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儀
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對未來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數感、空間觀念、運算能力、應用意識等十大核心素養;同時也指出:數學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認知結構,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而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托,可見“教材、教學、核心素養”三者是緊密相連的,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決策者,在教學活動中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進一步培養、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使課堂40分鐘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尊重教材,化“靜”為“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數學的輔助工具,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教材都以靜態圖片或文字方式來呈現的,顯得較枯燥和單調,而數學的核心素養突出強調了要關注學生的態度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情懷,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根據實際需要,讓教材“活”起來,把靜態的場景動態化,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解決分段計費問題”,教材只呈現了一張靜態的主題圖,教師為了更好地發揮主題圖的作用,采用了動畫播放手段:小汽車在公路上“嘟嘟”行駛,到達目的地,司機說:“行程6.3km。”乘客說:“我要付多少錢?”的對話情景。
課伊始,教者采用Flash動畫著力營造了一個有影像、有聲音的活動場景,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到探索學習中,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需要,從而提升了數學核心素養。
二、領悟教材,動手操作,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新課程也強調,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建構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留有一定時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解決問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通過畫示意圖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抽象出倍的概念。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師通過設計生活情景引出例題,要解決“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問題時,采用畫示意圖的方法,先讓學生用簡單的圖案畫出題中數量,再引導學生找到兩個比較量的數量關系并圈出來,最后引導學生說出兩種量之間的關系“求擦桌椅的人數(12)是掃地人數(4)的幾倍,”就是以掃地的人數為標準,看擦桌椅的里面包含幾份掃地的,就是求“12里面有幾個4”的道理。
運用數形結合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讓學生畫圖理解數量,圈出1個4、2個4、3個4,直觀地展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一個量里面有幾個另一個量”,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模型。通過營造以探討數量關系為核心,以問題解決為載體的活動氛圍,讓數學核心素養在“做”和“思考”過程中逐漸提升。
三、重組教材,依綱靠本,設計合適的活動素材
新課程強調,教材只是向教師提供了“教”的資源和學生“學”的活動方式,教學離不開教材,要賦予教材生命,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樹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觀,在理解好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重難點、明晰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整合,發揮好教材資源的教學價值。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一個數除以小數(位數相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用轉化思想讓學生嘗試得出計算方法;重點是掌握其算理和計算方法;難點是除數轉化成整數,正確地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教學中,教師先復習了一道除數是整數的筆算,再通過設計有效的問題情景“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里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這樣的中國結?”解決7.65÷0.85=?時,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與之前所學的小數除法的區別是除數變成小數,然后教師提出“能不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計算”為導向,引導學生利用商不變規律,把除數是小數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最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以往在教學時發現,學生利用商不變規律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這一層面比較容易掌握,但對于除數是0.85,把它化成85來筆算時,到底把85估成80還是90來試商,要商幾,學生相對來說,更顯得較困難,學生單純在計算上面就花了不少時間,這節課的重點就有所偏離軌道了,要知道,一堂課的教學是受40分鐘限制的,因此要將課堂有限的時間放在知識生成的點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后來的教學中,對這個例題進行了改編,還是原用主題圖,只是把7.65改成6.48,0.85改成0.81這兩個數字,通過改變小小的數字,幫助學生消除了不必要的障礙,使研討更有目的性,活動的重心明顯地放在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件事情上。再推而廣之,讓學生懂得可以用轉化思想去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材是教師教學資源的重要載體與依據,但不是唯一的標準。在素養教育下,教師要審視和把握好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學生的實際適當地對教材進行補充、改編和整合,為學生注入更有效活動,感受數學內涵,體會數學價值,使數學課程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