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赟
摘 要:真正高效的課堂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教材的精神,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教學價值,尋找到教材與發展學生學科素養的高效結合點,也才能實現對教材的適度超越,使課堂教學走向高效。以小學數學“式與方程”板塊教材解讀為例,從解讀教材的內容變化、梳理教材的編排和關注教材的關鍵點著手,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式與方程;教材解讀;理解把握
教材是落實數學課程標準、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筆者以小學數學“式與方程”板塊為例,談談對解讀教材的思考。
一、解讀教材的內容變化,把握教材的內在意蘊
解讀教材首先要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的變化,善于將某一知識點放置于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與傳統的“式與方程”相比,從表面上看,教學內容似乎沒有大的變化,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目標定位、具體要求以及相應的教材編寫建議方面有了實質性的改變。
1.重視“式與方程”的數學思想
在“式與方程”的研究中,充滿著已知與未知、特殊與一般、具體與抽象的統一,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滲透符號化、對應等數學思想,加深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體會相應數學思想方法的實質。
2.注重體會與理解
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傳統“式與方程”的教學更多關注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花大量的時間訓練促使學生形成技能,如: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方程的解與解方程有何不同,怎樣解方程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數學建模”的角度開展“式與方程”的教學,結合具體的情境教學方程的含義。學生在經歷多次這樣的活動后,逐步感受到方程與實際問題的聯系,領會數學建模的思想和基本過程。
3.強調在具體情境中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式與方程”教學目標強調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教學。
4.加強與中學數學的銜接
傳統的解方程教學,基本依據是四則運算的逆運算關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小學里學習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根據四則運算的互逆關系解方程,屬于算術領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質解方程,屬于代數領域的解方程。兩者有聯系,但后者是前者的發展與提高。這樣,在解方程的教學中,學生將逐步接受并運用代數的方法思考、解決問題,使思維水平得到提高。
二、梳理教材的編排,把握教材邏輯體系
在數學教材中,數學知識的呈現是先淺后深逐級遞進。這體現了知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漸進發展理念,也符合兒童由直觀到抽象、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
1.在編排主線中理清知識目標
數學教材的編寫是按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螺旋上升編排的。在編排教材的過程中主要考慮兩條線索:一是考慮知識的形成線索,二是考慮學生的學習認知線索。教師在鉆研把握教材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兩條線索,正確科學地把握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溝通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盡可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2.在分段編排中把握階段要求
史寧中教授在解讀“螺旋上升”理論時指出:一是學生數學思維水平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二是人在認識一個對象時,總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深入淺的過程,且后續學習總會影響對先前學習對象的認識。因此,教材編排對知識的呈現采取逐級遞進,蘊含了對認知能力的深度、廣度等方面都有階段性的要求。
三、關注教材的關鍵點,把握教材重難點
“式與方程”是代數學習的開端,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重要轉折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的關鍵點比較多。
1.“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字母表示數”是學好代數的關鍵,也是在后續學習中運用代數式、方程進行交流的前提條件。“字母表示數”是一個非常豐富而又“難產”的概念。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要在經歷大量運用字母表示具體情境中數量關系的活動中實現,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方程的認識是個建模的過程
數學大師陳省身指出:“方程的數學思想,價值是永恒的、不斷發展的。小學生學習方程的意義在于: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因此,在教學認識方程時,教師就要有“建模”意識,通過設計豐富的情境,讓學生經歷建立方程模型的過程。
3.解方程的教學借助天平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解方程的教學,關鍵點在于求方程的解的過程中,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深化對“等式性質”的理解,進行數學模型的變換。
總之,要建構高效的課堂,應從解讀教材開始。唯有靜下心,以課程標準為指針,深入研讀和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和自身實際,抓住數學活動的本質,在領會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它、用好它,才可以發揮它的功能,更好地服務學生、服務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景中.“走進教育數學”叢書(總序)[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趙雄輝.數學課程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幾個方面[J].湖南教育,2013(9).
[3]鄭毓信.《數學課程標準(2011)》的“另類解讀”[J].小學教學,2013(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