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
陳毅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因1921年10月參加進駐里昂大學的斗爭,被法國政府以“過激黨”的罪名,強行遣送回國。

青年陳毅
經過多次斗爭,北洋政府答應在北京中法大學開設一個專門班,接受這批回國學生,由各省政府資助官費入學。陳毅的大哥陳孟熙和好友金滿城都入了學。但此時的陳毅尚在四川,因為常給《新蜀報》投稿,被社長漆南薰聘為《新蜀報》主筆。在此期間,經蔡和森通信介紹,陳毅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后來,陳毅寫了一篇軍閥部隊殘害民眾的文章,觸怒了四川軍閥,楊森下了“禮送陳毅出境”的命令,要他“克日離川”。陳毅不得已,于1923年10月離開重慶,在萬山紅遍,西山紅葉無限好的金秋時節,來到了北京中法大學,時年22歲。
中法大學是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創辦的,早在1918年,李石曾在西山碧云寺先后開辦了生物研究所和法語預備學校,在此基礎上于1920年成立了中法大學西山學院,李石曾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1923年蔡元培離京,由李石曾兼任校長,下設文、理二科。
陳毅到京后,入學卻受到了教務主任宋春舫的刁難。宋怕陳毅鬧事,借口校舍已滿,拒絕接收。陳毅只好去找住在附近“拙園”的李石曾,提出了充足的入學理由:第一,四川回國的35名學生中有陳毅的大名;第二,四川省政府撥有專款給學校。李石曾怕同學鬧事,遂答應陳毅入學。
陳毅入學后,先住在羅漢堂邊一個偏殿的集體宿舍里,宿舍又臟又擠。后搬入建在半山坡的云木山莊學生宿舍,每人有一間斗室,陳毅和保定同學石學曾住在一起。當時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僅有一點官費,除吃飯外,還要買書買紙買燈油。陳毅曾在《早年回憶》中說:那時“常苦于無固定收入,生活很清苦。每天生活費僅兩角錢,常常買點饅頭就白開水充饑。后來,進北京城里做工作,也是在艱難中掙扎。沒有住處,去找朋友家,朋友只答應招待一次,去多了,朋友上床睡覺,不留宿。不得已,到火車站、圖書館去取暖,還曾深夜在大街上躑躅,被警察疑心為小偷,飽嘗了窮苦生活的屈辱”。
當時中法大學的辦學條件也極差,圖書館、實驗室不如一個省立中學,沒有食堂,沒有澡堂,沒有自來水,學生喝水要自己挑。上課的教室原是善男信女們的廟堂,墻上白灰剝落,露出的是陰曹地府壁畫,牛頭馬面、刀山油鍋、輪回轉世,應有盡有。冬天滴水成冰,也沒有火爐。
對于這種狀況,陳毅、石學曾等7人聯名貼出一張大幅意見書,要求改善辦學條件,撤換教務主任宋春舫,指責宋不認真辦學,專去北京城里官場、名利場、風月場中鬼混,只有任用新人,學校才能辦好。陳毅又作為學生代表與校方交涉。不料,李石曾、宋春舫等人惱羞成怒,竟然宣布將陳毅等7人開除學籍,結果引起文科學生的罷課,不久,理科學生也參加了罷課。后來校方整修了道路,安裝了自來水,蓋了簡易澡堂,砌了熱水爐,人事上也做了調整,罷課才告結束。
陳毅在中法大學學習文科,當時主要開設的課程有:李石曾講授的生物學,李書華講授的相對論,張競生的孔德的實證哲學,宋春舫的戲劇學,李璜的世界史和法國文學。北京大學的教授范文瀾、馬敘倫、胡適等人也來講課。陳毅偏愛哲學、文學、歷史、法語等課。他在學習上刻苦努力,嚴肅認真。有一次胡適來講演,題目是《談談讀書和翻譯》,強調翻譯時要尊重原著,最后還念了一首順口溜說:“多攢幾個錢,少買幾畝田,千萬買部好字典,攜它到天邊,你若常常請教它,管保少丟幾次臉。”胡走后,陳毅對同學郭麟閣說:“胡博士勸我們買部好字典,要尊重原著,可是他自己卻沒有做到。我們都讀過他譯的《二漁夫》,他對這篇小說的題目也隨心所欲地胡翻亂譯,將‘朋友’譯成了‘漁夫’,還談什么尊重原著!”
學校罷課后,陳毅仍堅持自學。1925年春,他和金滿城、李嵩高三位愛好文學的青年,搬到香山腳下的宋氏別墅,生活條件有所改善。4月,由陳毅等人發起,組織了一個“西山文社”,4月5日,在《晨報》文學旬刊上發表了成立宣言。這是一個文學團體,主要工作有四項:組織文學研究會,舉行報告會,成立圖書室,出版作品。該社社員多通法文,還要負責翻譯和介紹法國文學。此外,陳毅還同三五好友,組織了一個“斗千社”,意思是與“千夫”所指的敵人斗爭。陳毅因從事文學活動,結識了沈雁冰、鄭振鐸、王統照等著名作家,并參加了他們組織的“文學研究會”。
關于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陳毅在《給羅生特同志的信》中說:“這時期,我仍然沒有放棄對于文學的愛好。我從事翻譯法國的文學作品,也另用筆名寫了許多詩歌和小說。我企圖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影響中國的文學。”他以“仲宏”“曲秋”等筆名在《燕風》半月刊、《晨報》文學旬刊、《京報》副刊、《小說月報》《烈火》半月刊等處發表文章20多篇,有散文、小說、詩歌,也有譯文和譯詩。這些作品雖還不夠成熟,但在20世紀20年代新文學運動史上,也留下了他的印記。
陳毅入中法大學不久,就由團轉黨,成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久又擔任了中法大學支部書記。
北京當時正處在北洋軍閥曹錕、吳佩孚統治之下。雖然實現了國共合作,在北京成立了國民黨執行部,但因環境險惡,經費困難,各項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后,尤其是孫中山來到北京后,北京地區的革命形勢由低谷轉入高潮。此時,陳毅雖仍在中法大學學習,但主要精力已用于從事革命活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變成一個職業革命者,開始具備堅定的革命立場。”當時為了堅持國共合作,加強統一戰線的工作,在中共北京地委內成立了“國民革命運動委員會”,專做國民黨的工作,李大釗指定由陳毅負責。
1925年秋,中法大學文科遷至城里東皇城根,成立了文學院,校長也換成了思想比較進步的李麟玉,這給陳毅的革命活動提供了方便。在此期間,陳毅領導了北京醫學院“改校運動”的罷課斗爭,支持了女子師范大學反對校長楊蔭榆的斗爭,又幫助清華大學杜鋼百、譚祖堯等人組織了“四川革命青年社”和“革命新軍社”等團體。在支援“五卅”運動中,在爭取關稅自主的斗爭中,在反對段祺瑞的大示威運動中,都有數萬群眾參加,青年學生為主力軍,陳毅是這些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是年冬,陳毅從中法大學畢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