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綠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根據方案,將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這是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以往的機構改革,更多的是為應對國內變化所做出的應對措施,而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組建表明中國注重以國際視野處理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
關于國際發展合作、外援專門機構等相關機構的組建,不少專家和學者在推動這一政策上建言獻策,曾多次就研究和推動建設對外援助部門,向各部委遞交建議意見,同時也通過媒體發聲呼吁。
從歷史和國際的經驗看,單一的對外援助機構避免了“條塊分割”,更容易形成“一盤棋”的思維,優化援外戰略布局,提升對外援助綜合效應。可以說這次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設立就充分體現了這個原則。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將充分發揮對外援助作為大國外交的重要手段作用,加強對外援助的戰略謀劃和統籌協調,推動援外工作統一管理,改革優化援外方式,更好服務國家外交總體布局和共建“一帶一路”等。這符合中國當前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的需要,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環,凸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將增加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西方發達國家的類似機構成立已久,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都有國際發展署。以美國為例,美國國際開發署是負責對外援助的專門政府機構,由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設立。國際開發署創立半個多世紀以來,為推廣美國價值觀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得美國的對外發展援助被認為是與軍事、外交并行的對外三大力量。
如果說美國對外援助的整合得以更好地推廣美國價值觀并維護海外利益,那么日本援外改革的成功經驗則是將經濟援助和公共外交很好地結合起來。日本于2008年對主要負責派遣志愿性技術合作人員的國際協力機構進行改革。整合后的國際協力機構形成了以“經濟援助”為先鋒,再派遣官方志愿團體的“雙軌模式”。國際協力機構的志愿者項目包括青年協力隊員和年長志愿者兩個類別,相對于“冷冰冰的錢”,當地民眾更容易因為“活生生的人”而對援助國產生良好印象。
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是中國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的重要體現,是中國支持并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表現,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其中一環,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必將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對外援助不附帶政治條件,充分尊重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歡迎。然而,隨著對外援助規模的擴大,一些體制機制上的不足與矛盾也逐漸凸顯。而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組建將解決這些困難。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將解決龐雜的結構問題,把涉及制定對外援助政策與計劃的商務部、外交部、財政部,外援工作管理的十多個中央部委和機構及地方省市商務部門、駐外使領館等統籌起來,解決龐雜的結構給效率提升和綜合規劃、有效實施、質量管理及效果評估等帶來的巨大困難。同時,中國對外援助在近年來加大對改善民生的關注,增加了減貧、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援助投入,并參與氣候變化等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能更好解決、協調援助日益復雜、專業性較強項目的援助工作。
因此,此次改革將商務部對外援助工作有關職責、外交部對外援助協調等職責整合,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擬訂對外援助戰略方針、規劃、政策,統籌協調援外重大問題并提出建議, 推進援外方式改革,編制對外援助方案和計劃,確定對外援助項目并監督評估實施情況等,這一舉措將提高對外援助工作的管理層級,將對外援助的各項職能分工明確,避免了“條塊分割”,更容易形成“一盤棋”的思維,優化援外戰略布局, 提升對外援助綜合效應。
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有助于“一帶一路”的實施,有利于中國企業更好“走出去”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組建是為了“更好服務國家外交總體布局和共建‘一帶一路等”,因此,服務“一帶一路”將是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重要工作,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援外項目將有更好的統籌作用,優化援外項目,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也有利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更有利地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人文交流,使援外項目和企業“走出去”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總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國更好處理國際間發展合作任務,更好地履行大國職責、承擔大國義務的一次升級。此舉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同時也勢必給世界發展和合作援助工作帶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