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映
摘 要:說到古詩詞的教學,腦海中就會立即浮現出先是老師范讀一遍,接著帶讀,然后逐字逐句分析詩句的意思,最后要求背誦詩詞原文及詩意、默寫詩文的教學流程,那樣的教學枯燥乏味。在現今古詩詞教學中,該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就“讀”這一點進行敘述。
關鍵詞:古詩詞;讀詩味;讀詩境
2017年6月初,我有幸觀參加了“2017年云南省小語課題實驗校古詩文課堂教學競賽觀摩活動”。這次的觀摩課使我茅塞頓開,我感受到在課堂教學中讓古詩詞“活”起來的根源就是一個字“讀”。下面,我就這次培訓中看到的古詩文教學中“讀”的一些技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古詩詞教學中“讀”這一重要環節的理解。
一、讀字、詞、句
在讀詩文之前,老師首先會引導孩子們解題。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詩題里就包含了詩歌的主題“送別”以及人物,送別的地點和目的地等信息,詩題是詩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學生能得到很多關鍵的信息。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活”的古詩詞教學必定從精彩的題解開始。古詩詞的節奏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很大,在放手讓學生初讀詩詞的時候,老師決不可袖手旁觀,特別要注意個別的輔導,范讀更是必不可少的。競課的老師們如探竿影草的啟發式提問,揮灑自如的教學功底,充滿互信、鼓勵的評價,以及師生嫻熟的對話,無不彰顯出授課教師引人入勝的課堂藝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透過老師信手拈來式的課堂銜接以及超凡的引領能力,我仿佛看到了,這些授課老師們平時不懈的學習、積累和思考、探索,真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二、讀詩味
古詩詞的美在于語言美、文字美、韻律美、意境美。理解詩文意思是感受詩文美的前提,在感受詩文美的過程中,又可以不斷地豐富詩文的內涵。在我的課堂上,因為缺乏行之有效的技巧,為了完成讓學生理解詩意的目標,就逐字逐句分析詩句的意思,導致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僅僅只局限于機械地讀詩文中所呈現的幾十個字。另外,學生在老師不停的講解下被動學習,必然導致課堂的枯燥無味。再者,“明詩意”,在中段的古詩文教學目標中,是有明確要求的。如何讓“理解詩意”這個難題在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呢?我們一起來看競課老師們是怎么做的:
一邊梳理詩文的意思,一邊感受詩文美,是這次竟課活動大部分老師采用的方法。在梳理之前,老師都會和孩子們和詩。和詩的形式主要是(師4生3或者師3生4,然后再一起讀)。在和詩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詩文的韻律和節奏。在理解詩文意思的基礎上,老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詩的韻味。在吟誦古詩的時候,平仄是我們始終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古詩詞誦讀一般遵循“平長仄短”的規律。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都有高低的變化,統稱為仄聲,換句話說,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在我們的普通話中,入聲消失,只存在平聲、上聲和去聲,平聲又包括陰平和陽平。在讀的時候,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用普通話讀古詩,第一聲和第二聲讀得長一些,第三聲和第四聲讀得短一些,此外,律詩是有韻腳的,韻腳的聲音要比平聲更長一些。
我在聽課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經過老師的引領,孩子們再讀詩文的時候,韻律感明顯改善了。當孩子們都最真切地感受到存在于詩文中的那種朗朗上口的韻味,記憶詩文自然就不費吹灰之力?!敖逃蟹ǎ鵁o定法”,不屑一顧和一味盲從都是太可取的,“善聽者善學”在自己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古詩詞教學理念之前,把一些學到的別人的經驗拿來試試又有何妨呢?
三、讀詩境
詩歌的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每一首古詩都包含著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態度和情感,而且有他特定的創作背景。所以領悟詩歌的意境,一要走近作者,了解他的生平經歷,了解他創作的背景;二要充分發揮想象,想象作者的內心感受,想象客觀景象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離我們比較久遠,要準確地捕捉人物的心理,對我們的小學生來說,就是難上加難了。不管我們上幾年級的課,不管我們上什么類型的文章,我們都會依據課程標準,設定明確的讀的目標。在接到培訓通知的時候,我梳理了一下課程標準對各年段教、學古詩文的定位。我又結合了這次的觀摩,就有了以下一些個人粗淺的理解:詩題是一首詩的眼睛,解題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了解作者生平和詩詞的創作背景,因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離不開他的經歷。詩有形象和印象,很多詩,印象大于形象(有些爭論,甚至是作者也始料未及的),我們面臨的是懵懵懂懂的孩子,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時,要掌握一個度,切不可把個人觀點強加給孩子。面對一些爭論,我們只能以課標的規定為綱。
詩歌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詩歌中包含著的豐富情感,能夠向人們展現真善美,所以讀詩可以激發人的情感,振奮人的精神,從而達到修身養性,激勵志向的目的。多讀好詩,有利于陶冶情操,成就高尚的人格。
參考文獻:
曹瑞仁.讓古詩詞課堂抽新吐綠[J].讀寫算,201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