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疆四地州位于新疆西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集邊境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是新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區域,是新疆反恐維穩的主戰場,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四地州貧困人口高度集中、區域整體貧困嚴重,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減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堪稱新疆及至全國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2014年以來,新疆區直機關工委擔負著南疆喀什地區澤普縣賽力鄉依瑪村、荒地村2個村維護穩定和脫貧攻堅任務,2018年新增葉城縣洛克鄉4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任務。面對艱巨的工作任務, 工委緊緊圍繞“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總目標,以“敢打必勝”的信念, 堅持抓黨建強基層打基礎,堅持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強力推進各項任務落地生根。
一是抓選育強班子,使村黨支部成為促進產業發展、加快脫貧致富的“火車頭”。選優配強駐村力量,專門遴選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懂雙語且熟悉“三農”的16名干部駐村工作,擔任工作隊隊員或深度扶貧村第一書記,并提出“不脫貧、不摘帽就不走人”的要求。選強配齊兩委班子,堅持重黨性、重品行、重實績、重公認,助力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建設,從優秀青年、返鄉大學生、致富能手中推選150 名中青年作為村級后備干部,通過強化“幫、促、帶、培”助其成長,先后將24名后備干部提拔到村干部崗位。目前,6個村“兩委”班子中技術帶頭人、養殖帶頭人、勞務帶頭人占70%,進一步夯實了脫貧攻堅組織基礎。
二是抓幫帶提水平,努力形成黨員帶群眾、先富帶后富的氛圍。積極探索實施“1+1+N”幫帶工作機制,按照職責分工,每名工作隊員至少聯系1名村干部或黨員, 從制度規范、責任落實、服務群眾、脫貧攻堅等方面進行“傳幫帶”,手把手指導制定農村發展規劃,努力提升村級組織運行和村干部服務水平。抓好農民黨員“孵化”工程, 壯大黨員隊伍,工作隊員和村干部每人結對培養2名入黨積極分子, 做好培養聯系工作。先后有230名村民遞交入黨申請書,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20名,發展黨員16名。組織開展赴烏魯木齊參觀見學活動,教育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三是抓作風提效能,確保富民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全面開展正風肅紀,分別約談8名村干部和 9名小組長,治理村干部亂罰款、亂攤派、亂收費等侵害農民利益行為,向群眾清退違規違法收費24.19萬元。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兩會兩票”“三務公開”等制度,制定并完善村黨支部工作計劃和村黨支部議事規則,在精準識別、措施制定、脫貧認定等重大事項中,積極組織群眾參與、動員群眾監督,做到了聽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共識,確保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
一是貼近基層服務群眾。整合下沉干部、駐村工作隊員、包戶干部、村(協)警、支教干部等力量, 對6個村2589戶嚴格落實每周一次的走訪要求,對群眾反映的困難和訴求建立臺賬,及時進行研究分析協調解決,累計解決群眾困難訴求3500余件。工委充分發揮單位后盾作用,工委書記姚曉君同志與班子成員先后33次帶隊到村里開展結對認親活動,60名結親干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幫助缺少勞動力的困難家庭秋收秋種, 送去米面油、暖心煤等生活必需品(總價值15萬元)。組織村民在駐地和烏魯木齊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融情聯誼活動30次,增進各族群眾交流交往交融。充分發揮共青團、婦女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一元濟困助學”和“恒愛一線牽”助困活動,累計向306名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15.3萬元,向南疆地區兒童發放毛衣1400件。
二是宣傳教育引領群眾。始終緊跟政策形勢、緊盯發展實際、緊貼群眾需要,以邀請專家“解讀式”、舉辦培訓班“傳送式”、進村入戶“答問式”的“三式”宣講,積極宣傳各項大政方針,做好貧困群眾思想發動、宣傳教育和情感溝通,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要靠”思想,確保逐步實現“精神脫貧”。16名駐村工作隊員、60名機關下沉干部、980 名縣鄉包戶干部,深入農家庭院、田間地頭,了解群眾的所想所需所盼,面對面談體會教經驗,心貼心聊家常話發展,累計宣講達13050人次。邀請民政、金融、農業、水利、扶貧、社保等方面的專家及部門領導到村舉辦果樹整形修剪、水肥投入、病蟲害防治、勞動就業等實用技術培訓班16次。每周二、周四、周六晚舉辦農民夜校和實用技能培訓班,累積辦班365期,培訓農民1300人。舉辦周一升國旗全覆蓋宣講報告100余場次,及時傳遞黨的聲音,受益人數達12萬多人次。
三是樹立新風凝聚群眾。抓好“三支隊伍”建設,堅持落實每周一次文體活動,先后組織開展了黨的十九大知識競賽、返鄉學生暑期文藝聯歡和“我的致富故事”演講等活動。通過開展各類文體活動, 進一步強化了村民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意識,激發了村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一年來,工委共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260場次。
一是突出產業扶貧,發展特色農業。堅持以發展推動脫貧、以脫貧促進發展。籌集資金75萬元,組織135戶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調配和田羊1000只、雞苗4000只, 以“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壯大養殖業;籌集低產果園改造和新建林果園發展資金300萬元,形成以核桃、紅棗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支柱產業;協調爭取資金420余萬元用于平整土地、新建水渠,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提高了農田排灌和綜合產出能力;累計協調100噸化肥解決農戶春耕生產困難;協助農戶申請精準扶貧貸款250萬元,用于112名貧困農戶發展致富產業。
二是突出就業脫貧,推進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衛星工廠、富民商店、農家飯館、修理鋪等“五小工程”,幫助125名群眾在家門口就地、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致富。同時,發揮組織優勢,引導村民赴外省、疆內務工1500余人次,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家庭“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三是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美麗農村建設。積極與自治區、地區、縣有關部門協調,爭取項目支持。協調扶貧項目28個、資金2500 多萬元。為依瑪村、荒地村新建了350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配套建設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并配備健身器材等設施;實施農村道路拓寬硬化20公里、巷道硬化30公里;新建富民安居房425套,農田改造2600畝,新建排污處理池12個,安裝路燈500 盞。截至目前,依瑪村、荒地村村通道路硬化率100%,巷道硬化率 98%,危舊房改造率100%,自來水和動力電入戶實現了全覆蓋。依瑪村、荒地村雙雙被澤普縣樹為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