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或探索新知識,同時優化教學流程、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以“預習微課”為抓手,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較深入的探究,并進行了一年半的實驗教學,探索微課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分層探究。
關鍵詞:預習微課;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
在信息化時代,“微課”一詞已不再陌生,“微課”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或探索新知識,還可以優化教學流程、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深圳市教科院提出,在小學科學課中進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探究,由此,在實際教學中,本人以“預習微課”為抓手,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了較深入的探究,并進行了一年半的實驗教學,效果顯著。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領會——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科學知識改善生活。同時讓學生能做到“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在此,本人談談“預習微課”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一、微課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
如何讓小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是引導式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設計創造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前找到要“研究的問題”。
在《簡單電路》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讓學會能課前找到問題真的比較難,但是學生通過微課,可以發現同樣的電池和燈泡,并聯電路的燈泡會比串聯電路的燈泡亮。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讓學生找到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又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微課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指導學生找到“研究的方法”
通過微課,學生發現了所要研究的問題,那么,如何解決問題便成了學生所要面對的難題。預習微課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讓學生逐步學會以下研究方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油菜花開了》一課,通過微課,告訴學生觀察、解剖花結構的順序為從外至內、從上至下。很多學生在家找到油菜花和木棉花等完全花進行觀察研究。
2.調查法。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營養要均衡》一課,通過微課,學生知道了“膳食營養原則”,但是要想知道同班同學是否做到營養飲食,調查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學生自己制作了調查表、分組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果。在課堂上學生還請了學校的校醫阿姨為大家再次講述“營養要均衡”的重要性,這點作為教師的我是真的沒想到的。
3.實驗法。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地驗證和完善假說。《種子的萌發》一課,學生要完成實驗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教師利用“延時攝影技術”把綠豆種子的萌發過程在短短的2分多鐘內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對自己的“想”和“假設”都有了想用實驗驗證的沖動,讓學生能靜下心來堅持一段時間的實驗,證明種子萌發經歷了哪些過程。
在小學階段,學生能掌握并熟練運用以上三種研究方法,對學生而言將終身受益。
三、微課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引導學生“分層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開展起來并非易事。而微課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正好實現了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通過預習微課,學生完成了有效的預習活動,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已經在課前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來,教師由主講的身份順利轉變為指導教師,并從課堂上有效地解放出來,進而指導學習能力強的同學繼續深入探究學習問題。
例如,在《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經過課前探究已經得知:水中鹽的濃度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讓馬鈴薯浮起來。于是在課堂上,有學生提出“濃糖水能否讓馬鈴薯浮起來”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并進行實驗。這樣一來,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式課堂,這樣才是一堂充滿生命力的科學課。
通過預習微課,教師找到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通過預習微課,教師精心準備的課前預習內容,創建的富有活力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找到自主學習的方法。“預習微課”依靠信息技術支撐,以精品課程為載體,讓課程無處不在,讓學習無處不在。“預習微課”資源的建設,將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做到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參考文獻:
[1]郭琬.微課的應用及其開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牛晨.移動環境下企業E-learning微課程的設計研究[D].河南大學,2014.
[3]袁金超.基礎教育微課資源設計開發的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姚毅鋒,本科,小學高級,鹽田區梅沙小學科學老師。深圳市鹽田區梅沙小學創客教育實踐室主持人,深圳市鹽田區創客兼職教研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