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年之前,我在體檢中發現有一個3.08厘米的低回聲團,就是一個腫塊。去醫院做CT檢查,當時就說是癌,但不同醫生的說法不同,有的也說是脂肪肝的一種特殊表現。我本能地認為那不是癌,后來再檢查已經長大為4.5厘米, 第三年檢查6厘米多,第四年檢查8厘米,第五年檢查已經長到了10厘米。看到它飛速瘋長,我感到害怕,經幾個醫院診斷,決定不管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都把它切除,以防惡變。”這樣的疾病自述來自一位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最后手術切除時,腫瘤直徑已經達15厘米,醫生形容腫瘤足足有胎兒頭部大小,而在最初發現的那時候,這個異物僅僅3厘米。為何腫瘤生長如此迅速呢?
“腫瘤”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很多罕見的腫瘤現在也越來越常見,但為何一些腫瘤總是名列腫瘤排行榜的前茅呢?又為何會如此種強大的殺傷力呢?以肝癌為例,中國是一個肝癌患病大國,中國的肝癌發病率占全球的50%~55%,全球每年的肝癌發病概率在75萬~80萬。肝癌之所以被稱為“癌中之王”,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解剖位置比較特殊,藏在肋骨后面,肋骨像圍欄一樣把肝臟保護起來。而在人體營養代謝過程中,肝臟的代謝最旺盛,腫瘤也可以得到充足的“營養”,進而快速生長而不易被察覺。因此,肝癌不僅“藏得深”,還會“捉迷藏”。
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常常錯綜復雜,雖然發展過程非常漫長,但它的階段性發展卻是越往后期越快的。在整個發生發展過程中,查體非常重要,因為一些癥狀多是隱性的。
蔡主任介紹,肝癌常見的早期癥狀是不喜油膩,經常感到疲憊。嚴重的人群可能會出現吃東西時有強烈的嘔吐、出虛汗、厭油、疲勞感。因此,肝癌體現在消化道系統的癥狀主要包括:腹脹、腹瀉、厭油、沒有食欲、消化不良。
為什么會這樣呢?蔡主任解釋,在人體的肝臟里,有一種綠色的物質叫膽,膽里面儲存的是膽汁,膽汁進到腸道中。膽汁消化脂肪,通過腸管的吸收再回收到血液里,從血液再回到肝臟,形成合成和代謝的過程,增加機體的營養物質。如果膽汁分泌不足,油脂就沒有辦法被消化掉。
其實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出來的,如果肝臟被腫瘤或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破壞,肝細胞的功能就會下降,分泌膽汁的功能也會下降,一吃油膩的食物,沒有辦法消化掉,油就儲存在消化管里,機體就會產生厭油感。油多了,就會出現腹瀉的癥狀。
在日常生活中,肝臟功能差的人會出現嗜睡的情況,這也是肝病非常典型的癥狀,亦可能是肝臟腫瘤的一個特殊表現。因為肝臟主消化,既是一個合成器官,也是一個代謝器官,肝臟把垃圾排出去后還要合成新鮮的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進入到機體之后,就會帶來機體活力,因此肝臟也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如果肝細胞受到損傷,會影響其分泌、合成、代謝等功能,最直接的影響是“身體垃圾”的排出受阻以及自身營養狀況欠佳,這便是有可能導致疲勞的原因。
身體出現異常疲勞感時需要引起重視,通常在午后,尤其下午時疲勞感更明顯,而且這種疲勞感是漸進性長期的。若感覺身體疲勞持續一個月以上,且在休息后沒辦法得到很好的緩解,就要引起重視,積極就診,及早發現身體異樣。
吳教授強調,所有的疾病都需要提早預防,養肝護肝要從一日三餐做起。肝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蔡主任建議,日常飲食應遵循“兩高兩低”飲食法。兩高,是指高蛋白、高維生素;兩低,是指低脂肪、低糖。
蔡主任提醒,蛋白質雖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之一,但對于肝癌患者來說,需要一分為二地對待。當肝臟功能出現嚴重障礙時,就無法代謝過多的蛋白質,此時高蛋白飲食會使身體產生巨大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護好肝臟,高蛋白飲食要慎重應用。但在正常范圍內,高蛋白飲食仍然被提倡。
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對控制腫瘤是非常有效的,成年人每天應攝入3~5克維生素C。維生素C涵蓋于所有食物中,尤其在水果中含量較高,可適當多吃些青蘋果、橙子、獼猴桃等水果。
除了要多食用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果,還可多食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幫助維持身體的正常能量代謝,保護肝臟、神經,維持消化功能的正常運作。B族維生素在谷粒表面含量較高,越是粗加工糧食,B族維生素含量越高。日常飲食中,可多吃燕麥、玉米面、白面、堅果等食物,尤其可多食花生和芝麻。
兩低是低糖和低脂肪。我們都知道大量攝取糖和脂肪會損害人體健康,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的發育,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改變人體代謝和儲存的能力,器官細胞機能的衰老,會阻礙人體物質的正常代謝,造成“身體垃圾”的堆積,長此以往,會使器官功能出現障礙,甚至成為疾病的源泉。蔡主任也提醒,少量攝入糖和脂肪不代表完全不攝入,日常飲食還是要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
(編輯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