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崔晗
摘 要:大江健三郎是繼川端康成后又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語作家。縱觀其作品,各個時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學者們的研究也深入到大江健三郎創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大江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但“存在主義”這個哲學命題在其中始終不曾改變。《個人的體驗》這部代表作,在人物、語言、故事情節三個方面對前期的存在主義有一定繼承的同時,還有所超越。
關鍵詞: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存在主義;延伸
1.作家及存在主義
大江健三郎被稱為戰后文學的旗手。1935年出生于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獺村,是日本知名的小說家。1954年4月考入東京大學,大學期間學習成績優秀,還是獎學金獲得者。受渡邊一夫教授的影響,對薩特和加繆的作品深感興趣。1957年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刊》發表了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同時也獲得了“五月祭獎”。同年,《死者的奢華》、《人羊》和《他人的腳》等短篇小說也相繼發表。至此,大江健三郎以學生作家的身份開始在文學界嶄露頭角。
1963年長子大江光出生,其頭蓋骨先天異常,腦組織外溢,數回手術只能挽回生命,并且留下不可痊愈的后遺癥。大江光的出生對大江健三郎影響甚巨,其發表的《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靜靜的生活》、以及《為什么孩子要上學》等作品都與大江光息息相關。因為長子的殘疾引起大江健三郎對核戰爭的思考,并去了原子彈戰爭后的廣島做社會調查,發表了確立其大文學家地位的《廣島札記》。。
無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其創作從人道主義出發,考慮當代人的精神危機、核武器的威脅、以及大多數殘疾人的生存問題。其作品大多通過人物自身的救贖,體現了作家本身的存在主義思想。
薩特存在主義,簡稱為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是保羅·薩特和阿貝爾·加繆和德。存在主義包括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質”,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后。其二是“世界是丑陋的,人生是痛苦的”。其三是“自由選擇”。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
2.《個人的體驗》
1994年瑞典文學院以其作品《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授予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川端康成后,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
《個人的體驗》的主人公“鳥”是一所補習學校的老師,妻子分娩,生了一個腦疝兒子,即使做手術,將來最好的結果可能是成為一個植物人。“鳥”崩潰到痛哭流涕。偶然遇見大學時代的女友“火見子”,又開始了酗酒,并丟掉了英語老師的職位。嬰兒被轉院,“鳥”一度希望醫生延遲手術,嬰兒能夠自然死亡,受不了外界壓力,認為自己必須逃離這個“怪物”,并和“火見子”計劃如何借助黑市墮胎醫之手弄死嬰兒。“鳥”對于殘疾兒子,經過冷漠、痛苦、絕望等一系列復雜心理斗爭,決定讓嬰兒接受手術,回到妻子身邊,勇敢地承擔起了自己的人生責任,而最后,嬰兒也痊愈了。
3.作品中的存在主義
日本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受到強烈沖擊,日本國民每天過著痛苦又迷茫的生活,存在主義就這樣根植于了國民的心中。大江健三郎理解、尊重、并超越了薩特存在主義。
3.1.人物身上的存在主義
主人公“鳥”是一個異常的存在,他害怕承擔家庭責任,新婚開始連續四周酗酒,最后被研究生退學了。妻子懷孕期間,擔心還未出世的孩子會成為自己去非洲旅行的負擔,而殘疾兒的出生,讓本來就想逃避的“鳥”更加恐懼,更加想逃避,最讓他害怕的是一生都要和這個“怪物嬰兒”一起生活。因為想要逃避“怪物嬰兒”,又開始了酗酒,從而也失去了工作。此時遇見了大學時代的女友“火見子”,在其幫助下,和黑市墮胎醫合謀讓嬰兒自然死亡,這樣自己就可以逃到非洲,從而忘記這一切。鮮明地體現出了“鳥”自身的存在主義,和對現實世界的厭惡之情。“鳥”想要逃避責任,甚至想要殺害殘疾嬰兒,想要逃到非洲,想實現“個人的絕對自由”,在“冷漠的硬骨漢”和“百般好人”之間焦慮、彷徨,這種內心交戰,痛苦至極而又無法和解。細膩地刻畫出了主人公“鳥”這一孤立無助的形象。另外一個人物“火見子”,大學畢業嫁人一年后,丈夫自殺了。她不打算再婚,每天過著白天待在家里,晚上一個人在街上徘徊的日子。“鳥”深夜去“火見子”家里,問道這個時間怎么還不休息,“火見子”嘲笑道這個時間還早著呢。從這一點可以看到“火見子”已經習慣這種頹廢、絕望的生活了。“鳥”對于殘疾兒想逃避,并且酗酒時,“火見子”是全力支持的態度。這并不是個人化的問題,而是日本戰后大多數國民頹廢、迷茫、絕望生活態度的寫照。
3.2語言表達中的存在主義
畢貴芹的《存在主義視角下<個人的體驗>》一文中,提出了“存在主義--把人的個體存在,而不是人的本質,作為哲學中心的哲學立場總稱。不是依據科學方法,而是意圖把人作為主體,強調人的自由和責任,對于靈性的認識持不信態度,而認為存在本身既是纏繞在孤獨、不安、絕望之中的。”這一思想。該作品中,存在很多通過語言表現體現出存在主義的例子。
1、“鳥”是25歲5月份結的婚,那年夏天,四周的時間里,持續喝酒。(《個人的體驗》P295)
2、(孩子出生的時候)我一個人去非洲旅行這件事完全不可能了吧!(《個人的體驗》P294)
3、直到現在他也很困惑,結果正打算逃離。(《個人的體驗》P301)
4、馬上來醫院,嬰兒有些異常情況,我們需要好好商談。突然“鳥”感到孤立無援。(《個人的體驗》P304)
“鳥”一直沉迷在自己的生活方式里,這是關于自由的問題。從“鳥”的語言表現來看,他由于不滿足于自己的現實生活,所以沉迷于酒精。夢想去非洲旅行,但是現實束縛了他的理想,這也是對自由的一種束縛。殘疾兒的降生,更是束縛了他的人生,于是他開始彷徨,開始逃避。同時也表現出了戰后日本國民的生存狀況。對于“鳥”來說,關于殘疾兒的生死是重要的生存問題,對于人生來說,自由是應該非常重視的東西。承擔起為父的責任,“鳥”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由,所以想要丟棄殘疾兒。過著孤獨、彷徨的日子,遭受生活重擊,經歷了一系列心酸的體驗,最后想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為人夫為人父的家庭責任。
3.3故事情節中的存在主義
“火見子”是一個有著強烈逃避意識的人物。結婚一年后丈夫自殺了,她無論四季,白天她總是躲藏在昏暗的臥室里,想著神秘的事情。她一根一根抽著香煙,房間里煙霧繚繞。她討厭白天,每晚一個人彷徨在街上,每天過著這樣的生活,并不考慮再婚。“火見子”把自己封鎖在昏暗的房間里,表現出強烈的逃避意識。“鳥”因為殘疾兒的降生,偶遇到了“火見子”后,又開始了酗酒,“火見子”不但不勸阻,反而撫慰他,全力支持他。并且勸說“鳥”拒絕嬰兒手術,找黑市醫生朋友把嬰兒處理掉。并得知“鳥”的非洲旅行計劃后,想要和離婚后的“鳥”一起逃避去非洲。“火見子”就像“鳥”的折射鏡,真實地照應出“鳥”丑陋的心靈,更加鮮明地表現出了存在主義思想。
3.4存在主義的延伸
“鳥”在嬰兒出生前,一直對生活持有逃避態度,他討厭周圍所有的東西。家庭、工作、生活、甚至于自己都是他想要逃避的對象。他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喪失信心,過著行尸走肉的生活。更不幸的是,殘疾兒的降生,他這種想要逃避的情緒徹底崩潰了,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一直逃避。一直想要逃避現實生活,但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想要逃避什么。不想直視現實帶給他無限的煩惱、岳母的不理解、妻子的悲傷、“鳥”深深地陷入一種無法言說的無限惡循環的絕望中。但是當“鳥”把殘疾兒這個“包袱”送走后,重獲自由后的他,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回憶起20多歲的自己是一個沒有恐懼心理的自由的人,那時沒有什么東西讓他感到恐懼。回憶喚起了“鳥”昔日的勇氣和自信,直視現實,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此過程中,“鳥”終于體會到生命的存在意義。真正的自由選擇是直視殘疾兒的存在,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在挽救自己兒子的同時也救助了自己。
4.結語
小說《個人的體驗》也是大江健三郎自身的經歷。之前受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大江一直思考存在的本質,描繪各種生活的苦境,只停留在觀念層面上。但是因為直面殘疾兒的存在,經過恍惚、痛苦、迷茫、絕望等心理到直視和接受,這也成為其個人精神的寶貴財富,這也是存在主義延伸的表現。核戰爭后的廣島之旅,也讓大江對人類的思考開始了轉換,他的創作主題也從單純地描繪二戰后日本人的生活狀態,到探索人生意義和價值以及人類的救贖問題。終于超越了薩特的存在主義。
大江健三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對其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越來越多。有他文學生涯的研究、作品主題的研究、作品構造以及獨特森林意識的研究、也有對其創作邊緣化等方向的研究。無論是哪方面的研究,如果對之后的讀者和研究者提供參考資料的話,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一條孝夫,大江健三郎的文學世界和背景[M],和泉書院,1997。
[2]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M],新潮社,1996。
[3]安徽,繼承與超越--論大江健三郎與薩特的存在主義[D],吉林大學,2004。
[4]畢貴芹,存在主義視角下《個人的體驗》[D],中國海洋大學,2008。
[5]蔡志云,大江健三郎與薩特存在主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6。
[6]鄧佚芳,存在主義的接受與超越--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J],天中學刊,2007(22):87-89
[7]韓輝,試論大江健三郎作品的人道主義思想[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7):18-22
[8]楊振喜,試論大江健三郎的早期存在主義文學[C],吉林大學,2004。
[9]王珂,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對存在主義的闡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0):49-52
[10]夏怡,從“自甘墮落”到“自我救贖”--解讀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J],華西語文學刊,2012(01):191-198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