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
摘 要:本文以民間布藝的題材內涵為切入點,從古老的圖騰崇拜和人們日常所見物象兩大主題展開理論研究。
關鍵詞:民間布藝;題材;內涵
民間布藝的題材涉及廣泛,取材非常豐富。古老的圖騰崇拜及傳說、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都納入藝人們的取材之列,這些題材內容都是祈愿吉祥的祝福心理,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信仰與文化內涵。
1古老的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亦稱圖騰信仰,是原始思維方式之一。它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圖騰藝術,也成為遠古人類對生存與生命的一種寄托。面對復雜而神秘的自然界,人類存在著生、老、病、死的必然生存規律,人們幻想自己能夠借助一些外在的神力來改變不理想的現狀,如借助猛獸來提高抗擊疾病、災難的能力,借助魚類、蛙類的生殖能力來延續子孫后裔,借助龍鳳來預兆祥瑞、富貴[1]。民間布藝中作為圖騰崇拜出現的題材有:魚、蛙、虎、獅、龍、鳳等等,以下以地區較為典型的圖騰文化為例詳述。
(1)魚蛙文化:魚蛙文化是地區最為古老的圖騰現象,魚和蛙代表陽陰的組合。魚屬陽性,象征太陽神,而蛙屬陰性,是月亮神的化身,兩者合二為一,寓意長長久久,生生不息。
從新石器時期的彩陶蛙紋起,蛙形象由來已久,延續至今。早期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蛙紋形象多具體、生動,身體形狀以圓形或三角形為主,如姜寨文化中的彩陶盆,其上飾以具象的蛙紋造型,蛙背上有類似圓點的裝飾物,這和布藝品中裝飾蛙背的技法“圈點”十分相似,圈點代表生育繁衍的俗信符號,自古蛙的繁育能力強,人們常以其寄托生命綿延不斷。同時,研究學者曾考證女媧族與蛙的聯姻關系,從而取其諧音稱新生命為“娃”,并以藝術形象“蛙”代“娃”。以“蛙”為代表的布藝品也層出不窮數,花色品種繁多,如蛙背心、蛙肚兜,蟾蛙荷包、蟾蛙圍嘴,蛙枕等等,這些是母輩們為孩子精心制作的,寓意孩子健碩成長。
魚圖騰是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裝飾紋樣開始的,經過后期不斷的發展,經歷了由具象到抽象的發展過程。原始的魚紋多以單體寫實的自然形態出現,而在半坡時期的彩陶盆中的魚紋,魚形豐富,種類較多,其中一些魚紋是由單線交叉形式組成,注重頭部刻畫,特征為魚口張,目圓睜,這與民間布藝中的魚形象出奇的相似,尤其魚枕造型[1]。
后期的魚紋形式,出現了以多種組合形式的魚紋造型,并且產生各種疊加、變形之后的形式,如半坡類型期出現的由兩條或多條并連形式的魚紋,裝飾特點注重左右對稱,由兩個魚頭相對或相向排列的形式,在眾多布藝品中以魚形象進行構圖或組合的形式也是基于對稱的原則[2]。由于以上考古方面的研究與分析,魚文化可以說是黃河流域的發源地,也是基于遠古時期人們對魚的崇拜,關于魚的圖騰便一直延續至今,人們賦予魚更多的吉祥寓意,如:年年有余(魚)、吉慶有余(魚),而以魚為形象的布藝品也處處可見,如魚枕、布制魚、魚香包等。
(2)虎獅文化:人們對虎的崇拜歷史悠久,虎文化貫穿于華夏幾千年的文明之中,自商周時起,虎的形象開始在器物上大量的出現,東漢應勛所著《風俗通議·祀典》中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者,能執搏挫銳,吞噬鬼魅”,在民間也流傳著《十八萬老虎下江南》、《呂布貂蟬一虎生》等有關老虎的神秘故事,虎形象成為了先民們較為古老的圖騰藝術。中國的獅文化是受外來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圖騰現象,西方崇拜獅子,認為其是威嚴勇敢的象征,漢代,獅形象因佛教傳入中國,漢時期的“獅子舞”就來源于此,獅文化便開始受人推崇,延續至今,各地區還流傳著舞獅的民俗活動[22]。由此說明,在民間獅文化廣為流傳及沿用。由于人們對自然界中虎、獅等猛獸心存敬意,使之產生了對于虎、獅文化的沿襲,人們普遍采用虎、獅作為驅鬼辟邪的形象,如貼虎于門板,門前佇立石獅,或掛虎皮在身上以御兇,這些象征與信仰輾轉流傳數千年,使虎、獅可以祛惡除邪的風習深入民間。
民間藝術中,虎、獅形象的運用較為頻繁,是民間藝術的重要題材之一,它融匯在剪紙、布藝、泥塑、面花等藝術形態中,成為百姓們嘴貼心的保護神,人們相信,猛獸可以戰勝人生的厄運,因此在民間布藝中虎、獅形象多用于兒童布藝中,以此起到護生意義。在大量的調研中,我們采集到的以虎、獅為題材的布藝品各式各樣,虎頭鞋、虎頭帽、虎枕、獅頭鞋以及放在枕邊的布老虎、布獅子等等,都是長輩們對孩子深切的祝福,愿孩子具備猛獸的威力,勇敢健碩。
(3)龍鳳文化:龍鳳是古人幻想的神異動物,能興云作雨,象征祥瑞。關于龍與鳳的具體形象,舊時的人們并沒有具體的意念,只是根據傳說故事及祖輩教化而形成的基本認知。因其物象征著美好、祥瑞之意,民間藝人們常常借此來寓吉祥、幸福。
在民間布藝中以龍和鳳為題材的作品有許多,形式為兩種:一是以龍、鳳紋樣為裝飾的布藝品,突顯龍紋、鳳紋的紋飾美;二是以龍、鳳具體物象為原型的布藝品,以外觀形象為依據進行設計。其中龍紋與鳳紋的題材多以見于平面化布藝品,同時體現不同的含義,民間的龍紋飾多見男子的衣飾及配件上,如服裝、包袋等,其裝飾簡潔,飾以彎曲的形態和簡化的龍頭,目的是借助這一物象表達富貴、吉祥的美好愿望,而與皇室龍紋相比,意義大有不同,皇室龍紋象征的是權力與地位,繡工精致,龍紋多具象,以顯天子之威。以鳳紋飾為主體的布藝多見于女子物品,如禮儀活動的服裝、包袋、裝飾品等等,以鳳紋搭配花草紋樣的形式出現。二是以龍鳳為具體物象的布藝品,多見裝飾掛件,民間婚禮中常有以龍鳳為元素的布藝裝飾品,如“雙龍賀喜”,“丹鳳朝陽”掛件;還有一些以龍為主體的布玩具,形制與龍相似,顏色、大小不等,以鳳為主體形象掛件,其造型類似于鳥禽類,羽毛豐盈,顏色絢麗。因此,在民間布藝中“鳳”形象與其他鳥類存在許多相似之處。這些關乎“龍”“鳳”題材的布藝品頻繁采用,足以體現出本地區對龍鳳文化深厚的崇拜意義。
2平日生活所及物象
布藝品作為民間的一門手藝,積攢了大多農村婦女的巧手慧心,過去的婦女很少出遠門,有的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小山村。所以,她們經常利用身邊的事物,進行巧妙的構思,大膽的設想,并賦予所及物象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制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及深厚寓意的布藝品。
鄉村民間亦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說,因此人們常常借物比喻美好生活。關于生活所及物象的布藝品,取材范圍廣泛,涉及種類繁多,以平日生活所見的家畜、飛鳥、花草、果蔬等物象作為創作的主體,一是,布玩具類的豬、牛、羊、馬、驢等動物,它們與人類平日的勞作密切相關,且具備鮮明的個性,造型憨態、受人愛戴,成為人們取材的物象。二是,常見的花果物象的布藝品,以其碩大、多籽和相似諧音常常為民間藝人的創作提供元素,如:桃子代表孕育、成熟和長壽;葫蘆、石榴代表多產和生命;白菜代表清白、廉政;蓮花寓意“連”生子和“連”有余等。三是,飛鳥生活物象,如喜鵲,譽比愛情美滿。如“喜鵲戲鳳”、“喜鵲鬧梅”等,再如福(蝙蝠)掛件,以蝙蝠、銅錢和桃子組合,喻福、祿、壽,又喻福在眼前,其意象征著福壽祥瑞;還有一些其他形象為主體的布藝品,如瓶、貫錢等,“貫錢”多象征著對財富的祈愿,錢在古時稱泉,“泉”與“全”同音,兩枚古錢即稱雙全,意為“十稱十全”,表示富貴雙全之意;瓶,諧音“平”,意為平安,多與花草搭配組合,如“瓶戲牡丹”,表示平安和富貴。
這些在百姓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象,被賦予了極具趣味的內涵,并以此充實著人們平日的生活,藝人們從中感悟點滴,收獲美感,才得以創造出各種樣式的布藝品。正是基于民間的勞作與生活,使得民間布藝品代代流傳,延續著淳樸的氣質與古老的俗信,千百年來,民間布藝以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從簡單的生活實用品發展為極具審美價值的工藝品,其中所蘊含的濃厚的鄉土情和裝飾特色,除了美的感受之外,更多是廣大勞動人民以苦為樂,艱苦奮斗的精神寫照。
3小結
民間布藝的題材內涵是經歷過民俗環境及生活方式的演變才不斷傳播下去的,從古老的圖騰藝術與人們生活常見物象,可以看出人們普遍的文化觀念與審美意識,這些都成為民間布藝的藝術溯源。藝術一旦富有深厚而積淀的內涵,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社會背景下,都不會輕易的隨勢而變,這就是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易心,肖翱子.中國民間美術[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2]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3]柳宗悅[日].工藝之道[M].徐藝乙,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