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聰 王金平 楊麗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的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也難以下咽。但當你將這15克的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用佳肴時,就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于鹽。鹽溶于湯中,才能全部被吸收;知識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同樣,小學數學課堂上更應該將數學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溶于問題情境之中。
那么,如何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呢?很多專家、學者、教師都在潛心研究,這樣的研究也包括我和我的同事們。我們認為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創設出好的問題情境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趣味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吳正憲老師說過: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什么比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好奇心更重要。那么怎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好好奇心呢?
我認為要想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就要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從他們身邊的生活中去創設問題情境。真正地做到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為主動探究提供平臺,深刻領悟數學的本質。
我在講解“確定位置(二)”的時候,我通過讓學生找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說出幾組幾排,又讓學生快速地記錄幾組幾排,讓學生起了認知沖突,這樣寫太麻煩,不方便記錄,引出新知——數對!這樣的創設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對的興趣,而且更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無限探索的欲望。又如,在教學四年級的“統計”一課時,讓學生兩人為一組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統計輸贏的情況。
二、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實用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要將知識傳授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放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參與到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識,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例如,我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我利用學生喜歡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片里的羊羊草原來創設情境,將比較平行四邊形的草地和長方形的草地的大小來作為開課情境,讓學生幫助喜羊羊和懶羊羊來比較兩塊草地的大小,從而引發數學矛盾,激起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解欲望。這樣我還將數學知識帶回了生活,讓學生真正地用到數學,知道數學的使用性。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中,創設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當售貨員和顧客。學生在買賣的過程中,掌握了“元、角、分”的轉換。
錦州市實驗學校的孫××校長也曾在遼寧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訓課上講過小學數學應當做到5個融洽:讓學生在“做”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讓學生在“做”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在“做”中理解數學思想,在討論中讓學生體悟數學思想方法。恰恰是這5個融洽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問題情境創設的實用性。
三、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靈活性
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很多種方法:故事、兒歌、謎語、游戲、競賽等等,但每一堂數學課的課堂情境都是不一樣的,甚至一堂課的教學環節的教學情境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在讀懂教材的同時靈活選擇一個或者多個問題情境,并將問題情境靈活運用在課堂上。
我在教授“分數再認識”一課時,我的這一節課貫穿了三個問題情境,從一開始的經典故事《西游記》選段,到生活中的兩個小朋友比一比誰看的書多,再到為災區學生捐款。一層扣一層、一環接一環地將學生帶入課堂中讓他們從故事中、生活中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又如,在教授“數對”一課時,從一而終地貫穿“小小指揮家”的情境,這無疑不讓學生為自己能成為一名小小指揮家而努力,從始至終地去努力探究數對的知識。又如,華應龍老師教學“圓的認識”,創設了一個尋寶的操作情境,讓學生在紙上畫出寶物的位置,只要是距離左腳3米的地方都可以,這是什么樣的圖形呢?為什么是一個圓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獲得圓的鮮明、直觀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圓的特點,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注重童趣,更關鍵的是要緊扣教學知識或技能。“情境”不是讓學生為了故事而故事,為游戲而游戲,學生是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化”的過程,情境創設應對學生學習有意義。情境是對學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數學問題對學生要富有挑戰性,能引發學生思考。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