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
一、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
技術停滯在傳統農業中,農民以傳統的直接經驗技術為基礎,使用簡陋的鐵木農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風力進行生產。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農業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極其緩慢,農業完全以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粗放式耕作與勞動密集型精耕細作相結合,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由于技術停滯,糧食產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兩種途徑:一是擴大耕地面積,形成粗放式耕作。由于地球上可開墾荒地有限,這一方式越來越失去了發揮作用的余地;二是增加單位面積上的勞動投入,形成勞動密集型的精耕細作,但由于技術停滯,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發揮作用,因而勞動生產率呈下降趨勢。封閉的、自我循環和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傳統農業中,很少有外部生產要素的投入,而所生產的農產品也主要是滿足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產品剩余很少,農業生產基本處于自我循環狀態。原始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迫使農民在小塊土地上耕作,他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基本活動都局限于與世隔絕的村落中,形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二、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的改造
(1)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改造
新時代互聯網的發展,使農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外部市場和信息的機會,開闊了農業生產者的視野,使農民通過各種形式了解了更多元化的新時代,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在進行農業生產決策時也會更加開放和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的意識越發強烈,新時代的農民決策水平也得到了飛速的進展,生產經營更加適應市場。
新興農業市場主體不斷涌現.農業中存在的巨大潛力吸引了大量的產業資本的競相涉足。比如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聯想集團早在 2010 年即開始進軍農業投資領域,其在 2012 年 8 月成立的佳沃集團僅僅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水果全產業鏈企業,在海外及中國擁有規模化的藍莓和奇異果種植基地,領先的種苗繁育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分選加工中心、冷鏈物流平臺和品牌營銷網絡。同時佳沃也正在茶葉、葡萄酒等領域進行投資和業務布局。有意思的是,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了聯想控股五大核心業務中最年輕的一個,并且創造了一個制造業企業從種植業入手探索現代農業的新模式。無獨有偶,中國通信設備巨頭中興通訊已經在湖北“務農”8 年,深度開發糧油資源,打造現代農業,并且規劃有未來 5—8 年形成千億級別的產業鏈的目標。與此同時,適當規模化經營和土地流轉正在得到進一步的推行,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主體被活躍催生。僅以河南焦作市為例,截止 2014 年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了119.45 萬畝,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 51.7%,各類農業合作社總數已經發展到 4329 家,入社成員 9.5萬戶,輻射帶動農戶 34.5 萬戶。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農村農業領域的改革深化,傳統的農業加工企業的不斷做強,新興產業資本的不斷進入,傳統農業分戶耕種模式的不斷集中,知識農民、帶頭農民的創業大潮正在來臨,農業市場主體正面臨井噴式增長。
(2)農業流通領域的改造
為農業產品搭建良好的市場平臺。互聯網為農產品的交易搭建了十分有利的市場平臺,對于“小農戶大市場”困境的解決至關重要,推動了農產品銷售的規模化。互聯網大大促進了涉農產品的市場交易量。2015年,我國農產品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達到 402 家,約占全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總量(1021 家)的 25%。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達 1505 億元,增幅超過 50%。市場上的主流電商平臺,如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將業務范圍伸展到農村市場。淘寶也提出了綠色版本的“農村淘寶APP”,諸如此類都為農產品提供了對外銷售的良好平臺,利于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培育打造,實現農產品線上線下供應鏈的整合和共同推進。為農業各個環節提供了信息資源。互聯網可以改變生產和銷售間的關系,利用大數據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定位,在依據消費者需求進行農業生產銷售活動,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這對于改進傳統農業的弊端,降低風險,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3)成本問題
信息技術推動成本高.在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面臨較高的成本約束問題。而當前我國主要以小農為主的經營方式使規模效益低,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新技術的使用和推廣費用高,造成了農戶使用新技術的成本高。生鮮農產品電銷成本高.由于生鮮農產品的特殊性,在運輸過程中易腐、易損,對運輸線水平要求較高,進而產生了很高的物流成本,使很多傳統農戶望而卻步。近期頻頻出現的倒閉事件讓本身命懸一線的生鮮電商行業開啟了殘酷的洗牌之旅,資本跳票、地域布局過度、品控失敗、物流失控等原因促使大批生鮮電商曇花一現。
(4)互聯網農業行業還不規范
國家還未明確出臺有關互聯網農業的政策和行業規范,導致了互聯網農業行業的無標準、無秩序性。農產品沒有統一的規格、質量約束,無法形成優勢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容易出現價格戰和廣告宣傳戰,使本身規模小,實力弱的農村電商企業壓力更大。
三、促進良性發展的對策
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線電視廣播信息基礎設施普及率,利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多種方式,建立覆蓋郊區、縣、鄉鎮村的基礎網絡設施;加強交通運輸、商貿流通、農業、供銷、郵政等多部門和單位及電子商務快遞企業對農村物流企業對相關物流網絡和設施的俄共相連接加快完善縣村農村的物流體系,鼓勵多站合一,服務同網,鼓勵傳統農村商企業建立商貿中心和配送中心,發揮好郵政普遍服務的優勢、發展第三方配送和共同配送,加強農產品產地集陪冷鏈等設施建設。通過完善物流體系降低成本。加大農村金融扶持力度。通過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等方式支持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互聯網+”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為農村電商企業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便利農產品交易的在線結算,推廣相關農業保鮮,提高農產品風險保障的能力。
(3)完善互聯網農業的政策體系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更加注重互聯網農業的政策環境建設,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支持,強化認識,在開展農業農村工作中運用互聯網思維。隨著“互聯網+”農業實踐的深入發展,政府的管理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在提供扶持的同時,更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市場交易準則執法監督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監管力度,對農產品品質質量進行嚴格監管,規范農產品電商市場。
四、結語
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蓬勃發展,傳統農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契機,正朝著生產標準化,銷售網絡化,農業經營主體現代化,農業決策信息化的趨勢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在價值也逐漸被社會所認知。當然,先天不足的缺點也使互聯網在融入農業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問題,只有認清現狀,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借助互聯網平臺,促進傳統農業飛躍,向著高效益的新型現代農業買進。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