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種急性、彌漫性的炎癥性肺損傷,是ICU常見致死病因之一[1]。老年人在受肺部感染等重大打擊后更容易出現ARDS,且因氣道退行性變以及多種基礎疾病導致肺順應性較差,從而更容易出現氣壓傷等并發(fā)癥,因此優(yōu)化老年ARDS病人機械通氣策略在臨床中尤為重要。適應性支持通氣(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ASV)模式是近年來開發(fā)的一種新型的通氣模式,可以在保證每分鐘通氣量的前提下,自動調整通氣支持水平以適應病人的實際需求[2]。ASV模式在臨床中已經被證實安全有效[3-4],但對于老年ARDS病人是否亦安全有效,是否適應病人的肺部力學狀況,還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驗證。因此本研究將ASV模式與臨床上常用的定壓型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模式進行比較,探討ASV在老年ARDS病人中的臨床意義。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參加研究的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入住江蘇省省級機關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年齡≥65歲的病人,所有病人均符合2012年柏林定義ARDS的診斷標準:(1)起病時間:從已知臨床損害以及新發(fā)或加重的呼吸系統(tǒng)癥狀至符合診斷標準時間≤7 d;(2)胸部影像學:雙側肺野浸潤影,不能用積液、大葉/肺不張或結節(jié)來解釋;(3)肺水腫原因:呼吸衰竭不能用心力衰竭或液體過負荷來解釋;(4)氧合情況:在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5 cmH2O時,輕度氧合指數<300 mmHg,并需行氣管插管及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記錄基本資料,如疾病診斷、年齡、性別,并計算入科24 h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本研究共入組病人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65~103歲,平均(82.50±6.97)歲,平均APACHEⅡ評分(26.05±6.13)分,入組前呼吸頻率(21.55±4.11)次/min、心率(84.55±13.18)次/min、平均動脈壓(87.50±11.66)mmHg、中心靜脈壓(13.82±4.67)mmHg、氧合指數(192.84±37.96)mmHg、二氧化碳分壓(45.95±7.12)mmHg、乳酸(2.23±1.67)mmol/L。
1.2 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均經口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使用Hamilton(RAPHAEL-XTC)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設置吸氣觸發(fā)靈敏度為2 L/min,呼氣靈敏度為25%峰流速值。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研究,并用隨機數字法決定起始模式為ASV或SIMV+壓力支持通氣(pressure support ventilalion,PSV)模式。分別設定如下:定壓型SIMV+PSV模式通氣6 h,吸入氧濃度和呼氣末正壓與試驗前保持一致,設置指令通氣頻率為12~20次/min,調整吸氣壓力水平使得潮氣量達到6 ml/kg理想體質量左右,保持氣道峰壓<30 cmH2O,壓力上升時間設置為0.075 s;ASV模式通氣6 h,吸入氧濃度和呼氣末正壓與試驗前保持一致,設置每分鐘通氣百分數(100%MV)、氣道壓報警上限(30 cmH2O)及理想體質量。各項呼吸力學參數直接從呼吸機參數顯示屏上記錄,血流動力學參數從監(jiān)護儀上讀取,每輪通氣過程中每間隔30 min監(jiān)測連續(xù)5次通氣的通氣參數、血流動力學參數,切換模式前留取動脈血氣,取均值作為統(tǒng)計數據。
1.3 觀察指標 (1)呼吸力學指標:氣道峰壓(Ppeak)、平均氣道壓(Pmean)、吸氣阻力(Rins)、胸肺動態(tài)順應性(Csat)、潮氣量(VT)、呼吸頻率(RR)、分鐘通氣量(MV)。(2)血流動力學指標: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中心靜脈壓(CVP)。(3)血氣分析指標: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合指數(PaO2/FiO2)、乳酸。(4)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使用劑量:所有入組病人常規(guī)每小時進行一次評估,使用重癥監(jiān)護疼痛觀察工具(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CPOT)[5]進行疼痛評估,>1分的病人使用地佐辛(揚子江藥業(yè)集團)5 mg/次靜脈注射鎮(zhèn)痛,躁動鎮(zhèn)靜評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6]>1分使用丙泊酚(西安立邦制藥有限公司)或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持續(xù)靜脈泵入鎮(zhèn)靜,目標RASS評分為0~-2分。記錄2種機械通氣模式下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劑量。(5)病人舒適度評價:在2種機械通氣模式下分別使用CPOT及RASS評分記錄病人疼痛、躁動情況。CPOT評分包括面部表情、肢體活動、呼吸機順應性(插管病人)、肌肉緊張度等四個指標,根據病人的行為反應,每個條目賦予0~2分,總分0~8分。RASS評分分為10個等級描述病人行為。+4分為有攻擊性,有暴力行為;+3分為非常躁動:試著拔除呼吸管,鼻胃管或靜脈點滴;+2分為躁動焦慮:身體激烈移動,無法配合呼吸機;0分為清醒平靜:清醒自然狀態(tài);-1分為昏昏欲睡:沒有完全清醒,但可維持清醒超過10 s;-2分為輕度鎮(zhèn)靜為:無法維持清醒超過10 s;-3分為中度鎮(zhèn)靜:對聲音有反應;-4分為重度鎮(zhèn)靜:對身體刺激有反應;-5分為昏迷:對聲音及身體刺激都沒有反應。

2.1 2種模式下呼吸力學指標比較 2種模式下病人的MV、Csat、VT無明顯差異,但與SIMV模式相比,在ASV模式下病人Ppeak、Pmean及Rins、RR等明顯下降(P<0.05),見表1。

表1 ASV與SIMV模式下呼吸力學指標的比較
注:與SIMV模式比較,*P<0.05
2.2 2種模式下血流動力學及血氣指標比較 2種模式下病人、MAP、CV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氣分析指標PaO2/FiO2、PaCO2、乳酸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SV與SIMV氣模式下血流動力學及血氣指標的比較
2.3 2種模式下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使用情況及CPOT評分比較 ASV模式下CPOT評分及RASS評分明顯低于SIMV模式(P<0.05),丙泊酚使用劑量減少(P<0.05),地佐辛及咪達唑侖使用劑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機械通氣是ARDS最重要的治療手段,目前臨床常采用小潮氣量與PEEP結合的方式作為基本機械通氣策略,其目的是在改善氧合的基礎上減少呼吸機相關肺損傷發(fā)生率[1]。老年病人機體在遭受打擊后更容易出現ARDS,因其氣道退行性變、胸廓彈性減退、肺順應性減低、呼吸肌力量減弱等,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并發(fā)癥[7],并導致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住院時間均延長[8]。因此探討及優(yōu)化對老年ARDS病人有效的機械通氣手段有著重要的意義。本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發(fā)現[4],在各種原因導致的急性呼吸衰竭的老年病人中應用ASV模式治療是安全有效的。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ASV模式對于老年ARDS病人的臨床應用價值。

表3 ASV與SIMV氣模式下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劑量及CPOT評分對比
注:與SIMV模式比較,*P<0.05
本研究將ASV模式與傳統(tǒng)的SIMV模式對比應用于老年ARDS病人,結果發(fā)現ASV模式下病人的基本的呼吸通氣參數沒有明顯變化,血流動力學指標及氧動力學指標也無明顯差異,說明2種模式均可以滿足治療需要,使大多數病人在一定時期內維持適當氧合,而且對病人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相同,2種均是安全有效的機械通氣模式。另外我們還發(fā)現,在ASV模式下病人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劑量減少,呼吸力學監(jiān)測提示Ppeak、Pmean、Rins均明顯下降,說明ASV與傳統(tǒng)的機械通氣模式相比更有優(yōu)勢,可能是因為其有更高的舒適度及可以改善人機同步、優(yōu)化機械通氣時的呼吸力學。
分析其原因,認為可能有以下幾點:(1)ASV模式就是基于閉環(huán)控制理論和微傳感技術應用的新型通氣模式,其最大特點是可以根據病人呼吸力學情況自動調整通氣參數,實現以最佳的潮氣量、呼吸頻率和較低的氣道壓確保分鐘通氣量并相對恒定[2],ASV模式下的吸氣壓水平是根據病人呼吸力學監(jiān)測的結果隨時自我調節(jié)的,是建立在一定的RR和VT的基礎上,因而與常規(guī)通氣模式在一定的MV下相比較,能降低氣道壓[9]。(2)ASV采用壓力調控模式,其減速波形也有利于降低氣道壓[2]。SIMV的恒定流速有時不能滿足病人的實際需要,這時會造成人機不同步,病人吸氣做功將明顯增加,最終的結果是呼吸肌疲勞、人機對抗,并可能導致氣道峰壓過高。且在適當的呼氣末正壓下,ASV模式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肺泡的開放,更好地實施肺保護策略[10]。(3)ASV模式下MV并不依賴于病人的觸發(fā),其VT和RR由Otis運算法決定,它是建立在最小呼吸功的基礎上,吸氣壓和RR由呼吸機自發(fā)調節(jié)[2]。因此 ASV可以根據病人當前的呼吸力學狀態(tài),以最佳呼吸頻率和最低的氣道壓來適應病人的通氣,理論上可以改善人機抵抗和呼吸做功[11]。而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以上這幾點。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了ASV模式可改善老年ARDS病人呼吸力學指標、增加舒適度,安全有效,可以為廣大的老年ARDS病人的機械通氣策略提供一點臨床應用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危重癥醫(yī)學學組.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機械通氣指南[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16,96(6):404-424.
[3] Tassaux D, Dalmas E, Gratadour P, et al. Patient-ventilator interactions during partial ventilatory support: a preliminary study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with 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plus inspiratory pressure support [J]. Crit Care Med, 2002, 30(4): 801-807.
[4] 卞葉萍,顧永輝,鄧曉靜,等. 適應性支持通氣對老年機械通氣患者呼吸力學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5,24(12):1445-1448.
[5] Rijkenberg S, Stilma W, Endeman H, et al. Pain measurement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ehavioral pain scale versus 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J]. J Crit Care, 2015, 30(1):167-172.
[6] Khan BA, Guzman O, Campbell NL, et al. Comparison and agreement between the 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and the Riker Sedation-Agitation Scale in evaluating patients’ eligibility for delirium assessment in the ICU [J]. Chest, 2012, 142(1):48-54.
[7] 劉慶華,林殿杰. 老年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診治進展[J]. 實用老年醫(yī)學,2012,26(2):92-95.
[9] Kirakli C, Naz I, Ediboglu O,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the ventilation duration between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and pressure assist/control ventilation in medical ICU patients [J]. Chest, 2015, 147(6):1503-1509.
[10] 韓秋,李靖,彭易根,等. 適應性支持通氣加肺復張在顱腦損傷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4,13(3):259-262.
[11] 韓秋,李靖,彭易根,等. ASV 模式機械通氣治療重癥哮喘的臨床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9):1709-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