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的簡介
王履,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江蘇昆山人,明初畫家,醫學家。王履精通醫術,謙虛好學,以醫學家而聞名于世,并且擅長詩文,熱愛繪畫。自元代正十三年(1353)前后,王履開始學習繪畫,在學畫后喜歡收藏古畫。明初時期盛行元代蕭散簡遠,以柔潤為主要形式的畫風,而南宋筆跡剛硬的風格遭到普遍非議,王履卻獨愛南宋馬夏一派,他認為“粗也而不失于俗,細也不流與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瑣蒙塵之鄙格,圖不盈咫,而窮幽極遐之勝?!盵1}王履的畫也非明初柔潤的形式,而更多的似馬,夏的風格。
王履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他敢于沖破時代的束縛,堅持自我,當所有人都順應潮流,一味臨摹,他卻不安于現狀。在知天命的年紀,厭倦摹古,為繪畫尋找新的出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保持清醒頭腦的人總能在混沌的現狀中,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王履就是明初時期清醒著的人,他感受到摹古只能使繪畫走向消亡,提倡在實踐中創新。中國的繪畫,漸漸從剛硬走向柔潤,到了元代,已柔到了一定的地步,繪畫的各種體制已經俱全,再不有所創新,只能是萬馬齊喑。王履的出現,不僅是對繪畫的傳承,還指引了繪畫新的道路,清人鄭板橋,石濤,就是沿著王履的道路,進行創新的。
王履的繪畫美學思想
(1)“意溢乎形”
“中國的繪畫,發展到元代,各種體制形式俱全,明代開始重復前人。浙派重復宋,吳派重復元。當繪畫走投無路或將欲變革的時期,人們便好發議論”。[2]王履是由元入明的畫家,他憑敏銳的藝術直覺看出繪畫如果繼續遵循宋元重意輕形的道路,將走向衰落。重意輕形的倡言者們并不是完全不追求形,而是相比突出自己的情懷,形放于了次要。后來的學者沒有元人超脫的胸懷卻一味模仿元畫空靈的風格,完全不求形似,致使情意也無法表達。
王履為救這一流弊,在《重為華山圖序》中,開頭便說:“畫雖狀形,主乎意。意不足,謂之非形可也。雖然,意在形,舍形何以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作畫必須有畫家的主觀印象和情思,寄托于客觀物象,才能形成藝術形象,藝術形象必須是形和意的高度和諧統一?!巴趼闹赋?,對于繪畫作品來說,‘意和‘形作為審美意象的兩個矛盾側面是相互依賴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3]藝術形象必須體現其客觀的形態,其本身的獨特性,再融合了藝術家愛憎悲歡的情感,是畫家面對客觀的事物,結合自己的心境,產生的作品。
當明初畫家都在模仿元代的柔潤畫風,王履敢于在明初提出和別人截然不同的觀點。他看到中國畫即將走向衰落的趨勢,一味的得意忘形,他強調的得形求意,“意溢乎形”的觀點,是智慧與獨特個性的體現。
(2)“法在華山,意匠就天”
王履繼承古人的優良傳統,魏晉宗炳畫山水“身所盤桓,目所綢繆”[5]唐人韓干畫馬,以馬為師,他反對“畫物欲似物,”卻“不識其面,”作畫一味模仿。
王履覺得:“彼誤于轉摹者,多以紙素之識是足,而不之外,故愈遠愈偽,”因此親自登臨華山,游歷三日,面對實景進行創作?!凹葓D矣,意猶乎未滿。由是存乎靜室,存乎行路,存乎飲食,存乎玩物,存乎聽音,存乎應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一日燕居,聞鼓吹過門,惕然而作曰:‘得之矣夫。遂麾舊而重圖之。斯時也,但知法在華山。竟不悟平日之所謂家數者何在?”[1],在身臨華山寫生之后,覺得沒有透徹的領悟用恰當的技巧圖繪華山實景,因此,靜處,行路,睡覺,吃飯喝水,游戲,聽音樂,寫文章,每時每刻都思慮著圖繪華山這件事,都在領悟華山之景。經過長期的思考和感悟,突然通曉明了華山實景與繪畫技巧之間的處理關系,“麾舊而重圖之”,任憑自己的理解作畫,完全不受固有成法的約束,洋洋灑灑?!巴趼挠种赋?,畫家有了對自然景物的身經目睹,和實地寫生,并不等于完成了繪畫創作,畫家還必須在此基礎上,觸發,感悟,和深化審美的情意,并將自己的審美情懷以及自然的表象熔鑄成為統一和諧的審美意象”[6]這和唐代畫家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個道理。
(3)“庶免馬首之絡”
王履的“意溢乎形”講的是繪畫主觀與客觀的平衡,“法在華山,意匠就天”,講的是繪畫技巧應實用于創作中,依據自己對客觀事物的領悟而作畫,那么,“庶免馬首之絡”講的便是表現客觀事物時,應突出物象的本質特色,字面的解釋就是不要像馬絡一樣,套在任何一匹馬的嘴上都合適,即避免藝術形象的概念化。畫北方的太行山就是太行山,南方的黃山就是黃山,而非其他山脈,畫某一具體山脈,就該把握它的大體走勢。這就要求作畫者從整體上把握物象的特色,不是概念化的籠統概括,缺乏細心的觀察?!霸┟鞒醯睦L畫,其弊病頗似韓愈的《南山詩》,缺乏山水的個性,無論畫什么地方的山水,都是一個樣子。王履畫華山則不然,它具有華山的鮮明形象,決不像海虞山,更不像太湖山”王履則反其道而行之,他崇尚南宋馬夏筆跡剛硬的畫風,為表現華山的特點,以銳利堅挺的勾線,小斧劈皴的皴法,山石正面留出大片空白,薄施淡綠或赭色,表現出北方山石特有的堅硬質感。
王履的《華山圖》充分表現出了華山的個性,他執著于對真理的探求,“本質是特征的內在規律,特征是本質的外在表現,”[7]王履以自己的實踐,把握了華山的本質,才能創作出富有特色的《華山圖》。
(4)“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王履上承姚最的“心師造化”,唐人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宋人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依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這一精辟的理論?!八鼘^去長期存在于畫家胸中的師古人,師心,師造化的爭論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扭轉了自元初趙孟頫以降,畫家特重師傳,動輒某家法,某家皴的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和公式化的不良傾向”[6]王履并沒有否定心的作用,只不過心中的華山要依賴于眼中看到的華山,眼中看到的華山要依賴于現實中的華山。心,目,華山,這三者的第一性是華山?!皬母旧现v,藝術的起源最終應歸結為人類的實踐活動”。[7]王履將華山作為自己創作的來源,當他登上華山頂峰時,華山便是他師法的絕對對象,連平日常見的樹木,此時在華山山頂看到,也能把握它的奇巧怪異,就是因為他以師法自然的態度對待。
王履從實踐中求得真知,他的探索精神給那個時代的摹古之風帶來清新的氣息,他的實證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主流文化走向衰敗的時候,他堅持自我,以自己的行動警醒世人。
作者簡介
金小云,(1993,01-)女,漢,江蘇省淮安市,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學美術教育。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 浙江溫州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