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肌理是指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即各種縱橫交錯、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紋理變化,是表達人對設計物表面紋理特征的感受。一般來說,肌理與質感含義相近,利用肌理的表現技法可以充分的表現。
關鍵詞:肌理;表現;山水畫
中國畫的創作建立在獨特的工具和表現技法上,早期以工筆畫為主,唐以后水墨和人物畫逐漸興起之后逐漸成熟,山水畫亦逐漸得到發展成熟。豐富的工具和表現技法就是為了使畫面的效果更好。20世紀以來,中國的美術家力求變革,在不同的方面對美術的發展進行了探索,肌理由于其豐富的表達性和強烈的感染力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青睞。
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之后的思想潮流的沖擊下,很多新的藝術思想涌入,給中國畫的變革和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山水畫因其磅礴的體式,需要有肌理來奠定它的表達基礎,對于豐富山水畫表現語言這一課題已是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
一、表現技法上的探索
1.徒手描繪式:用手直接控制各種“筆”進行操作
2.拓印式
直拓法,直接對印,將所要印的材料直接的印在所需的紙上。
揉皺拓法,將紙揉皺,在進行拓印將會出現不一樣的效果。
折疊拓法,相互折疊,通過相互印染,顏色之間的互相暈染。
重疊拓法,通過顏色的滲透一層層逐漸滲透到紙上,每一層紙的效果都不一樣。
拉皺拓法,將載體進行拉伸或者揉皺,然后再進行拓印。
漂浮拓法,將載體懸浮在溶液上,直接將紙放在溶液里浸潤。
平印法,將載體放平,直接將需要的載體進行拓印。
擦印法,將材料加上顏色,一遍遍擦在載體上。
壓印法,將重物壓在載體上,溶液倒入其中,用不同的力度嘗試。
貼印法,貼著進行印染。
3.噴繪式
直噴法,與載體成90度角,直接在載體上進行噴涂。
側噴法,將需要噴的溶劑跟紙呈一定夾角,進行噴繪。
遮擋噴法,用一定形狀的物體,遮擋要噴的溶液,這樣噴出來的
復水噴法,復水,重新吸回水分,恢復原狀,為干燥的逆過程。
4.滴濺式
滴濺法,將溶液自然的滴下,使其自然的濺出來,溶液的顏色自然的表現在紙上各種狀態。
潑濺法,將溶液直接潑在載體上。
甩濺法,用筆或者其他的物體將溶液甩在載體上,甩的過程中也會有溶液自然的濺出來。
磕濺法,用物磕一下,使溶液順勢飛濺出去。
5.流淌式
自流法,將溶液倒在紙上,然后將紙或者載體豎起來,使溶液自然的在載體上流淌。
干預流法,人為的將自流法中載體的方向做調整,出現不同于自流法的結果。
6.擠壓式
平壓法,直接將模板刷上溶液壓在紙上,或者是將溶液倒在紙上再用模板去壓。
掀拉法,將溶液倒在載體上,將載體提升或者前后拉伸,使得溶液在載體上自然移動而留下移動的痕跡。
挪移拉法,以載體的前后左右挪移為主要的運動方式。
凹凸壓法,用表面凹凸的物體進行壓制。
7.潤漬式
點漬法,將油的沉淀或渣滓或造成污跡的東西,漬在載體上。
面漬法,將畫面中整體一部分進行漬染。
8.熏灸式:
火熏法,用火熏烤載體。
火燒法,用火直接燒載體,并控制好程度,保留住燒后留下的痕跡。
熏燒法,先熏后燒或者先燒后熏,保留住留下的痕跡。
9.烙燙式
烙燙法,用烙鐵去烙燙載體,烙燙的時間和烙燙的力度可以反復試驗,直到出現出最理想的效果為止。
10.留白式:
實物遮擋留白法,將可以做為遮擋物的物體放在載體上,比如用白紙,可以將白紙剪裁成不同的形狀,提前放在白紙上,然后進行繪畫,之后將白紙拿走,在載體上就會空出。
礬水遮擋留白法,提前將調制好的礬水滴在紙上,然后再進行繪畫,由于撒過礬水的宣紙不同于原來的宣紙,礬水會使得墨不易在紙上暈開,而出現更加滄桑的效果,更適合畫冬天的一些景物。
油彩遮擋留白法,提前將油和顏色一定比例調配,然后潑在宣紙上,之后再進行繪畫創作,由于油彩的油性和宣紙的特性存在區別,將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肌理效果。
漬蠟遮擋留白法,將蠟油慢慢的漬在宣紙上,同理,由于兩種材料的不同特性,將會出現豐富的肌理變化。
11.拼貼式
拼貼法,將提前準備好的材料,比如:報紙、彩紙、麻布、照片、毛衣等等,將它們按不同的層次進行拼合或者粘貼,拼合或粘貼亦可以同時進行,材料的順序也可以進行各種的實驗。
12.刮刻式
刮刻法,將載體用不同的物體進行刮或者雕刻,然后再之后的載體上再進行繪畫。
二、表現材料上的探索
1.載體:生宣紙、熟宣紙、彩宣紙、半生熟的紙、卡紙、棉花、棉布
2.媒介:墨汁、廣告畫顏料、丙烯畫顏料、中國畫顏料、膠礬水
3.間接工具材料:毛筆、排筆、毛氈、絨布、鐵絲、噴槍、紗網、板刷、棕刷、圖釘、蠟液、洗潔精、刻刀、剪刀、毛面木板、玻璃板、泡沫、吸水紙、噴筆、天然絲瓜瓤、鹽、膠水、電烙鐵
載體有不可計數的形式,各種的載體本身就有不同的肌理效果,載體的選擇可以是已經在使用中的,也可以是還尚未普遍使用的,只要是可以將顏色承載起來的物體都可以進行試驗,出現的效果經過整理之后,將試驗結果歸類總結。
三、結語
肌理作為一種繪畫的語言,出現在中國山水畫中可以更加充分的表達山石的結構,將平印法、擦印法、點漬法等結合起來,不再是將傳統的山石畫法延續,而是出現一種更加新穎的表達方式,更能傳達出山石的質感,也讓中國山水畫更加富有了現代感。亦或是畫水,將揉皺法、遮擋法、干預流法等結合起來,突破傳統水法的勾線,表達的更為傳神。
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正是從生活中汲取藝術的靈感,將各種自然形成的肌理運用到畫面當中,創造出非自然的藝術肌理之美。“凡畫不用筆墨,吹云潑墨、水畫火畫、漆畫繡畫,皆非正派,故不可取。”人們重視筆墨在傳統繪畫中的運用,然而肌理制作卻被視為一種投機取巧的辦法,沒有得到正視。直到近代,人們受到西方文化和材質的影響,又開始自我反思中國畫表現力的不足,因此才逐漸對肌理重視起來。
肌理制作的過程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這些難以預料的效果的出現才對我們的畫面帶來更多的表現力和趣味性。傳統的筆墨在現代已然是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當下肌理的技法的使用和創新將會給表現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增添很多的可能性,肌理的運用手法的不斷成熟定會帶來更多的美的體驗。
參考文獻
[1].黃振,《淺談肌理技法在國畫中的運用》,藝術科技,2016.
[2].鄒一桂,《小山畫譜》(清).
作者簡介
史瑞杰,現就讀于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2016級美術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國畫山水。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