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疾病,它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見,據統計,在6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可以達到50%,75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可高達80%。這種疾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病程進展到一定的程度,會極大地影響病人的行動能力,帶來致殘、致死的風險,被醫學界稱為“不死的癌癥”,亦和心血管疾病、癌癥一起,并稱為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這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呢?來自衛生部北京骨科醫院的薛慶云主任告訴我們,這種疾病就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于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多發于膝關節、腰椎、雙手部等。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預期壽命的延長,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患者以間斷性的慢性關節疼痛、僵硬、腫大伴有關節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嚴重者關節畸形甚至癱瘓,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特別對于老年患者甚至生活無法自理。
從圖中不難看出,骨關節炎與骨質疏松有明顯的區別,骨質疏松是骨骼本身骨量流失帶來的骨質破壞,而圖中關節之間的軟骨(藍色條狀物)并沒有明顯的異常。而骨關節炎表現為關節軟骨的破壞,嚴重之時可以發現關節面之間的軟骨被破壞殆盡。目前該病的病因病機尚未明確,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薛主任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及時地早期發現骨關節炎,予以科學、及時地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疾病的預后,保護患者的行動能力,提升生活質量。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種疾病呢?
方法一:
坐在椅子上,分別把兩條腿抬起繃緊。觀察膝蓋后方腿內側的肌肉(股內側肌),注意觀察是否發生了凹陷;注意觀察髕骨是否有偏移情況。
俗話講,人老先老腿,而腿上最先老的肌肉就是膝蓋后方內側的肌肉。如果膝蓋伸直后股內側肌出現了萎縮、凹陷,那么骨關節炎可能已經盯上您了。另一方面,股內側肌一旦萎縮之后,會使得髕骨在膝關節運動的時候偏斜、往外跑,這樣會使得外側的關節面出現嚴重的磨損,也需要及時去醫院就醫,判斷有無骨關節炎發生的可能。
方法二:
人體直立并站穩,兩腿自然分開至與肩同寬,慢慢地自然下蹲再起立。注意觀察是否有蹲起困難,是否存在蹲到一半蹲不下去,蹲起過程中是否出現疼痛或活動受限。
如果出現了蹲起困難或疼痛等不適,建議尋求進一步的診治以判斷有無患骨關節炎的可能。
1.關節腫脹。如果有一個關節突然“胖”了起來,便可能是骨關節炎的表現。
2.活動受限。如平時穿襪子剪腳指甲都能夠到,但是現在卻彎曲不了,夠不著,這就要小心了。
3.行走起始疼痛。膝骨關節炎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開始行走時較為疼痛或費勁,走幾步之后可緩解。但是,走長路又會出現關節疼、脹,難以繼續。
骨骼健康對于人體健康和生活能力都是很重要的,關于骨關節,常見一些傳聞,這些傳聞中的觀點正確嗎?
傳言1:重視補鈣可以預防骨關節炎。
【專家解疑】這是一個誤區。從前文中不難看出,補鈣所針對的骨質疏松癥與骨關節炎破壞的組織并不一致,分別為骨質與關機軟骨。關節軟骨主要是靠一些膠原蛋白和氨基葡萄糖合成的一個非常光滑的可以運動的表面,補鈣對其并沒有營養、改善的作用。對于骨質疏松的病人,補鈣是有益的,而對于骨關節炎的病人,補鈣沒有明確的治療效果。
傳言2:鍛煉身體可以預防骨關節炎。
【專家解疑】鍛煉的方法是合適的,那么對關節、對骨骼都是有好處的;鍛煉的方法如果不合適,不但對關節沒有好處,反而可能加重關節疾病。有些人日常工作和生活就是在走路,運動方式主要就是走路,日積月累,到了中老年,關節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磨損了,如果把鍛煉身體的運動都集中在關節上,就會加重關節負擔。
傳言3:蹲馬步、靠墻蹲可以預防骨關節炎。
【專家解疑】有一部分人是不合適做這樣的動作的。如果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關節會出現明確的疼痛,那就是一個警示信號,您有可能不合適這種鍛煉方法。
傳言4:預防骨關節炎藥補不如食補。
【專家解疑】骨頭湯里的含鈣量相較于牛奶要低得多,既治不了骨關節炎,補鈣效果也極其有限。豬蹄和鳳爪是可以補充膠原蛋白的,但是對于軟骨合成最關鍵的氨基葡萄糖,含量也是非常低的,各類蔬菜里氨糖的含量也是非常低。蝦蟹中氨基葡萄糖的含量比較高,但并不集中于蝦蟹的可食用部分,富含氨基葡萄糖的多是蝦蟹的殼,所以通過食補很難達到充足的補充。
氨基酸葡萄糖可以刺激軟骨合成,還可以刺激滑膜分泌滑液,所有的關節運動都需要潤滑劑,氨基葡萄糖不但可以促進軟骨的修復,還可以促使關節滑液分泌,對于關節的保護和運動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軟骨細胞負責分泌和合成重要結構,吃豬蹄或蹄筋兒對膠原纖維可能會有幫助,它的基質部分叫蛋白多糖聚合物,氨基葡萄糖就可以促進合成蛋白多糖聚合物。
薛主任提醒,中老年人適當地補充氨基葡萄糖還是很重要的。食品中很難攝取到這種物質,可以到醫院選用一些補充的藥物。有骨關節炎的中老年人,一天的氨基葡萄糖的補充量在1500毫克是合適的。
如果髕骨關節已經磨損了,那么做膝關節的屈伸運動雖然可以鍛煉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但是會增加它的磨損。我們需要的運動是既可以鍛煉肌肉又不會增加關節的磨損。薛主任推薦了幾個不傷關節的鍛煉方法。
1.鍛煉肌肉力量
坐下,在不負重的情況下把腿繃直,再把沙袋放在腳踝的地方,讓股四頭肌用力收縮,承擔一部分力量,由于是靜態訓練,不會磨損膝關節。沙袋的重量根據個人肌肉的力量選擇。如果擔心堅持不住可以在腳后跟的下面墊上一個沙發墩或座椅,確保您腿部肌肉堅持不住的時候,關節不會猛然落下,加大關節的損傷。
2.拄拐
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
對于平時散步較多或是長距離行走有困難的老年人,可以選取常見的步行杖、登山杖來步行或者攀登,若感覺行走還有困難可以一手拄一根杖,通過兩個手杖來分擔雙下肢的力量,這樣對腰部受力也有一定的分擔作用。對于能行走、能活動,但是自身穩定性差的中老年人,專家推薦底部有四個腳的手杖,這種手杖底端穩定性較好,可以更好地避免摔倒的風險。病情較輕或是需要減少下肢負重的老年人使用普通手杖即可。
薛主任提醒,如果您是左腿膝關節疼痛,負重有困難,手杖應該拄在右手,這樣邁出腿以后,身體移動,當左腿受力時右手可以幫忙減輕左腿負擔,右腳抬起時身體更加穩定,反之走路的時候會不易站穩。所以,手杖一定要用在不能負重的腿的對側。
專家演示手杖正確使用方向
(編輯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