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食物膽固醇含量高,不能多吃!”這是很多老年人都有的一種觀念。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升,多年來膽固醇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個“壞東西”。但是,關于膽固醇是否真的會引起健康風險爭議一直存在。近年來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國居民膳食指南(2015)》中都取消了“每人每天300毫克”這一膽固醇攝入上限,會讓很多人大松了一口氣,由此也對雞蛋、海鮮、動物內臟等膽固醇偏高的食物不再忌口。這樣做可取嗎?膽固醇到底是什么?它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真的與膽固醇無關嗎?針對這些問題,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的陳偉偉教授為我們帶來了詳細的解答。
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是動物組織細胞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細胞膜的形成過程,而且是合成膽汁酸、維生素D以及甾體激素的重要原料,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營養物質。但凡事過猶不及,當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超過正常值時便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膽固醇通常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后稱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后稱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這三種。HDL-C的生理功能是轉運磷脂和膽固醇,有助于清除、減少細胞中的膽固醇,是冠心病的一種“保護因子”,俗稱“好膽固醇”;而LDL-C俗稱“壞膽固醇”,它在血液中含量過多時會鉆入動脈壁的損傷之處,沉積成斑塊進而堵塞血管,引起冠心病、中風等諸多疾病,臨床上也多認為LDL-C的超標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那為什么中美兩國不約而同地在膳食指南中取消了膽固醇的攝入上限呢?這要從膽固醇的兩個常見誤區說起。
誤區一:膽固醇是肝臟合成的,不是吃進去的
專家解釋: 人體的膽固醇有70%~80%是由人體自身合成的,而只有20%~30%來自對食物的攝取,且人體對攝入膽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所以有人就提出了膽固醇和吃無關這一觀點。但是,這一說法并不科學。從數值來說,人體的膽固醇水平仍會受到飲食攝入的影響而出現波動,這點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諸多證明;另一方面, 15%~25%的人對通過飲食攝入的膽固醇非常敏感,血液膽固醇水平受飲食影響較一般人群大得多,故而認為飲食和膽固醇水平無關肯定是錯誤的。
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增高后,便會反射性地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使人體的膽固醇水平保持相對恒定,但若是這個生理反饋過程出現了異常,或是飲食攝入合成膽固醇含量過多,破壞了這一反饋,那血液膽固醇水平便會受到飲食很大的影響。
專家告訴我們,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合成膽固醇的能力也會增加。我們可以通過血脂檢測知道自己是不是合成能力較高的人,如果發現膽固醇升高了,說明你是合成能力強的人,吃多一點肯定會增高膽固醇水平,甚至有部分膽固醇合成能力特別強的人即使控制飲食血液膽固醇的水平都會增高,這就需要服用藥物來控制了。
誤區二:膽固醇可以隨便吃
專家解釋:患有高膽固醇血癥的人當然要嚴格限制膽固醇的攝入,但這不代表健康人就可以隨便、超量攝入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果過量攝入高膽固醇食物,更多的膽固醇被人體直接吸收的同時,也為肝臟合成膽固醇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原料。這些食物會不斷刺激肝臟合成膽固醇,造成原本膽固醇合成能力有限的人轉變為膽固醇合成能力高的人,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解釋了這兩個誤區,便不難發現膽固醇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客觀而真實。中美兩國膳食指南中去除對于膽固醇攝入量的限制并不是因為所謂的“膽固醇對健康的負面影響被推翻了”。陳教授告訴我們,之所以去除“每人每日300毫克”這一限制,是因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300毫克”這一攝入限制量是最為科學的數值,這一限制量并不嚴謹,從尊重科學的觀念出發便都在膳食指南中去除了這一具體數值,但限量攝入膽固醇的健康飲食觀念并不應該改變。
專家告訴我們,膽固醇并不是自己獨立的“作惡多端”,而是在很多的幫兇的協助下破壞我們的機體。
幫兇一: 高血壓、高血糖
1.第一個危害:血管變硬變粗變脆
由于血管內壓力的增高,機體的自然反應,為了避免血管因為壓力增高而破裂,彈力纖維層增厚,血管彈性變差、變脆。壓力高到一定程度尤其是突然升高,血管就會破裂,導致大腦出血、腦中風。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形成斑塊而造成的粥樣硬化,多半也是在血壓的劇烈波動或是長期高壓的情況下發生破裂,引發心血管急癥,危害患者的生命。
2.第二個危害:損傷血管內膜
一旦血管里的壓力升高,會對原本平整光滑的血管內膜產生損傷,形成間隙或者裂孔,壓力越高這些間隙或者裂孔就會越多、越大。膽固醇作為營養物質,平時在血液里面流動并無風險,但當血管內膜出現損傷時,LDL-C便會沉積到這些間隙和裂孔中,沉積得越多,在血管內膜下形成的斑塊就越大,也就會產生極大的健康風險。
高血糖也是類似的道理。高糖的血液同樣會損傷血管,使血液里的LDL-C更易沉積在血管損傷處形成斑塊,進而造成諸多的健康風險。
幫兇二: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并不直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但是和動脈粥樣硬化直接相關。如果血管上的間隙和裂孔比較小,體積較大的LDL-C并不能沉積進去形成斑塊,但是當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比較高時,LDL-C會在甘油三酯的作用下縮小體積,變成小而密的LDL-C,這樣它便能進入到細小的血管損傷處,從而促進斑塊的形成。
元兇:斑塊
斑塊可以分為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一般長在血管內皮下方,由于上面有一層厚厚的上皮細胞,所以斑塊不和血液直接接觸。如果膽固醇不受控制地沉積,斑塊不受控制地增大,就形成了不穩定斑塊。要想使其變成穩定斑塊,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讓膽固醇繼續沉積到斑塊里,這便需要減少膽固醇的攝入,讓血管上皮細胞有時間一層一層地修復、增厚,形成堅固的“纖維帽”,使得斑塊變得穩定。而如果膽固醇水平控制不佳,不穩定斑塊持續不受控制地生長,若是加上前文中兩個幫兇的推波助瀾,便很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造成生命的悲劇。
陳主任提醒,需藥物控制膽固醇的患者,建議將膽固醇水平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高膽固醇血癥的可能性逐漸增加,定期的監測十分必要。陳教授建議40歲以上的男性和更年期以后的女性每年測定1次血脂。通常來說,最為準確的測定方法是抽血后進行的相關實驗室檢查,大多數人每年1次的健康體檢中多會包含這類檢查,若是缺少這項檢查則可以要求加項或單獨檢查。家用的血脂檢測儀與檢測試紙多通過取指尖血進行檢查,測定的準確度不如實驗室檢查,但勝在方便快捷,適用于需要頻繁檢測血脂水平的人群。若是患者的血液甘油三酯、膽固醇水平過高,可能會造成試紙上的LDL-C值無法顯示,應當注意。
膽固醇多富含于動物性食材中,如雞蛋、海鮮、肉類、動物內臟等食物膽固醇含量均較高。陳教授告訴我們,一個普通大小的雞蛋約含有250毫克的膽固醇,但吃一個雞蛋并不代表人體會攝入其所含的全部膽固醇,一是由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率有限,二是由于雞蛋中還含有一些抗膽固醇的物質如軟磷脂等,它們的存在能夠對抗膽固醇對人體的危害,所以日常適量進食雞蛋無須過于憂慮。另外,豬肚雖然屬于動物內臟,但它的膽固醇含量在動物內臟中屬于比較低的,可以適量食用。
如果高膽固醇的人,尤其是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就不能如此飲食了,應當嚴格控制富含飽和脂肪酸的肥肉、動物內臟等食物的攝入。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每星期可吃2~3個雞蛋,最好避免進食動物內臟、肥肉。專家還告訴了大家兩種營養物質,它們有相似于膽固醇的“好作用”,卻沒有膽固醇的那些“壞作用”,可以為大家的健康助力。
1. 可溶性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能夠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主要富含于多種植物性食物中,如綠葉蔬菜、水果、菇類、玉米等。人體攝入膳食纖維后,膳食纖維會在腸道內膨脹進而形成近似于網狀的結構,它會包裹許多膽固醇顆粒,避免或減少膽固醇顆粒與小腸絨毛(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物質)接觸,從而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
2.植物固醇
堅果類食物中富含的植物固醇能夠抑制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所以適當地進食堅果對于健康十分有益,但應注意適量,一天進食25克的堅果為宜。
(編輯 車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