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新平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的習作“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小學生作文的起步階段就特別強調情感的表達。探討了在作文教學中如何誘導學生的情感。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善用多媒體、挖掘細節、追問等幾個策略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關鍵詞:作文起步教學;個人感受;真情實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的習作懂得“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讓學生“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小學生作文的起步階段就特別強調情感的表達。但對于人生經歷不那么豐富的小學生來說往往會胡編亂造、憑空想象。于是在他們的作文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描寫的事物雖然看起來主題鮮明,但往往是一些喊口號式的大話、空話。寫出來的情感都是虛假的,沒有寫出學生內心深處的那一份真實的情感,在習作中的語言也顯得蒼白無力。
如何在作文起步教學中誘導學生的情感呢?我認為可以用以下幾個策略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一、善用多媒體,誘導學生的真情實感
音樂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使用非常廣泛,而且效果也非常好。在教學過程中,音樂可以用來做導入,可以中途用來調動課堂氣氛,也可以在結尾來展現主題,讓學生得到很好情感教育。
我在執教作文課《父母對我的愛》時,就兩次使用了背景音樂。第一次是在課前導入的時候,我讓學生試聽歌曲《爸爸媽媽》,由于歌曲的曲調比較緩和低沉,所以學生很快進入對父母的回憶中去。第二次使用音樂是在學生進行寫作的時候,為學生渲染習作的氣氛,在曲調上我使用了比上一曲更感人、更低沉、更催人淚下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在當時有好幾個學生就是在一邊寫一邊流淚。
二、深入挖掘細節,誘導學生的真情實感
新課標要求學生習作表達真情實感,但是很多學生都不會表達,究其原因是因為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說學生看到的景物很美,但是不會具體地描繪,就像是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一樣。結果本來很美的東西,在寫出來之后反而不覺得美了。這里就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對細節進行挖掘。
首先是對題材的深入挖掘。比如習作《父母對我的愛》,要求是寫父母對“我”的愛,或者寫“我”和父母之間發生的感人的事情。很明顯就是要通過一件感人的事情來表達出父母的愛。但是很多學生知道父母都非常愛他們,可是不知道怎樣去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那些感人的事情了。我這樣引導學生:感人的事情有很多,你們的家里每天都在發生著感人的事情,不一定是你生病了才能體現爸爸媽媽愛你,比如說你看到媽媽的一條白頭發,或者說你看到爸爸穿的那條褲子是那樣的破舊等之類的小事情,只要你展開想象,也能把它寫成一篇感人的文章。
其次是對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和人物神態描寫等細節的深入挖掘。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個細微的心理活動,每一個細微的神態都是體現文章的主題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只要把這些寫具體了,那么這篇文章就會成功了。比如說炒雞蛋有哪些動作呢?跟學生一起來探討,列出以下幾個動作:洗、拿、倒、敲、翻炒、觀察、放、鏟、裝等。
三、不停追問,誘發學生的真情實感
想要讓學生的習作達到課程標準要求,寫出真情實感,教師首先要做到的是在課堂里為學生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生傾吐真情實感的一個環境。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就這一目標做各種努力,追問就是其中一個有效策略。
我在上作文課“父母對我的愛”的時候,我就用不停的追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我對這節課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先讓學生自由交流,再讓學生向全班交流。我把重點放在全班交流上,當有一個學生述說他和父母之間的感人事跡的時候,他幾句話就說完了。他只是說有一次他摔傷,媽媽帶他去醫院縫針,然后他的媽媽哭了。于是我就連續問了他幾個問題:
師:你媽媽為什么哭了呢?
生:媽媽看到我受傷了,所以傷心得哭了。
師:你媽媽在哪里哭?
生:她躲在門的后面哭。
師:你看到你媽媽的淚水了嗎?
生:看到了。
師:滴下來了沒有?
生:滴下來了。
師:滴在哪里?
生:她的淚水滴在了自己的衣服上、鞋上,還有地板上。
他的回答確實令人感動,學生說到這里,就說不下去了,因為他自己也哭起來了。下面的同學也陷入了沉默之中,跟著就是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一系列不停的追問,加上多媒體的配合,調起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他們在心靈深處對父母的愛。這個時候孩子都拿起筆,把自己內心深處的那種感動寫了下來。通過這樣的追問,使學生的作文充滿了真情實感,感動自己的同時也能感動別人。
情感是影響作文教學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文章的靈魂,是寫作的動力情感來源于學生的內心,教師如果正確牽引學生的情感,就能使學生的心理產生波動,就能產生感動自己的情感,就能把情感傾瀉在筆端,感動讀者。
參考文獻:
王麗.關于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相關思考[J].好家長,2015(42).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能效專項課題“小學作文起步教學的策略與研究”(課題編號:1201574775)階段性研究成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的習作懂得“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讓學生“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小學生作文的起步階段就特別強調情感的表達。但對于人生經歷不那么豐富的小學生來說往往會胡編亂造、憑空想象。于是在他們的作文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描寫的事物雖然看起來主題鮮明,但往往是一些喊口號式的大話、空話。寫出來的情感都是虛假的,沒有寫出學生內心深處的那一份真實的情感,在習作中的語言也顯得蒼白無力。
如何在作文起步教學中誘導學生的情感呢?我認為可以用以下幾個策略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一、善用多媒體,誘導學生的真情實感
音樂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使用非常廣泛,而且效果也非常好。在教學過程中,音樂可以用來做導入,可以中途用來調動課堂氣氛,也可以在結尾來展現主題,讓學生得到很好情感教育。
我在執教作文課《父母對我的愛》時,就兩次使用了背景音樂。第一次是在課前導入的時候,我讓學生試聽歌曲《爸爸媽媽》,由于歌曲的曲調比較緩和低沉,所以學生很快進入對父母的回憶中去。第二次使用音樂是在學生進行寫作的時候,為學生渲染習作的氣氛,在曲調上我使用了比上一曲更感人、更低沉、更催人淚下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在當時有好幾個學生就是在一邊寫一邊流淚。
二、深入挖掘細節,誘導學生的真情實感
新課標要求學生習作表達真情實感,但是很多學生都不會表達,究其原因是因為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說學生看到的景物很美,但是不會具體地描繪,就像是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一樣。結果本來很美的東西,在寫出來之后反而不覺得美了。這里就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對細節進行挖掘。
首先是對題材的深入挖掘。比如習作《父母對我的愛》,要求是寫父母對“我”的愛,或者寫“我”和父母之間發生的感人的事情。很明顯就是要通過一件感人的事情來表達出父母的愛。但是很多學生知道父母都非常愛他們,可是不知道怎樣去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那些感人的事情了。我這樣引導學生:感人的事情有很多,你們的家里每天都在發生著感人的事情,不一定是你生病了才能體現爸爸媽媽愛你,比如說你看到媽媽的一條白頭發,或者說你看到爸爸穿的那條褲子是那樣的破舊等之類的小事情,只要你展開想象,也能把它寫成一篇感人的文章。
其次是對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和人物神態描寫等細節的深入挖掘。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個細微的心理活動,每一個細微的神態都是體現文章的主題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只要把這些寫具體了,那么這篇文章就會成功了。比如說炒雞蛋有哪些動作呢?跟學生一起來探討,列出以下幾個動作:洗、拿、倒、敲、翻炒、觀察、放、鏟、裝等。
三、不停追問,誘發學生的真情實感
想要讓學生的習作達到課程標準要求,寫出真情實感,教師首先要做到的是在課堂里為學生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生傾吐真情實感的一個環境。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就這一目標做各種努力,追問就是其中一個有效策略。
我在上作文課“父母對我的愛”的時候,我就用不停的追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我對這節課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先讓學生自由交流,再讓學生向全班交流。我把重點放在全班交流上,當有一個學生述說他和父母之間的感人事跡的時候,他幾句話就說完了。他只是說有一次他摔傷,媽媽帶他去醫院縫針,然后他的媽媽哭了。于是我就連續問了他幾個問題:
師:你媽媽為什么哭了呢?
生:媽媽看到我受傷了,所以傷心得哭了。
師:你媽媽在哪里哭?
生:她躲在門的后面哭。
師:你看到你媽媽的淚水了嗎?
生:看到了。
師:滴下來了沒有?
生:滴下來了。
師:滴在哪里?
生:她的淚水滴在了自己的衣服上、鞋上,還有地板上。
他的回答確實令人感動,學生說到這里,就說不下去了,因為他自己也哭起來了。下面的同學也陷入了沉默之中,跟著就是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一系列不停的追問,加上多媒體的配合,調起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他們在心靈深處對父母的愛。這個時候孩子都拿起筆,把自己內心深處的那種感動寫了下來。通過這樣的追問,使學生的作文充滿了真情實感,感動自己的同時也能感動別人。
情感是影響作文教學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文章的靈魂,是寫作的動力情感來源于學生的內心,教師如果正確牽引學生的情感,就能使學生的心理產生波動,就能產生感動自己的情感,就能把情感傾瀉在筆端,感動讀者。
參考文獻:
王麗.關于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相關思考[J].好家長,2015(42).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能效專項課題“小學作文起步教學的策略與研究”(課題編號:1201574775)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