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高校領域內教育改革活動的不斷興起,各大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教學改革活動的順利與否已經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關注。而鋼琴教學改革作為高校教學改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在我國高校教學改革活動中所占據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覷。另外,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愈來愈迸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經濟全球化腳步也逐步加快,而鋼琴教學作為一種世界性、國際性的教育活動,更應當被給予最為廣泛的關注。但是,就當前我國的基本形勢而言,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工作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其不僅表現為學生缺乏積極性、創造性等基本問題,更表現為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刻板等負面現象。而筆者便是以多元文化角度著手,以期能通過多元化的分析與探究,逐步實現高校領域內鋼琴教學改革活動的發展壯大。
[關鍵詞]多元文化角度;高校鋼琴;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3-0033-02
所謂多元文化主要來源于我國文化的多樣性。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擁有絢爛多彩的優秀文化,也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樣性帶來了高校在教學改革方面觀念的多重性,由于教學改革觀念的不同也就致使了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的不盡一致[1]。因此,本文便是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逐步分析高校鋼琴教學改革活動的方法與策略,試圖通過不同的角度來逐步發掘我國各大高校在鋼琴教學改革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多元文化角度下鋼琴教學的問題探析
(一)多元教育缺位
優秀文化對于人的影響不僅潛移默化,更是源遠流長。文化不僅是我國經濟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推動我國教育教學活動發展壯大的重要源泉[2]。因此,無論是學習哪種形式的藝術教育,都必須以扎實的基本文化知識作為基礎。但是,就當前我國高校的鋼琴教學而言,卻普遍存在眾多因素嚴重阻礙著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進程,并且早已在藝術院校或者藝術專業中形成了一種“重藝術,輕文化”的尷尬局面,其不僅嚴重阻礙了我國高校教學系統中優秀藝術人才的培養活動,更是對我國的高等教育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筆者主要通過教學以及實踐兩個方面來深入分析此種“重藝術,輕文化”的不良現象。
首先,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中,我國高校的鋼琴教學內容以及基本制度都將鋼琴技巧、技能視為首要因素。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僅僅注重于教授學生鋼琴的彈奏方式、識譜技巧以及視聽演練方面的藝術教學內容,進而忽視了最為基礎的文化知識——這不僅僅是在鋼琴教學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文化常識,更是作為一名合格大學生必須學習、了解的基本文化常識。我們不難發現正是由于高校鋼琴教學活動嚴重忽視了基本的文化教育,進而導致了大部分藝術專業的學生對于多元文化社會的領悟感知能力十分不足,且難以真正地融入社會環境。
其次,從學生的基本教學實踐來看,我國大部分鋼琴教學實踐往往在于強調重復練習的重要性,從一定程度上而言,重復練習能提高學生對于樂曲的熟練程度,但是往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禁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得學生無法扎實有效地掌握鋼琴彈奏的真實意義所在。且鋼琴教師普遍缺乏對于鋼琴專業學生的興趣引導以及專業培養,進而使得學生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往往以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去對待鋼琴演奏,這不僅將嚴重阻礙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更將進一步影響我國鋼琴人才的專業培養活動。總而言之,多元教育缺位是導致目前高校鋼琴教學改革進展緩慢的關鍵所在。
(二)多元教育缺位的原因分析
眾所周知,文化教育缺位的基本問題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該種現象的形成原因來自于多種方面[3]。而筆者便是著眼于研究不同的原因,以期能為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工作貢獻綿薄之力。在此基礎上,筆者發現造成多元教育缺位的原因不外乎包括以下兩點:
一方面,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就我國的傳統教育理念而言,我國的鋼琴教育往往是建立在歐洲鋼琴教育的基礎之上,雖然在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改進過后,已經融入了部分我國本土所特有的教育特色,但是就其本質而言,該種教育教學方式仍然沒有與我國的時代特色相適應,無法與多種多樣的文化元素相融合,這也是致使高校鋼琴教育與現實社會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4]。例如,在我國部分音樂高校選擇鋼琴教材的時候,我們并不難發現其往往選擇的是較為傳統的老式教材,墨守成規的教學內容與刻板的教學方法定將致使學生喪失創新理念與藝術內涵,進而造成我國專業藝術人才的缺失。
另一方面,從高校的教學安排而言,我國大部分高校在推行鋼琴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提倡教師集中講授、學生自我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缺乏創新性、積極性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僅會進一步消磨學生的藝術積極性,更會使得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再次面臨著教學方式變革的新挑戰。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該種問題的出現往往是由于多年來藝術院校、藝術專業擴招以及社會上鋼琴教學熱所釀成的不良后果,但是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學生質量、課堂質量的忽視,轉而重視所謂的分數。本應細致入微的教育,如今卻變成了泛泛而談,因此,這便要求有關鋼琴教師就此給予充分的重視,積極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逐步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
二、多元文化角度下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新措施
為了逐步推動我國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的深入發展,筆者便在總結事實經驗、分析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教學改革的新措施,以期能為我國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的發展進步添磚加瓦。
(一)增強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源泉,其在高校鋼琴教學活動中所占據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筆者認為只有逐步推動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加快高校鋼琴教學活動的發展步伐。一方面,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學習活動,例如一系列的創新、創業活動便是增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一系列的創新活動,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創新活動中增強音樂實踐能力,更能促使其增強音樂創新與鋼琴創新能力,最終為我國培養出一批獨具音樂創新能力的新型音樂人才[5]。另一方面,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每一位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密不可分,只有使得每一位大學生都深刻認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才能逐步推動大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增強。例如高校方面可以舉辦一系列的講座、音樂會,從而使得大學生可以在知識的熏陶中逐漸意識到創新的意義所在。筆者認為以此才能使得每一位大學生都能著力于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并將此深入貫徹落實到學習生活中,最終使得高校鋼琴教學活動改革迎來新的春天。
(二)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
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主體不僅包括學生,還應當包括每一位參與到鋼琴教學活動中的教師領導[6]。因此,為了逐步增強高校鋼琴教學的專業水平,提高大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就應當著力于轉變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基本方法,就其基本措施而言,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強高校鋼琴教師的專業培訓。專業培訓不僅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基本途徑之一,更是加快轉變高校鋼琴教學基本理念與方法的關鍵性措施。這便需要有關高校的教務部門著力于加強針對該校鋼琴教師的專業培訓活動,其主要內容不僅應當涉及鋼琴教學的基本技能技巧,還應當包含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動[7]。培訓形式則應當以內部培訓與外部培訓為主,通過內部培訓加強校內教學技巧、教學觀念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在增進教師之間團結互助能力的同時,不斷推動高校教師鋼琴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
其次,將鋼琴教學的基本理念與時代趨勢相結合,使得教學理念與現代文化相接軌。鋼琴教育作為藝術類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其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應當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并以此實現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的時代性飛躍,使得其在新的時代能順應文化潮流與社會趨勢,最終保障高校鋼琴教學工作的發展進步。
最后,改變教師的課堂授課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并積極發揮感知教學的關鍵性作用,促使學生在感知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最為豐富多彩的鋼琴演奏活動,最終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夠在課堂實踐活動中獲取最為珍貴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促使其能以最為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專業性音樂生活與挑戰。
總 結
綜上所述,高校鋼琴教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在高校教學改革工作中占據著中流砥柱的地位[8]。所謂教學改革便是在于剔除消極的、不利于高校教育深入發展的負面因素,發揚積極的、有利于高校教育逐步增強的正面因素。而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目的便是在于使得其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能夠及時適應多元化的文化形式與社會規律,從而為我國專業鋼琴人才的培養添磚加瓦。但是,通過系列的事實研究后筆者發現在高校鋼琴教學改革活動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尤以多元教育缺位為重,因此,筆者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了以下方法措施:一方面,增強學生創新能力,改變學生學習觀念;另一方面,轉變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活動的飛躍性發展。愿以上方法措施能夠推進我國高校領域內鋼琴教學的改革活動。
[參 考 文 獻]
[1]李 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鋼琴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36):112—114.
[2]朱麗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究[J].讀書文摘,2016(23):47—48.
[3]張 璇.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我國高校鋼琴教學改革[J].音樂創作,2017(08):186—188.
[4]尹 娜.以音樂人類學視角為基準分析高校鋼琴教育的文化性[J].神州旬刊,2015(10):4—6.
[5]李 瑾.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高師鋼琴教學研究的改革措施[J].北方音樂,2016(12):129.
[6]閆瑞芳.以培養多元文化教師為目標的鋼琴教學[J].北方音樂,2016(08):102.
[7]孫 巖.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現狀的思考[J].音樂生活,2015(01):79—80.
[8]孫 丹.以美國為例,解讀西方先進鋼琴教育理念——評《當代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110—112.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