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 董琳穎
摘 要:煙臺地處中韓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作為“跨界民族”的中國朝鮮族人口在此的遷移、流動和嵌入式分布,是中韓關系和我國民族關系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也使城市民族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研究還有利于把握中韓關系,促進煙臺對韓招商引資和增加進出口貿易,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利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的支持。
關鍵詞:朝鮮族;民族分布格局;中韓互動
當前,我國正處于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的活躍期,在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背景下,更多的少數民族人口跨城鄉跨區域跨行業大規模流向了城市,各民族同胞在城市里學習、生活、工作在一起,將成為一種新常態。煙臺市是中韓互動最前沿、最典型的城市之一。近年來伴隨著韓國企業的大舉進入,我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規模進入該城市生活并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人口分布格局。在此基礎上呈現的相關現象已成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韓國企業進入煙臺的背景綜述
(一)獨特的區位優勢
煙臺市位于山東半島東部,北臨渤海灣,南面是黃海,與韓國隔海相望,兩地直線距離僅有448km,是中韓經濟文化交流最前沿,也是中國連接韓國的重要門戶。目前,煙臺已經與韓國仁川市、蔚山市等五個韓國大中城市結為友好合作城市。煙臺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帶和環太平洋經濟帶交匯點,是環渤海經濟圈南翼中心城市,也是最具發展活力和增長潛力的東北亞交通樞紐城市,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結合點,由此,煙臺市也成為我國當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的港口城市。獨特的區位優勢、顯著的戰略優勢和便捷的交通優勢,使煙臺成為與韓國經貿往來最密切的中國城市之一。
(二)煙臺對韓貿易往來情況
煙臺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亮點就是中韓貿易帶來的韓國元素。1989年中韓還未建立外交關系,但煙臺就出現了第一家韓資企業。改革開放以后,大量韓企涌入煙臺。2015年,煙臺市對韓貿易占全省對韓貿易值的1/3,位居山東首位,對山東省對韓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達105.7%。目前,煙臺已有200多個總投資在千萬美元以上的韓資項目,累計外資總額達40多億美元,煙臺已成為韓資企業在山東省乃至中國最為聚集的地區之一,現代重工、浦項、LG、現代汽車等八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在煙臺扎根落戶。2015年,中韓簽署自貿協定以及煙臺市決定建設中韓(煙臺)產業園,煙臺對韓國的經貿合作進入了全方位、寬領域、立體化、多層次的發展新階段。
二、煙臺朝鮮族人口的基本情況
(一)煙臺主要少數民族人口的基本情況
當前,我國有43個少數民族在各省區市都有分布,分布范圍最小的民族也遍及25個省區市,少數民族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已經達到12個,56個民族齊全的城市已經有13個。煙臺是一個多民族匯聚的城市。其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來自東北、西北等少數民族地區,分別以經商、求職、投親、學習、婚姻等各種形式流入,其中,80%集中在城區。煙臺市少數民族人口呈逐年增長的態勢,年增長率達20%以上,其中朝鮮族已經成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上世紀60年代末,煙臺市就有朝鮮族人口,但是數量較少,此后1979年由于高考恢復,第一批朝鮮族大學生畢業分配到煙臺工作,隨著1989年韓國企業入住煙臺以及1992年中韓建交,韓企開始大量進駐煙臺,我國朝鮮族人口也因為同一民族的語言、飲食、風俗習慣以及民族內部的心理認同等民族文化因素而逐漸流入煙臺。當前,煙臺市朝鮮族現在已經用有85家法人代表企業,占全市少數民族企業總數110多家的77%,涉及貿易、餐飲、服裝、水產、電子等領域,其中,朝鮮族企業中朝鮮族人口占據一定數量。
(二)煙臺朝鮮族依舊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點
在飲食方面:朝鮮族同胞聚餐主要進入韓餐館或者朝鮮族餐館。2016年1月20日,我拜訪《黑龍江新聞周刊》駐煙臺記者站樸社長,當日中午他請我感受了煙臺市的朝鮮族飲食。2016年4月8日,在煙臺樸氏家族聚會上是以朝鮮族飲食為主;近期煙臺市新開了很多以韓食為主的飯店,飯店風格就是以朝鮮族特色為主。煙臺的朝鮮族逐漸的溝通交流更愿意用朝鮮語。比如《黑龍江新聞周刊》的朝鮮語報紙主要是針對煙臺朝鮮族以及在煙臺的韓國人;煙臺朝鮮族有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及QQ等交流平臺,主要使用朝鮮語對話。
三、煙臺市朝鮮族分布格局及對我國民族關系的影響
(一)產生的積極影響
1、經濟上共同參與,積極融入煙臺市當地經濟發展的大潮,朝鮮族同胞不僅利用“互嵌分布”的優勢在當地的韓國企業和其他企業就職工作,而且還依據自身優勢創辦朝鮮族民營企業,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勤勞致富,另一方面創辦企業還拉動當地就業,形成一種“‘互嵌式共同致富、共同奔小康”的美好局面。朝鮮族同胞大量流入遷移到煙臺市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中韓互動”,韓國企業進入煙臺也是看到了這一優勢,不管是韓資企業,還是中韓合資企業都需要朝鮮族同胞這樣的多文化背景的勞動力,這也帶動了更多的外資企業進入煙臺市,也直接推動了煙臺市經濟社會發展,也間接推動當地其他民族與朝鮮族共同小康社會的建設,形成一種“有機互動”和“良性往來”。
2、文化上求同存異,朝鮮族雖然保留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行為舉止,自身的民族認同以及心理歸屬感依然存在,但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更加認同,更加愿意理解中華民族為凝聚力、向心力,五十六個民族保持各自特色。煙臺市朝鮮族在當地保持自身特色以及認同的同時,也積極融入到煙臺市當地的建設發展中,2016年4月9日,煙臺韓人商工會在煙臺開發區磁山舉行主辦第六屆“L Love YanTai”綠色環保活動,煙臺朝鮮族同胞一路爬山撿垃圾,邊鍛煉身體,邊做公益活動,以煙為家,建設煙臺,積極地融入到當地的社會生活中。
(二)“中韓互動”下互嵌式社區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
1、韓國文化對中國朝鮮族遷移、分布有明顯的影響。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境內擁有朝鮮族總人口約190萬,東北約50萬,山東約30萬,北京約20萬,但是有將近70萬朝鮮族流動人口在韓國。朝鮮族的這種人口流向以及筆者在煙臺通過實地訪談,發現被訪者更多地視韓國文化為正統、為時尚,這些現象都說明了我國朝鮮族同胞受韓國文化影響比較深。由此,如果我們采取適當的措施更加地去關注這些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將會對“互嵌式社區建設”及互嵌式民族關系的建設有很大幫助。
2、朝鮮族與當地居民之間存在一些隔閡。由于朝鮮族與當地人在生活習慣、文化傳統、語言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以及國內朝鮮族與韓民族又存在很多共同特征,很容易被人當作是韓民族,因此在許多方面容易產生矛盾,比如,有人會誤稱朝鮮族為棒子,煙臺朝鮮族老年人不愿意進入社會性養老院養老,適齡學生入學選擇困難以及社區內鄰里之間交流過少等諸多方面問題。各民族的達成需要做到把民族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把平等、理解、寬容、信任的價值觀嵌入到社區生活、政治、經濟等公共交往場所,內化為個體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由此可見,朝鮮族人口與當地人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和關注的。
參考文獻
[1]嚴慶 “互嵌”的機理與路徑[EB /OL]中國民族報 2015-11-06
作者簡介
黃鈺,男,1990年生,山東棲霞人,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民族理論與政策2015級碩士研究生;
董琳穎,女,1993年生,云南蒙自人,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民族理論與政策2017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