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保險業發展的早期,對保險的相關規定還不是很健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獲取了大額的保險金致使出現了“保險賭博”并且具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為了解決這一法律難題,“保險利益”應運而生。我國現行的法律對保險利益原則的規定在立法模式、監督懲罰機制、保險利益范圍等當面存在著一定的法律漏洞。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的經驗,同時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在立法上對保險利益原則的范圍、保險人對保險利益審查義務、保險利益轉移和消滅及相關的監督懲罰機制的完善提出相關的建議從而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保險業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保險利益原則;人身保險;財產保險;立法完善
一、保險利益原則的概述
英國商學家歷史性地提出了“Insurable Interest”一詞,我國法學家把它翻譯為“保險利益”,亦稱為“可保利益”。縱觀保險利益的歷史發展過程,對其概念眾說紛紜,目前仍沒有一個統一且準確的說法,就連首先出現保險利益原則學說的英國對其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規定。西方國家在幾個世紀的演變中對保險利益原則主要還是通過判例從而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德國和法國的商法以及其相關契約法都未對保險利益的定義作出明確的規定,日本有關這方面的立法也沒有說明。英國學者斯蒂爾說:保險利益是產生于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物的經濟關系,并為法律所承認的,可以投保的一種法定權利。
國內對保險利益這一定義引入的時間比較晚,對其認識與理解還處在一個比較基礎的層面上。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
在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是人身保險合同的生效要素,投保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被保險人是否具有保險利益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在財產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在簽署保險合同時對保險標的是否具有保險利益不影響合同的成立。投保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的標的物必須具有保險利益。
二、保險利益原則在法律實踐中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保險人對人身保險利益問題的審查
《保險法》規定保險人可就保險的標的物等進行審查,但是并未就人身保險利益問題進行審查,這樣就容易造成在實務中出現問題。如果保險人與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時并沒有審查其對投保的標的物是否具有保險利益,當發生保險事故需要理賠的時候,保險人通過審查發現投保人不具有保險利益而不予理賠。這樣就容易使保險人逃避自己的責任。但很多時候保險人為了自身利益以達到盡快簽訂保險合同的目的,并未對是否存在保險利益進行積極審查。我國保險法對此問題的審查也沒有明確的規定,造成保險公司審查義務缺失,極易引發法律糾紛。
(二)缺乏違反保險利益原則的懲罰性規則
投保人在簽署人身保險合同時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即可,這樣的界定太過于寬泛,存在一定法律漏洞。投保人利用這一法律漏洞的時候卻沒有相應的懲罰機制,保險利益原則就會變成投保人騙保的一個手段,擾亂保險市場的正常的秩序。久而久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法律弊端很容易從中謀取暴利,甚至會和保險公司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危害被保險人的利益,對保險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危害。
(三)“同意主義”存在缺陷
根據《保險法》的相關規定可知在人壽保險方面采用的是“同意主義”,相對于臺灣地區的“利益主義”和“同意主義”并存的模式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如投保人為謀取大額保險賠償金而利用法律上的弊端騙取被保險人的同意,從而為其投保大額保險合同的,這一典型案例就是1998年廣州黃海怡騙賠雇兇殺人案。一心想發橫財的黃海怡在征得其男友的同意后為其投保了四份人身保險,之后為了得到這一大筆的賠償款便雇兇將其男友殘忍的殺害。最后雖然將罪犯繩之于法,但是我們卻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四)缺乏保險利益轉移和消滅的相關具體的規定
我國《保險法》規定人身保險只需在訂立合同時存在保險利益即可,因此該利益轉移及消滅的相關界定其實主要針對的是財產保險合同。如果保險利益在簽訂保險合同之后、保險事故發生之前發生轉移,那對保險合同是否有影響、有怎樣的影響等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
三、保險法中保險利益適用的立法完善
(一)保險人對保險利益審查義務的確立
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如果沒有審查投保人對投保的標的物是否具有保險利益而與之簽訂保險合同,在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通過審查發現投保人不具有該利益而不予理賠。為了防止保險公司利用法律的漏洞投機取巧,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逃避自己的保險責任,遂建議制定關于保險人對保險利益審查義務的相關規定。如果投保人明知不具有保險利益卻仍與之簽訂保險合同的,在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不得以投保人在簽訂保險合同時不存在保險利益以至于保險合同無效為借口逃避責任。也就是說將“禁反言”規則應用到審查義務中,加大對投保人的懲罰力度。
(二)制定違反保險利益原則的懲罰性規則
雖然刑法中有關于騙保的相關懲罰的條文,但是針對刑法中沒有的懲罰情形,我國法律對此卻沒有行之有效的懲罰措施。致使一些存在僥幸心理的人們利用法律弊端謀取不合法的利益,損害我國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或許可以從我國針對產品質量的懲罰中得到一些啟發,我國對產品質量的懲罰力度相對于企業從中謀取的暴力來說實在是微乎其微,相比較美國在這一方面做的就很成功,一個企業不論它為財政做了多大的貢獻只要它出現了產品質量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它走向滅亡。“亂世用重典”,嚴厲的懲罰力度或許在某一方面有它本身的缺陷,但是如果我們只靠人們的自覺遵守是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的。一些條框似的法律條文會更有利于人們道德意識的培養和相關問題的解決。因此建議我國保險法能夠出臺相關的懲罰機制,使保險利益原則更加的嚴謹與完善。
(三)人壽保險中“同意主義”與“利益主義”并存
我國在人壽保險方面采用的是“同意主義”,這樣就容易出現類似于廣州黃海怡騙賠殺人案的出現,不利于社會的安全,同樣對法律實務的順利進行,甚至對保險業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障礙。臺灣地區在西方“利益主義”與大陸地區“同意主義”的基礎上借鑒二者的經驗實行兩者并存的模式。“利益主義”即在簽訂人身保險合同的時候,投保人必須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利益關系。“同意主義”即投保人在簽訂人身保險合同時必須取得被保險人的同意,在人壽保險方面必須征得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采用這種并存的模式,既彌補了“同意主義”的漏洞又能很好的確保保險利益原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約翰·F·多賓(羅玉忠譯)
[2]王衛恥.實用保險法[M].臺灣文笙書局,1981.
[3][英] 約翰·T·斯蒂爾.保險的原則與實務[M].孟興國、徐韋譯,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4]鄒海林.保險法教程[M].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2.
[5]陳欣.保險法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7]李民,劉連生.保險原理與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8]趙旭東.商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何惠珍.保險基礎[M].科學出版社,2010年.
[10]方樂華.保險與保險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1]李民,劉連生.保險原理與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2]溫世揚.保險法修改的重點問題與對策建議[N].法制日報,2015,9(23):009.
作者簡介
常肖煥(1991年10月),在讀研究生,上海海事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