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雨婷 李坤
摘 要:以綠色設計為基點,在“三位一體”規劃設計理念的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究考察,總結出生態園“區域布局規劃、空間融合再生、可持續發展于一體的三位一體”的規劃方法。在此基礎上,以江蘇省揚州市西江生態園為例,探究其實際應用。著重對布局、空間、人文等方面的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空間融合再生的,集生態、平衡、環保、人文于一體的環境空間,實現生態園綜合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態園規劃;西江生態園
引言
農業觀光園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在這之上融合綠色生態、美化景觀,舒適嬉玩,用戶體驗和知識普及等多種功能,既達到農業生產種植園的經濟效益又滿足人們想要遠離城市,親近自然,體驗民俗風情,享受農耕樂趣,了解農民的生活的需求。從普通的農業園上升到生態農業觀光園,形成農業發展的良好載體。城市郊區與城市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城郊的綠化充足,遍布自然之美,途徑城市道路干線,信息網絡暢通,基礎設施不遜于城區,是觀光農業生態園開發的優址。
在我國城郊型生態農業種植園中,觀光休閑類型占據絕大部分。生態農業研究歷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陳宇、姜衛兵分析了觀光農業園規劃設計的具體內容。其中包括園區選址、總體布局和分區規劃、產業、景觀以及綠化規劃等。然而對觀光農業的全面研究和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仍然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三位一體”規劃方法
以西江生態園為例的“三位一體”規劃方法是在生態農業觀光園以生態自然環境為必要條件和基質依托,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以休閑旅游為重要功能的綜合性園區理論的基礎上,圍繞區域布局規劃、空間融合再生、可持續發展于一體這三方面展開具體設計,建設休閑旅游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性園區。
區域布局規劃
在布局上,運用一定景觀設計手法。例如:重視軸線的運用。軸作為線性規劃元件,能夠連接兩個點甚至多個點。與軸線、或者軸線相鄰相沖的土地或建筑物都必須提取其許多方面,比如用途、形式和特征。因為軸線作為強有力的景觀要素占主導地位,所以別的景觀特征要從屬于它。這可用多種方式實現。為了實現“三位一體”中的景觀規劃,軸線的正確選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正如西江生態園中主干道的設計,生態觀光采摘溫室立于兩旁,酒店住宿區與餐廳互相對望,生態園中的主要建筑圍繞軸線,一目了然。
空間融合再生
在空間上,利用現有空間,加以設計,使其融合,再生出不一樣的風景。設計能夠使人們能更好地理解景觀或物體的含義,并增強映像甚至暗示更多經驗含義。在任何土地和水的發展中,景觀建筑師都強調表達的內在影響。在經過創造者創造性的展示、排列、組成的規劃設計,觀者能夠在不同視角發現各類場景的獨特之美。同樣重要的是美麗的風景調和終點和出發點。
可持續發展
在人文上,加強生態園與周邊村莊的交流與聯合,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也極具現實意義。如濱湖的現代農業生態園示范區。實施了示范區總部新農村建設,同時進行城鄉統籌模式。兩架馬車齊頭并進的建設指導方式,實現城市現代生態農業的示范與帶頭作用,以總帶邊,推進周邊地區前進步伐,帶動該省新農村建設。
“三位一體”的應用
總體園區規劃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體現了“三位一體”理念,實踐了理論可行性。
項目概況
沙頭鎮環境優美,地理優越。而西江生態園就坐落于此,園區占地3000畝。區內地勢平坦,無明顯高差,四周為農村和農田,環境樸素,民風良好。距城區約10公里,交通便達,東臨人口新旺的李典鎮,西毗鄰國家級揚州經濟開發區,沿著河穿過高等級公路,河流沿邊棧道漁趣連綿不絕。
項目定位
該項目所在地擁有特色農業資源、鄉村民俗風情、稻田風光等生態資源,充分利用郊區無污染的生態自然環境,擁有以下定位:現代農業旅游觀光、自給自足的餐飲流水線、新鮮瓜果采摘、沿西江觀光漫道和漁趣、農作物及小品科普。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品質通過綠色健康的理念提升,加以農業技術展示、農村生活體驗等項目,將傳統農業與現代觀光旅游業融合,使農業生態園舊貌換新顏,在新的時代展現獨特風采。
景觀規劃:
布局規劃:園區總占地約300畝。依河而建,因區位因素分為南北兩大地塊,臨農田的北區
域有三大主景區,分別為現代農業觀光園、西江民族風情園、樂活農業觀光園,其中現代農業觀光園包括植物溫室、觀光漫道和西江會所。臨河的南區域有永太農莊、揚子江農業園和在建的大眾紫福。整個園區由一條主干道貫穿全園,成為主軸,景觀節點分布在其周圍,形成圍繞一個軸,多個節點分散的的規劃布局,園區將建筑、水體、農田有機結合,形成具有整體性的生態園景觀。
第一大主景區現代農業觀光園由玻璃溫室展示、觀光漫道和西江會所組成。
農業產品展示中心:溫室系統可以模擬植物自然生長環境,調控溫度、光照及雨水灌溉,其內展示新技術以或新種植模式下的蔬果,如墻面立體栽培、管道栽培等無土栽培模式。將空間整合,融合再生來體現蔬菜園藝栽培的技術,南溫室展示植物栽培,北溫室展示揚州農耕文化,讓游客可以在這個農業科普教學新基地中,體驗傳統農業以及特色農業,將觀光、知識科普及實際體驗融為一體。
觀光漫道:整條觀光帶貫穿全園區,從北向南,依江而建,將整個園區的景觀節點貫穿其中,游人能夠在內騎行、漫步,為游人創造了一條運動跑道。整條道路上既能觀賞江邊景色,還能進入景觀節點游玩,并且同時能夠強身健體。道路兩旁設有健康宣傳欄,幫助游人提高健康意識。
西江會所:內設大廳、包廂、客房,游人既可在內就餐,也可在內舉行會議,并且配套設施完善,棋牌室、茶吧、咖啡廳、足療、KTV一應俱全。能夠滿足游客娛樂、就餐、休憩的需求。
第二大主景區是西江民族風情園:該園地處江陸交接處,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做為生態健康招牌,設有休閑觀光、養生度假以及生態農業展示三大板塊。整個園區承襲生態環保認識,走低碳化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三大主景區是樂活農業觀光園,該園以科普體驗為主,擁有種植、采摘、銷售的一系列服務,并設有垂釣、水上樂園、果樹園等休閑場所。
南側主景區為以親子娛樂為主的揚子江農業園,整個園區主要為家庭出游、學校組織出游設計,主要為兒童考慮,設有較多的兒童游樂區,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夠探索迷宮、與動漫明星合照,體驗蒙古包風情的場所,既可進行游玩,也可進行知識科普;其次是傍水而建木構為主的永太農莊,整個農莊由一條直路貫穿,道路兩旁設有農戶,整個農莊融合都市與農村建筑風格,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未來將在道路沿線添加建設改造農家樂,帶動周邊農戶的經濟發展;最后是適合群體活動的大眾紫福,該園區地理位置優越,景色優美,目及田園風光。擁有騎馬,種植,農產品展示等活動,園區內種植水杉100余畝,牲畜飼養和蔬果種植適于建設大型餐飲住宿區,配套設施完善。
整個生態園的空間規劃都契合了空間融合再生的理念,比如,溫室展館中的不同于一般栽培方式的墻體栽培及管道樹栽培等無土栽培模式和利用園林景觀方式搭建的展示區布置,都是將原有的環境利用技術或設計手法,使其相互融合,經過創造性的排列,布置,再生出場景的獨特之美。
整個園區都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走低碳化環保路線,園區內建筑多采用木質結構,回歸自然的同時,減少工業垃圾的產生。在人文上,園區做到了模范帶頭作用,例如,增添建設改造農戶為農家樂,帶動了周邊村民的經濟發展,并對周邊建設起到借鑒意義。
揚州大學大學生科創基金(項目編號x20171095)。
作者簡介
嚴雨婷,1997,女,江蘇常州,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生態園景觀規劃;
李坤,1996,女,苗族,湖南湘西,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生態園景觀規劃。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