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日益趨升,且始發年齡有日益低齡化的趨勢,這與人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情志因素都不無關系。
很多高血壓的老病患心中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在正常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一年中其他三個季節血壓都控制得還可以,可是為什么一到夏季,即使正常服用降壓藥,血壓的數值也會變得忽高忽低呢?并且高的時候特別高,低的時候特別低。
何主任告訴我們,夏季天氣炎熱,人們有時候不太注意補充水分,很容易導致身體缺水,而服用降壓藥后若沒能及時補充水分,則極有可能導致血壓過低,進而產生一些不利后果。
除此之外,夏季還有一些其他的高血壓病情,需要我們學會采取恰當的手段去控制,以免因血壓波動過大導致嚴重后果。
高血壓病是指以收縮壓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收縮壓或舒張壓都屬于醫學上的體循環動脈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即為收縮壓增高,舒張壓≥90毫米汞柱即為舒張壓升高,而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單個升高或同時升高,都屬于高血壓病。
夏季特別容易出現一種特殊類型的高血壓——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也就是只表現為收縮壓增高,而舒張壓正常,通俗地說就是只有高壓高,低壓不高。
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好發于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通常表現為收縮壓≥15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臨床實證,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對人體臟器造成損傷是很明確的,容易引起腦出血、腦缺血、心絞痛、心梗、心力衰竭、腎臟衰竭等諸多并發疾病,所以這樣的患者在控制血壓的同時,在不忽視舒張壓變化的前提下要特別關注收縮壓的變化,最好堅持分時段監測血壓,并嚴格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切忌自行更換降壓藥或停藥。
何主任指出,夏季除了容易發生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之外,另外一種類型的高血壓——老年高血壓的體位性低血壓,發生率也很高。
體位性低血壓是低血壓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好發于各個年齡段,但更加常見于老年體弱者,主要表現為站起后的3分鐘內收縮壓降低幅度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幅度超過10毫米汞柱,這樣過快的血壓降低極容易造成腦缺血。
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歸納為以下這幾種:
1.脫水
天氣炎熱時出汗特別多,體液流失較快,此時若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則非常容易造成低血壓。因此夏季要及時補充水分,預防低血壓的發生。并且建議每到換季時去醫院就診一次,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增減藥物。
2.低血容量
人體血液中也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低血容量也和脫水密切相關,水分不夠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
3.神經、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發生的系統紊亂
人體有接受外界反應的感受器,可以隨著體位的改變做出反應,對于年紀大的人或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而言,這種感受器的功能一般已發生減退,容易造成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還常常出現一些伴隨癥狀,如在體位改變后(如蹲→站,坐→站,臥→站)的短時間內,出現頭暈目眩、惡心、視力模糊、心悸、頭痛、疲乏、虛弱感、呼吸困難、胸部疼痛、肩部疼痛、頸部疼痛等癥狀。如果在體位改變后有很大的血壓波動,但是沒有以上主觀不適,則無須治療;而一旦在血壓降低過快的同時出現了以上的癥狀,且不能夠通過短時間的休息得到改善,那么建議盡快就醫。
對于高血壓病合并體位性低血壓的老年患者,專家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維持血壓穩定性。
2.降壓藥物減量。
3.慎用易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的降壓藥物。
4.適當增加鈉鹽和水的攝入。
5.床頭抬高10℃~20℃,從臥位直立時動作要緩慢。
6.穿具有彈性的衣物,例如彈力襪。
7.站立時腿部交叉,避免劇烈咳嗽和長時間站立。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高血壓,都要重視防控,做到早就診、早治療,使高血壓并發癥沒有“發揮”的余地。
(編輯 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