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是藝術歌曲史的一座里程碑,是舒伯特的重要代表作,它對聲樂套曲這個體裁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著重于鋼琴伴奏的角度,從實踐中總結分析這部作品。在綜合前人的研究中,提出自己對演奏這部作品的看法和體會,并總結在學習聲樂伴奏的過程中應當涉及的方面和學習內容。
[關鍵詞]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
[中圖分類號]J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3-0078-03
舒伯特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在這其中,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為浪漫派聲樂套曲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使聲樂套曲成為藝術歌曲中一種重要的體裁。這部作品無論從作品風格、創作技法還是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是一名聲樂伴奏者應該熟練掌握的。本文從鋼琴伴奏的角度著眼,通過筆者在演奏這部作品得到的心得來分析它,并以此拓展開去,從中總結多年學習聲樂伴奏所得的認識和今后為之努力的方向。
一、《流浪》
作為套曲的第一首,這是套曲的總起,是套曲的引子,由此展開了《美麗的磨坊女》的一系列故事。樂曲是單2部曲式加上前奏和尾奏,共反復5遍,曲調十分樸素,類似于一首地方民謠。鋼琴的右手就是那推動磨坊輪車的溪流,左手就是磨坊那笨重的輪車。樂曲的速度是帶有活力的中快板。為了讓全曲有一氣呵成的感覺,速度應保持始終如一,只能在最后一遍反復時,鋼琴在結尾有一點漸慢。在第四小節和最后一小節的休止符都標有延長記號。這個記號并不是絕對嚴格的,杰拉德·蘇載(Gerard Souzay)演唱、達爾通·鮑德溫(Dalton Baldwin)鋼琴演奏的1964年的版本就完全忽略了這個記號,而費舍爾·迪斯考(Fischer-Dieskau)演唱、杰拉爾德·穆爾(Gerald Moore)鋼琴演奏的1971年版本就加以一點延長。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第13首是在鋼琴前奏的結尾加上延長記號的另外一首樂曲,恰好是第一部分的首與尾。
樂曲重復了5遍,五段歌詞描寫的對象各是:1.磨工;2.流水;3.水車;4.大磨盤;5.磨工。應避免單一的演奏。一開始的觸鍵應是肯定果斷的,力度是mf,為歌者的進入營造一種活潑的、富有朝氣的氣氛。歌者進入后,音量應該降低,按照譜上的力度記號p演奏。全曲踏板的使用應該謹慎,根據歌詞描寫的內容,可以作為調色板使用。
二、《向何方》
如果說《流浪》描繪的是磨工決定要流浪的喜悅心情,那么《向何方》就是他真正踏上了流浪的征程。鋼琴從始至終都是描寫小溪潺潺的流水。
全曲速度是中等的,要彈得均勻和輕柔。全曲中作曲家只標注了pp和p兩個力度,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全曲的變化都應是輕微而巧妙的。要彈奏出這樣的效果,“彈得緩慢而有力”和“彈得又輕又慢”[1]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左手大部分不應蓋過右手,只需做輕輕的鋪墊。在23~26小節,42~45小節,62~65小節,左手是和歌唱呼應的旋律,應該把旋律線清晰地勾畫出來,輕輕附和著歌聲。第29小節的cresc是為了突出磨工樂觀快樂的心情,緊跟著第32小節,作曲家標了< >(漸強和漸弱)記號,意味著接下去的樂句必須輕柔地演唱(盡管這是全曲的最高音)。第37~41小節是全曲語氣上最焦急的地方。作曲家在第35小節標的pp必須明確地表現出來,讓聽眾有屏住呼吸的感覺,到第37小節可以做很小的漸強(作曲家在此沒有標任何力度記號),根據歌者語氣的變化,適度加緊音樂,營造出緊張的情緒來。結尾的長音多數歌唱家都會在第2拍做一點漸強后馬上歸于平靜,并嚴格執行倒數第2小節的四分休止符。左踏板在全曲中應該大膽運用。
三、《止步》
樂曲一開始以f奏響的一串音符是果斷而有力的,一聲驚呼過后,右手要很輕,踏板的使用要非常小心,必須保證左手清晰毫不含糊。第2小節左手的升F音到G音必須完美地表現出f>p的過渡,升F音可以略有延長,音色應是濃厚而柔和的,表達出磨工遲疑的心理。從第二拍開始就可以踩住左踏板至下一個f放開。第9~10小節高音的旋律線應突出。作曲家在前部分的六連音的動機從都標了>(漸弱)記號,后部分就沒有標。我認為后部分的所有這個動機都應如此演奏。這里生動地描繪了涌動的溪流一浪接一浪拍打岸壁,水花四濺的情景。當磨工發出驚嘆后,水車熱情地回應了他。第23小節處,角色由磨工變換成水車了。歌者和鋼琴都應該變換音色,此處可踩下左踏板。第31小節處,角色再次變換成磨工。第30小節的大和弦轉到第31小節的小和弦色彩的變化,要刻畫出來,為下一句的高潮做準備。這是全曲最激動人心的部分。左手應該彈出三拍子的舞蹈節奏來,表現出磨工滿心歡喜、手舞足蹈的樣子!接下來的兩句,作者重復地問小溪,語氣是非常親密和柔和的,這是全曲最迷人的地方!
四、《感謝小溪》
樂曲原調是G大調,全曲散發著無比迷人的氣息,是舒伯特最美妙的篇章之一,和他另外一首原調也是G大調的歌曲《春天》(Im Früling)D882有很相似的美妙之處。這個篇章從第一個音開始就應該用最真摯的感情和最動聽的音色來演繹,音樂要如同小溪般潺潺流淌。歌者和鋼琴都應該非常敏感地捕捉樂句中微妙的變化,隨著樂句的起伏,做出微小的漸強和漸弱,還應隨著和聲的變換,做出細膩的音色變化。對于鋼琴的要求,我們可以用著名鋼琴伴奏家杰拉爾德·莫爾的理論作為座右銘:“兩位演奏家向前滑動如同一人,而這是伴奏家的職責。”
五、《工余》
歌曲應嚴格掌握6/8的韻律,每個強拍都要果斷大膽地奏出。歌者在前四句每句間的八分休止符吸氣要快速,不允許有一點拖延,塑造出磨工氣喘吁吁的形象。句子的最后一個詞rüh--ren,füh--ren,hai-ne,stei—ne,第一個音節應該加重,第二個音節唱弱。第16小節音樂轉為大調了,歌者和鋼琴可以演奏得柔和些。第26~36小節這里的速度不應變慢,鋼琴可以踩下弱音踏板,觸鍵仍保持堅定有力,讓音色變得沉重、渾濁。每組兩個和弦中,第二個應比第一個略輕,這是磨工受到挫折的心跳。第37~59小節,與標題相呼應的內容出現了。大家經過一天的勞動,坐在一起休息了。美麗的磨坊女也第一次出現在套曲中。這一段作曲家沒有標速度記號,有的演唱版本在此做了大幅度的減慢;有的版本幾乎不做減慢,只在磨坊女講話的樂句里稍微拉寬了音樂。我認為此處舒伯特是有放慢的意圖的。他在第59小節再現段處又寫了一次和開頭一樣的速度記號,Etwas geschwinder(稍快)。如果前一段沒有速度的變化,就沒有必要重標一次。再現段的激情應比第一段更加強烈,第79小節至結尾的兩處p和f的對比,一處pp和f的對比要非常準確地表達出來,創造出強烈的戲劇性。
六、《疑慮》
樂曲前半部分八分音符的伴奏織體描寫的就是磨工彷徨的步伐。第1~4小節前奏的休止符時值要絕對嚴格,踏板要非常干凈,觸鍵不能輕飄,音色應是稍暗的,踩下左踏板可以調整音色變暗。在第4~21小節中,每兩小節是一個小樂句,每句樂句結束時,鋼琴都有一個四分休止,這個休止要有戛然而止的感覺,延音踏板不能有一絲拖延。為了使樂句更完整,句子中的八分休止無須靜音,可用踏板延音過去,每拍更換一次踏板。為了表現出磨工疑慮的心情,每個小樂句的最后一個音可以稍晚一點點。第11小節可以隨著歌聲做輕微的< >(漸強和漸弱)。第21~22小節的間奏音色要透亮而柔和,并及時收掉最后一音,為23小節留出一個完美的寂靜。我認為,樂曲的第1~22小節是全曲最動人且最難表現的段落。第24小節開始,小溪又開始潺潺地歌唱了。作曲家標注了Sehr langsam(更慢),比首段的langsam(緩慢)要求更慢了。為了使音樂不呆滯,速度不應過于緩慢,仍應該向前流動,而演唱者的語氣要更加誠摯和深情。第33小節第一拍的和弦觸鍵可以堅定有力些,塑造一種緊張的氣氛。中段在第42小節結束,在此可以做一點rit,到第43小節恢復原速。速度應恢復到樂曲開始的langsam(緩慢),并且可以稍微加緊。尾奏右手的旋律線應該是清晰、連貫,并且是柔和的。結尾可以漸慢和漸弱,讓音樂逐漸消失。
七、《焦急》
緊接著上一首的結尾,磨工反復地問小溪:“她是否愛我?”前奏三連音的連續跳動要清晰而富有彈性,跳音的動作要小,手指靠近琴鍵,利用掌關節和第二關節,輕巧地撥動琴鍵。高音應旋律化,第1~2小節要稍作漸強,到第3小節第一拍最強,然后漸弱。第3~6小節也是如此。第8小節和第9小節突出每小節的第一個音,其他音保持p。全曲的踏板應非常謹慎,效果應是干脆利落的,切忌模糊。
八、《早安》《磨工的花》《淚雨》
“任何看過舒伯特早晨作曲是炯炯有神的眼睛,連說話的語調都改變的樣子都對此難以忘懷。”舒伯特的朋友這么說。[2]我想,舒伯特在創作第8、9、10這三首樂曲時一定是這樣的情景。這三首動人的樂曲我把它們稱為“美妙的愛情三部曲”。我們的主人公日夜思念著心上人,他不敢向前表白愛意,只能在遠處徹夜守候,靜靜地注視著姑娘的窗臺。直到太陽慢慢升起,美麗的姑娘輕輕地推開窗戶,朝陽照在她披肩的金發和蔚藍色的眼睛上。磨工默默地祝福美麗的姑娘,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變成一只云雀,飛到姑娘的身旁,向她訴說綿綿的情話。
在一個繁星閃爍的夜里,磨工終于鼓起勇氣。他摘來無數美麗的鮮花,鋪滿在姑娘的小窗前,鮮花為他表達了深情的愛意。當太陽再次升起,姑娘輕輕推開窗戶,她看見窗前開滿了鮮花,花瓣上灑滿了顆顆露珠,她多么驚訝和幸福。磨工看到了這一幕,淚花奪眶而出。
美麗的磨坊姑娘終于記住了這個羞澀的小伙子,接受了他約會的邀請。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兩人并坐在赤楊樹下。皎潔的月光照在姑娘的臉上,多么恬美動人。磨工幸福得熱淚盈眶,他多么想永遠留住這美好的時刻啊,他愿意跳進溪水中,永遠安息在小溪的懷里,讓這一刻成為永恒。這三首歌都是多段重復。情緒與結尾的《小溪的搖籃曲》遙相呼應,在《淚雨》中,幸福的磨工就想跳進小溪中,讓這甜蜜的美夢永遠別醒,為《小溪的搖籃曲》埋下伏筆。音樂要非常平靜,避免太大的感情起伏。但過于平淡又會顯得冗長乏悶。因此,歌者和鋼琴都應在音色上大做文章。
[參 考 文 獻]
[1] [蘇]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汪啟璋,吳佩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83,105.
[2] [英]佩基·伍德福特.舒伯特[M].黃正喬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197.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