身其中,能較好地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研究實踐中,我既重視為幼兒創設室內外的閱讀環境,又重視為幼兒創設多聽、多看、多說的語言環境。
1.創設室內外閱讀環境:
我們班設置了“邊看邊說”的區角活動,我們把地點安排在樓梯腳下,意圖之一是有效的利用教室里的每一寸空間,之二就是因為樓梯腳下比較安靜,區域相對比較獨立,可以給孩子們創設一個安靜的、自由的語言空間。并且在這個區角中收集投放了一些幼兒自己帶來的圖書、掛圖。通過一學期的觀察發現:一些語言表達良好的幼兒成了這片小天地的主人,他們時常想出各種話題、游戲讓其他幼兒聽從他的指揮;還有一些比較靦腆、膽小的小朋友在“邊看邊說”這個區角內也能大膽說一說、演一演,語言表達有了很大的提高。
2.創設多看、多聽、多說的語言環境。
只有讓幼兒多聽、多看、多說,才能使幼兒獲得豐富的詞匯、獲得語言練習的機會,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1)多看。圖畫讀物是幼兒的精神糧食,它形象生動可愛,色彩鮮明美麗,深受幼兒的喜愛。發揮圖書的作用,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先教幼兒看書的方法,拿到一組圖畫,先讓幼兒看頁碼,然后找出書中的主要角色,記住它們的形象,觀察它們的動作,想象它們在干什么?聯想組合成簡單的故事。如《刺猬樹》是由5幅圖組成,讓幼兒先看(一),再看(二)……第二步讓幼兒看圖里有誰?第三步讓幼兒看他們在干什么?看完后,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來講述故事。如此幼兒雖然一個字都不認識,雖然是小班年齡段,卻能看出畫中的內容,并能根據圖畫內容進行簡單講述,既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多聽。給幼兒積極創設聽的環境,可以是多種多樣。如:給幼兒聽錄音故事、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帶領幼兒聽多種聲音,動物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讓幼兒聽后模仿;讓幼兒多聽,不僅是為了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這也是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
(3)多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與幼兒接觸的一切時機與幼兒交談,當幼兒用語不當時,教師及時予以糾正。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語言多用、重復的特點,鞏固幼兒語言基礎并加深對語言的理解。例如:①起床穿衣,教幼兒叫出不同衣服的名稱和顏色;②在盥洗時教幼兒掌握盥洗用具的名稱和盥洗動作,叫出手指名稱等;③進餐時讓幼兒說出餐具名稱,報出菜名;④在戶外散步時,讓幼兒自由交流所見的東西,及時豐富幼兒的詞匯。此外,還根據本班幼兒語言發展情況,每天安排10分鐘的文學作品欣賞或圖書閱讀活動等,每天進行定時的語言訓練。
二、創造條件,讓幼兒想說
1.利用教材。
教材是課程教學資源的主體,語言閱讀教材本身具有很多說話的培養素材。比如在小班孩子剛入園時,我從插圖入訓練說,利用各種兒歌閱讀來引導幼兒習得日常規則。如“洗手歌”、“小貓走路”、“小小毛巾”等朗朗上口的兒歌伴隨著孩子們逐步熟悉快樂的幼兒生活,在學習生活常規的同時,孩子們也學會了兒歌。
2.聯系實際。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引導孩子做中說,說中做。如在閱讀散文詩《風在哪里》時,我多次帶孩子們去觀察風、感受風,并且和孩子試著去描述它:大風呼呼呼、微風輕輕吹、風藏在飄起來的頭發里、風藏在向我們點頭的花兒里……我們還嘗試著做一系列的風的游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學到了許多優美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他們更喜歡表達、更“想說”了。
3.自由表達。
談話是幼兒在一定范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一種語言活動。經常開展談話活動能較好地促進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發展,自由表達令幼兒講話無拘無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間、時間、人物的限制。在課間我經常向幼兒提出話題,讓幼兒自由表達。例:今天的天氣怎么樣?昨天晚上看了什么動畫片?今天想為班里做件什么好事?……,我還經常組織幼兒在園里的草地旁的小路散步,讓幼兒自由交談觀摩所得:花草樹木的變化,昆蟲的動態等,讓幼兒想說就說。
4.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是傳遞信息、交流信息、反饋信息的客體,也是發揮自我、發展思維的主體。教師得時得力得法地組織幼兒合作學習,能有效地增加孩子語言交流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后,每一組有了自己的結論,就需要有幼兒能準確地把全組的想法向所有的孩子表達、交流。這樣,每一組就需要有一個發言人,而這個發言人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求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要輪流爭當發言人,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交流“想說”的機會。
三、巧妙引導,讓幼兒會說
1.說準。
就是能準確表達詞語或畫面的意思。比如,我針對小班幼兒喜歡小動物的特點,給每個小組取了好聽的動物名字,每次排隊時我就熱情地說:“請聰明伶俐的小鳥對排隊。”……如果有6組的話,“聰明伶俐”這個詞語就會在孩子的頭腦中閃現6次,以后每次孩子們表現好或者有進步的時候,我就會說:“你真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這樣不多久,孩子們就會準確使用這個詞語了。其實語言學習是一個詞語、句子信息量不斷積累的過程,只有在孩子頭腦中不斷積累詞的信息量,孩子在閱讀的時候語言運用的爆發力會很強。
2.說流利。
說話要順、不結巴,要“言之有序”。可從四方面入手:一是作為教師要堪為表率、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二是引導幼兒向同伴、家長以及接觸的其他人學習;三是向媒體,如少兒頻道等欄目學習,注意模仿主持人和小朋友的語調、語速、使自己說話更動聽,更流利。
3.說形象。
在幼兒園的語言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語句"春風吹綠柳樹,吹紅了桃花,吹醒了青蛙……”這些形象化的語言能夠更清楚、更準確、更具體形象地表達人對各種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觀點和印象,對于處在早期發展中的幼兒來說,他們的認知思維特點也決定了形象化的語言對幼兒有極大的魅力。幼兒在傾聽故事時,會獲得一種滿足的愉悅感,并逐步了解用這樣形象化的語言所產生的效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聽聽孩子們的談話,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他們文學作品中學到了許多東西。我經常給孩子們觀察各種物體,讓孩子講將他們的顏色、形狀、材料、屬性等等。例如,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我就讓孩子們收集各種各樣的果實,讓他們通過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嘗一嘗等操作活動學習“綠油油”、“紅彤彤”、“黃澄澄”、“酸溜溜”、“鮮嫩嫩”、“彎彎的”、“卷卷的”……等詞語。然后在閱讀大圖書《我愛秋天的果實》時,孩子們就能很生動地理解并說出新詞語了。
正如新《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所以我們在一日活動中要做個有心人,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說”的能力,讓幼兒說得更自信、更豐富!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飛翔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