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敏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眾多因素合力推進的系統工程,但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人及人的現代化所蘊藏的強大鄉村人力資本。教育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構成要素,也是直接和間接促進人力資本不斷積累和形成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發揮戰略支撐作用,要立足鄉村經濟社會全面振興,著眼長遠、服務需要、針對問題,重新思考和謀劃新時代鄉村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路徑,建設適應戰略推進需要的現代化中國特色鄉村教育培訓體系。
推動鄉村經濟社會全面振興,教育的戰略支撐作用集中體現于鄉村人力資本的厚植作為基本公共服務,教育嵌融于鄉村振興所依賴的資源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 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教育作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子系統鑲嵌于鄉村社會,以學校為主要表現形式。在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中,鄉村教育理論上由幼兒園、小學、普通和職業中等學校以及成人教育機構等構成。因而,為了確保戰略任務的完成和目標的實現,教育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支撐, 首先體現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有機融入到整個鄉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當中,服務于戰略支撐能力的總體提升。
促進生態與文化繁榮,教育推動形成積極的鄉村社會價值觀念。“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何以承載?教育肩負著文化啟蒙、傳承與創新的重任。因而,實施鄉村振興,在文化驅動的層面激發精神力量,必然要發揮鄉村教育應有的作用,以造就現代社會的鄉村紳士,促進鄉村廣義生態與文化的繁榮,推動形成合拍新時代的鄉村社會行為習慣、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
通過知識更新與技能培養, 教育直接助力個體參與鄉村建設。融入資源體系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為鄉村人力資本積累提供條件保障,教育促進鄉村文化繁榮復興和推動形成現代化的鄉村社會價值觀念,則為鄉村人力資本積累提供了精神力量,教育通過對個體知識、技術的傳授與更新以及技能的培養,則成為鄉村人力資本的核心內容。三個方面相互影響、彼此聯結成一個厚植鄉村人力資本的體系,落腳點在于鄉村社會的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根本上還是在于以鄉村約5.8億常住人口為主體的人及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內生出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鄉村生產與生活能力,不斷發掘與創造新的現代鄉村物質和精神文明。因而,知識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鄉村全面振興,以厚植鄉村人力資本為途徑的又一個戰略支撐,在于教育的傳知、授技、培能,直接助力個體參與鄉村建設。
以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為核心,建設面向人人的中國特色現代鄉村教育培訓體系。
錨定和精準聚焦鄉村教育,明確政策舉措的指向性。由于對農村教育的界定不夠明確,再加上農村教育區域分布的面大、線長、點多特點,以至于相關政策的指向性不夠精準,執行的總體預期收效不夠好,甚至出現新的負面問題。實際上,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最大短板是鄉和村一級,在于鄉村的初級中學、小學以及教學點和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挑戰。一些邊遠的農村地區的學校,由于政策指向和執行的問題而沒有得到應有的公平支持,仍處于生存和發展的困境中。因此,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并確保有效貫徹實施,鄉村教育的改革發展要更加精準聚焦,立足于城鄉一體化進程下鄉村不同年齡社會群體生存、生活的教育需求,著眼鄉村發展實際進行教育培訓的多樣態供給,針對教育體系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在政策層面精準發力,切中肯綮。
瞄準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化鄉村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農民的富裕和美好生活,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基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顯然,有賴于鄉村本 土“父老鄉親”生產技能順應產業發展,通過有效的教育培訓實現自我轉型和全面提升。然而,當前緊貼鄉村建設與發展的職業教育供給能力不足。盡管也有一些針對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但“離農”性較強,要么為城市化培養新的生力軍,要么因為門檻高、覆蓋面小或者效果差等不切鄉村生產生活實際。發展鄉村現代農業,全面提升農民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產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釋放億萬農民的活力,急需建立健全靈活、經濟、實用、多樣、前沿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常態化開展知識技術更新升級和綜合技能提升。
立足城鄉一體化發展,辦好現代化鄉村小規模學校。從2005年到2017年的十余年中,鄉村常住人口數由7.5億減少為5.8億,其中鄉村就業人口數由4.5億減少至3.5 億。鄉村人口不斷減少直接造成了鄉村的“空心化”和村落的消失, 進而形成了基礎教育發展中“城市擠”和“農村空”并存的現象。大量的小規模鄉村學校的存在成為鄉村中小學教育的客觀現實。歷史上效率優先傾向的布局調整,沒有有力促進鄉村教育良序發展,還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結合世界發達經濟體鄉村教育發展經驗和我國鄉村實際,小規模學校不僅不會消亡,而且仍然是鄉村學校教育和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獨特形態,是鄉村振興的內在構成要素,更是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質要求。只是要在基本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舉措等方面進行突破性改進,特別要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框架下, 科學合理規劃,運用先進手段建立健全一套小規模學校建設的長效機制。
強化資源集約利用,建設鄉村文化教育多功能中心。鑒于人口少和資源稀缺,鄉村基礎設施不可能按照功能需求進行圖書館、體育運動場、學習中心、文化場館等的全面建設。但有人的地方,學校是必須的存在。那么,有效和可行的策略就是強化資源的集約化配置與利用。依托于鄉村學校建設,以鄉村文化教育為主體的多功能中心,探索融合型鄉村教育,既滿足鄉村多樣化的需求,又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教育,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農村校舍資源閑置和師資短缺等問題。這樣,面向未來的鄉村學校不僅承擔學齡人口的教育, 而且是鄉村的活動中心,更是以現代化形式復興傳統鄉村學校的文化殿堂,而非鄉村社會一個個的“孤島”。
抓住體制機制改革與制度創新的關鍵,提升鄉村教育建設保障水平。
合理規劃,持續加強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作為物質條件基礎,直接影響和制約鄉村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由于鄉村缺乏對外界足夠的吸引力, 進而加劇了目前鄉村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下不去、留不住”。鄉村振興并發揮教育的戰略支撐作用,基礎設施和軟實力是戰略關鍵,要加強包括教育資源配置在內的鄉村建設總體規劃,持續加大對鄉村現代化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建設力度和軟實力的培育,為鄉村經濟的內生發展創造足夠的保障條件。
政策傾斜,建立城鄉一體化的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鄉村振興既賴于新型農民等基于鄉土的能人, 更賴于所聚的天下之才。如果沒有人,鄉村建設得再美,也難以實現鄉村振興。形成鄉村建設與發展的“一潭活水”,需要在徹底扭轉人們根深蒂固的“跳農門”觀念的同時,系統而富有針對性的傾斜性支持政策供給,建立一套包含鄉村教育建設需要的人才及相關的資本、信息、資源等的雙向流動與循環機制,充分激活各種生產要素在人的作用 下,發揮積極作用,激發創造力,形成生產力。
明確權責,完善鄉村教育發展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目前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主體在于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是中央轉移支付,省級政府統籌,以縣為主的體制。但因縣級政府總體財力不足且極不均衡,鄉村學校經費投入成為短板中的短板,一些學校基本建設和持續發展的經費嚴重不足。另外,未來更加迫切的面向成人、服務生產、融于生活的鄉村教育培訓,其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幾乎沒有,完全不能適應鄉村振興和現代鄉村教育體系建設的要求。要加快推進政府教育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適時提升鄉村教育經費投入與配置等級,進一步發揮省和地市一級政府的作用,在經費的籌措與使用上有更明確的制度設計,加強鄉村教育發展引入社會資金的政策體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