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推拿疼痛科主任、推拿按摩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疼痛、高血壓、膝關節損傷、脊柱骨折、腰椎間盤突出、失眠、強直性脊柱炎、便秘、關節炎、骨質增生、高血脂、腰腿痛、糖尿病、月經失調、頸椎病、消化不良、腹脹、軟組織損傷、頸肩腰腿痛的治療。
門診時間:周一、周四上午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經脈循行周身,氣血在其中運行不息、輸布全身,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經絡上的諸多穴位對人體健康的反映、對相關疾病的治療作用也早已被大家熟知,但今天劉教授告訴大家的這些“命疙瘩”并不是存在于經脈、穴位之上,而是存在于經絡系統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經筋之上。
其實人體的經絡系統不是僅有大家熟知的經脈與穴位。經絡,在中醫理論中“經”與“絡”其實是有一定區別的兩個事物,“絡”是指絡脈系統,分為十五別絡、浮絡與孫絡。“經”就是經脈系統,分為兩個部分——十二經脈與奇經。奇經就是大家理解的奇經八脈,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十二經脈部分中就包括我們最為熟知的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一般稱之為“正經”。但是,十二經脈系統中還包括另外三個部分:經別、經筋與皮部。其中的經別是十二正經別出的正經,它們分別起于四肢,循行于體內,聯系臟腑,是正經的延伸與補充。十二皮部是十二正經在體表的反應區,全身皮膚分屬于十二經,稱為“十二皮部”。
而那些“命疙瘩”所在的十二經筋,便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它是十二經脈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統的總稱,它有聯綴百骸、維絡周身、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
第一看,醫生會讓患者把衣服脫下露出后背,這個地方有的時候變顏色能看出來,有的是凸起來,通常能看出5%~10%的病例。
第二摸,先輕輕地摸一遍判斷有無。部分患者在第一遍的時就能摸出來,如果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不多則可再繼續尋找第二遍。第二遍就從上到下,斜著用大拇指用力摸便能知道哪里有疙瘩,大概判斷出有問題的區域后然后再仔細摸索即可。
【專家提示】
稍微一摸就疼得非常厲害的情況往往病比較重,比較急;有時候重壓下去才覺得疼,說明病比較深,是慢性期。
劉教授告訴我們,最為常見也是與人體健康關系最為密切的命疙瘩有六種,分別是心疙瘩、神疙瘩、饞疙瘩、暈疙瘩、痛疙瘩、內疙瘩。專家今天教給大家如何找到心疙瘩、饞疙瘩、痛疙瘩這三個疙瘩。
1.心疙瘩
心疙瘩——足太陽經筋
【位置】
肩胛骨下角通常橫平第7胸椎,找到第7胸椎后向上數1個椎體即為第6胸椎,左右旁開1.5寸便可找到心疙瘩。相當于膀胱經上督俞穴位置。
由于心臟在左邊,左側“心疙瘩”容易出現,找到位置以后,有的人摸著有壓痛,有的人摸著有硬塊,有的人摸著像玉米粒、花生豆粒、核桃仁,各種感覺不一樣,這往往預示著心臟的健康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需要通過對疙瘩的按揉等操作使它慢慢變小或消失。
【按揉方法】
1.拇指按揉:找到心疙瘩所在的位置,用拇指先抵住,從后面往前推力度由輕到重逆時針或按揉。
2.找到心疙瘩所在的位置,拇指來回撥疙瘩。
3.找到心疙瘩所在的位置,敲打疙瘩,但是心臟功能不好的人建議用獨頭按摩錘敲打。每天可進行多次,每次敲擊2~3分鐘即可。
心疙瘩——手厥陰筋經
【位置】
腕橫紋上2寸(3扁指)的位置,即內關穴所在位置深部。
【按揉方法】
心臟出現問題的時候,在這個位置常會摸到一個約米粒大小的顆粒。我們可以用指尖按住疙瘩來回按揉,還可以用指甲輕輕掐它,來回推或用拇指敲打亦可。
敷法一:
【藥材】生姜
【使用方法】
把生姜剁成泥(以能擠出姜汁的糊狀為宜)。把姜泥放到敷貼片或者合適大小的紗布上,貼于心疙瘩的位置即可。一次貼4~6小時。
【功效】
生姜性味辛溫,能刺激心疙瘩并調節心臟功能。
敷法二:
【藥材】桂枝、丹參
【使用方法】
把兩味藥打成粉,混合后用醋調勻呈泥或膏狀。把藥放在敷貼片或大小合適的紗布上并貼于心疙瘩的位置,一次貼3~4小時即可。
【功效】
桂枝善于溫通心陽、心絡,亦可增加皮膚通透性;而丹參常用于治療心臟病,二者同用可以有效地刺激心疙瘩,改善心臟功能。
【提醒】
如出現巨癢、疼痛等不適,請立即取下并以凈水洗去藥物。
2. 饞疙瘩
饞疙瘩——足太陽經筋
【位置】
肩胛骨下角橫平第7胸椎,往下數至第11、12胸椎的位置。左右旁開1.5寸便可找到。相當于膀胱經上脾俞穴與胃俞穴的位置。
在脾胃不適發作的急性期,如果處理得當,以合理的手法刺激“饞疙瘩”,可以很快緩解脾胃不適的癥狀。在脾胃無明顯不適的慢性期,通過按揉、敲打、貼敷“饞疙瘩”的方法可以使疙瘩變小、消失,進而對脾胃疾病起到輔助的治療效果。由于個人的病情以及體質不一樣,有的人需一個月,有的人要數月,消失的時間不一樣。
【揉按方法】
與“心疙瘩”一致。
敷法一:
與“心疙瘩”一致,注意需要換藥。
【提醒】
雖然揉筋的方法對病情有作用,效果也不錯,但揉筋并不是萬能的,還要通過吃藥來調理。
敷法二:
【藥材】黨參、枳實
【使用方法】
制法同前,將制好的敷貼片貼于饞疙瘩的位置,一次貼4~6小時。
【功效】
黨參善于健脾益氣,適用于脾胃虛證;而枳實善于行氣消滿,常用于治療脾胃實證;二者相配,對于脾胃虛證與實證所致的不適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提醒】
生姜對于心疙瘩和饞疙瘩均有效果。
3.痛疙瘩
● 痛疙瘩——足太陽經筋
【位置】
以腰痛為例,以下是常出現“痛疙瘩”的位置:雙跨的最高點為髂前上棘,橫平第4腰椎棘突,左右旁開1.5寸(大腸俞位置)。往上數找到第2、3腰椎,左右旁開1.5寸(二指),相當于腎俞、氣海俞的位置。另一可能出現“痛疙瘩”的位置位于委中穴附近:腘橫紋中點,兩肌腱(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
【揉按方法】
按一下多能發現以上位置(圖中紅點處)局部是否有壓痛。委中穴處的“痛疙瘩”用手觸診時多呈條索狀物,有的時候會是一個圓形小疙瘩。用手掌搓或者用手敲打即可。
敷法
【藥材】三棱、莪術
【使用方法】
制法同前,將制好的敷貼片貼于痛疙瘩的位置,一次貼4~6小時。
【功效】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經脈、氣血不通或是瘀滯都會產生痛的癥狀。三棱長于破血中之氣以破血通經,而莪術善破氣中之血以破氣消積,兩藥同用氣血雙施,效力更強。
【提醒】
采用敷法治療時,疼痛消失即可停止。用作保健時一周敷1~2次即可。
(編輯 車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