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生是晚期直腸癌患者,接受過介入治療、全身化療、手術治療,但還是在術后一年在肝臟左葉發現了轉移性病變。黃先生無奈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求治,經過醫院的綜合治療,現在已經達到了臨床痊愈的標準。
據沈琳院長介紹,對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患者,現在綜合治療水平已經明顯提高。黃先生這種狀況,判斷痊愈有幾個條件:一是原發病灶沒有異常改變;二是膽囊、脾、胰腺、腎臟等腹腔臟器沒有異常;三是盆腔以及腹膜后未見腫大淋巴結,沒有發現任何腫瘤復發轉移的征象。如果這種狀態保持五年,病癥就算被完全治愈了。
有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是我國唯一發病率上升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每隔1.5分鐘就有一個人患上結直腸癌。
據李健主任介紹,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和人們的膳食結構有關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攝入的紅肉比例增高。很多研究已經證實,紅肉是腸癌發病升高的危險因素。此外,對腸癌的早期篩查還需要不斷推廣,結直腸癌在全世界都呈整體上升趨勢,但美國是個例外,其實美國人的膳食結構并沒有出現特別大的改變,但美國的早診、結腸鏡的篩查做得非常好,很多腫瘤還在息肉階段就被處理掉了,沒有發展到結腸癌的地步。
那么,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和癥狀有哪些呢?
據李主任介紹,雖然不是所有的腸癌都是由腸道息肉惡變而來,但大多數直腸癌或者結腸癌都是由息肉慢慢演變過來的,所以有腸息肉病史的人一定要及時做癌癥篩查。
此外,如果有血便,呈黑便的形態了,可能提示上消化道腫瘤,比如胃癌、腸道腫瘤等。全紅色的血便有可能只是痔瘡導致的,但也有可能是位置特別低的直腸癌,需要去醫院評估,讓醫生來判斷。黏液血便也往往提示腫瘤。黏液往往是由腫瘤本身分泌的,含有一些脫落的壞死細胞。
大便形狀改變也是腫瘤出現的癥狀之一,比如大便出現凹槽,腸道里尤其是直腸如果長了腫瘤,可以想象糞便在往下排的時候經過腫瘤會被腫瘤劃出一道凹槽;此外,大便變細,也要注意,有可能是腸道內呈環周生長的腫瘤將腸腔縮窄導致的。所以一旦出現大便形狀改變,要及時就醫。
此外,腸道腫瘤還會有不適感,往往是下墜感、酸痛感。里急后重也是癥狀之一,表現為總想排便,但無便可排,這是直腸部位的腫瘤不停刺激神經導致的。
通過什么樣的篩查可以發現是不是腸癌呢?
常規體檢中,在糞常規里有一項叫潛血試驗,如果潛血陽性,提示腫瘤可能。另外,醫生會推薦高危人群進行定期篩查,高危人群包括:有腸癌家族史者、有腸道息肉病病史或者慢性腸炎病史者。
高危人群可行腸鏡檢查。對于檢查無異常者,可延遲3~5年復查腸鏡。而如果檢查發現息肉,在切除息肉后,仍建議在未來1~2年內復查一次。
當然,專家也表示,即使不幸患了結直腸癌,發生了轉移,也不要太過擔心,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即使是比黃先生更難、更復雜的病例,也是有機會被治愈的。
(編輯 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