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萬年前,“直立行走”讓我們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成為人類進化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從此,人類解放了雙手成為構建文明社會的基礎,但是人類也因為直立行走而付出了“四大代價”,其中三個分別是椎間盤突出、大隱靜脈曲張和痔瘡,而最后一種,要從下面這個事例談起。
2008年大年三十晚上7點,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被送進醫院急診室,老人平時身體很好,生活能完全自理,被確診患病之后,身體沒有不適,就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兩三天前在家里抬重物,突然一下感覺腹部疼痛難忍,就醫后查體表現為腹部壓痛、反跳痛、肌緊張,確診已發生腸壞死和彌漫性腹膜炎,之后老人血壓下降,逐漸昏迷,出現了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癥狀,雖經積極搶救,但是老人還是因承受不住手術和麻醉,撒手人寰。
陳主任表示,老人患的這種病,如果盡早治療,接受一個20~30分鐘的手術就可以康復。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一旦出現突發狀況,對患者將是致命的。
所以,直立行走的第四大代價就是“疝”。

我們的腹部就像一個封閉的水桶,腹壁肌相當于水桶的桶壁,而我們的體壁存在先天的薄弱區,一是肚臍,二是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的腹股溝區,三是大腿根部靠近會陰的股管。而我們的腹腔臟器外面有一層腹膜包裹,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氣球放在水桶里,如果使勁按壓這個氣球,這個氣球連同其內的液體就會從薄弱區膨出,稱為“疝”。 按壓氣球的動作相當于腹內壓增高,腹內壓增高可由長期便秘、咳嗽、打噴嚏、搬移重物、前列腺增生、小兒哭鬧等引起。疝根據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臍疝、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股疝、閉孔疝、盆底會陰疝等。

老年疝氣初期不痛不癢,大多表現為一個可復性的腫塊,但小腸等從薄弱區膨出后由于動脈血能通過,靜脈血卻回流不暢,膨出的部分容易腫脹造成嵌頓,引起腸梗阻,長時間不處置就會造成腸壞死,進而可能引發彌漫性腹膜炎等,危及生命。
幼兒疝氣,大多是睪丸下降到陰囊所留下的通道未閉合或閉合不全導致的,疝氣致使鞘膜腔和腹膜腔相通,腹膜腔里的臟器可進入陰囊造成腹股溝斜疝,表現為陰囊異常膨大且光照時不透光。正常情況下幼兒出生之前一個月該通道會自然閉鎖。有文獻稱,自然早產或較早行剖腹產的幼兒“疝”的發生率可以達到38%,但幼兒在2歲以內仍有自我愈合的機會。
此外,還存在隱匿型疝,雖有癥狀但體表不見腫塊,例如老年人一咳嗽一打噴嚏就會尿褲子,實際上是盆底會陰疝的表現;還有些老年人長期便秘,實際上也是直腸膨出造成的疝導致的;還有表現為大腿內側疼痛、膝關節疼痛的,其實病因是閉孔疝。
臨床上男性與女性疝的發生比率大概是15︰1,但因小腸嵌頓急診就醫的60%是女性。女性在懷孕分娩時,由于腹內壓增高,骨盆的縫會增大,韌帶也會松弛,更容易得肚臍疝。而男性得肚臍疝的極少,但更容易患大腿根部的股疝。
加強鍛煉無法預防疝的發生,許多著名足球運動員都曾被疝困擾,人們常常認為運動員的腹壁肌肉非常發達,不會得疝,但人類的腹股溝區是沒有肌肉的,只有一層薄薄的腹橫筋膜去承受增加的腹壓,肌肉鍛煉之后可能把這層筋膜撐得更開,加之運動員往往會劇烈奔跑、急停、舉重,長此以往就可能造成腹股溝區的撕裂傷,一旦腹內壓增高就可能誘發疝。
雖然疝的發生無法人為避免,但是我們可以減少自己腹內壓增高的機會,例如保持一些好的習慣:不刻意咳嗽、保持大便的通暢、預防前列腺增生等。此外吸煙也可能誘發疝氣,一是長期吸煙的人大多會有“老慢支”、肺氣腫的情況,二是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使肌肉里面的蛋白質更容易老化、斷裂,所以吸煙的人比不吸煙的人疝氣發生概率要高。
我們的髖骨在平時系皮帶的位置有一個凸出的點,醫學上稱之為髂前上棘,會陰部兩側也各有一個凸出的部位,叫作恥骨結節,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連有腹股溝韌帶,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的位置就是腹股溝疝容易發生的部位。

把手四指并攏放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中點,然后劇烈咳嗽,能感覺到手上有沖擊的感覺,如果得了疝,會摸到一個明顯的包塊,用手壓迫時包塊能回去,出現該情況要注意及時去醫院就診。
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的。除了一歲以內的幼兒得腹股溝斜疝有自愈的機會,老年疝病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而且要盡早手術治療。
幼兒疝氣就像新衣服開線,大多采取保守治療:一是讓幼兒少哭鬧,二是讓幼兒盡可能平躺,三是盡量母乳喂養,并給幼兒吃點菜汁,讓其大便盡量保持通暢,減少腹內壓增高的機會,使疝氣盡早愈合。
而老人得的疝氣就像衣服磨破了,有個大洞。既往的張力性療法是“縫”,但有些患者縫完之后直不起腰來,腰部有疼痛感。改善后的治療,采取無張力的“補丁”療法,補片有聚丙烯材料、豬的小腸黏膜下的材料、人的真皮等,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去選擇術式和補片。
(編輯 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