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樂理課程教學目的和設置,只是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塑造,很多學生彈了十幾年鋼琴,對音樂這一種聽覺藝術并不真正了解,樂理課程的改革必須從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做調整
[關鍵詞]樂理;教學;改革;方法;內容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3-0027-02
藝術教育通過各藝術學科間寬泛的內容和生動活潑的形式,為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搭建平臺。進入21 世紀,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我們的教育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為我們培養21世紀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課題。21世紀的人才培養應該具有國際競爭力,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培養出既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科學態度,又具備較高人文藝術素養和健康體魄的人才,即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具有獨創性的人。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應該是體力與智力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應該是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審美素質、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德、智、體、美的同步培養、同步發展就尤為重要。
一、音樂的概念及特性決定了樂理教學的教學性質
音樂屬于聽覺審美領域,是用可聞可感而不可見的音響來打動人心、塑造音樂形象的,這一特點使其與文學、繪畫、建筑、雕塑、戲劇等“看得見”的藝術形成重要區別。文學、繪畫等“看得見”的藝術中塑造的形象,直接對應于客觀世界里的人、物、事件和概念,音樂帶給我們的是一系列錯落有致、優美動聽的音響效果。你只會感受到音樂的起伏帶來的歡騰與柔美,獲得內心滿足。音樂具有非再現性和非概念性的特點,因此,音樂作品是非常適于用來表現感情的,感情的變化發展有一定的抽象性:微妙模糊、流動不居、可感不可見、強弱起伏、抑揚頓挫、張弛變化的聽覺形象,猶如感情的化身,更接近人類復雜難言的感情狀態。德國詩人海涅曾說:“語言的終止是音樂的開始。”法國音樂家圣桑說:“音樂始于言盡之處。”所以,我們普通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院校音樂理論課的教學始終都在圍繞著音樂這一藝術門類的特性進行研究、教學。
二、目前綜合性大學藝術學院樂理教材的弊端
目前綜合性大學藝術學院的音樂表演專業所用音樂理論類教材(包括基礎樂理、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全部使用的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材。10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這些教材太過于專業、深奧,中央音樂學院的生源都是具有十幾年藝術學習的基礎,且樂理教學是96個學時,而我們只有48個學時,這樣的專業教材并不適應我們的生源和教學。我們的學生有些僅僅是高考前集訓過短短幾個月,有些少數民族的生源最基本的識譜基礎知識都不具有,如果我的課堂完全按照這些教材來講,一部分學生會很吃力。這些年我一直使用的是在這些教材基礎上編著的自編教材,通俗易懂、因材施教,學生反應非常好。
三、目前樂理課教學的現狀
1我們平常所說的樂理,一般是指音樂理論中的基礎部分,也就是“基礎樂理”。此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基礎樂理的基礎知識,為學習聲樂、鋼琴、伴奏編配、音樂創編、音樂欣賞等課程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認識和了解與音樂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豐富自身的理論修養,以達到深刻全面地理解音樂作品的目的。
2現在的樂理課程教學目的和設置,只是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塑造,而且這些理論知識已經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要。
四、樂理課程的改革必須從內容上做調整
1通過這些年的教學,我發現很多學生彈了十幾年鋼琴,對音樂這一種聽覺藝術并不真正了解,所以應該從音樂的概念和特性以及實用性上去切入音樂理論的學習。音樂的概念:依照一定的規則、秩序,由人們根據內心需求和感受專門創造出來的音響效果,它不同于生活中普通的各種聲響。
解讀音樂的概念,我們要抓住三個關鍵詞,即一定的規則秩序、根據內心需求和感受、專門創造出來的。那么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信息,即音樂有它內在的規則,作曲家根據具有的音樂知識作曲技法,加以情感體驗創造出了音樂作品,我們要想欣賞音樂也必須要潛心研究它的規則秩序,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才能去感受到它的魅力,真正聽懂音樂。
2音樂的特性。
第一,音樂是聽覺的藝術
音樂屬于聽覺審美領域,音樂是用可聞可感而不可見的音響來打動人心、塑造音樂形象的,這一特點使其與八大藝術文學、繪畫、舞蹈、電影、建筑、雕塑、戲劇等“看得見”的視覺藝術形成重要區別。文學、繪畫等“看得見”的藝術中塑造的形象,直接對應于客觀世界里的人、物、事件和概念,而欣賞音樂作品卻很難直接找到準確的角色形象,帶給我們的只是一系列錯落有致、優美動聽的音響效果。
第二,音樂的非再現性和非概念性
非再現性:音樂的音響無法直接再現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形象。
非概念性:音樂的音響無法直接對應明確的概念。
視覺藝術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或概念非常明確,一目了然,如文藝作品中的孔乙己形象、徐悲鴻的馬等,塑造的概念和角色是非常準確的,而音樂作品中流動的旋律只能塑造微妙模糊、跌宕起伏、抑揚頓挫的聽覺形象,這一點恰恰是最適于用來表現情感的,感情的變化發展本身就是抽象模糊、流動不居、可感不可見的,所以音樂更接近人類復雜難言的感情狀態。正如德國詩人海涅所說:“語言的終止是音樂的開始。”法國音樂家圣桑亦說:“音樂始于言盡之處。”我國自古以來也有“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理論。
第三,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音樂是一種流動的時間藝術,是在時間中展開動聽的音響形式,一瞬即逝,所以欣賞音樂必須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基于這一點,音樂也被應用于我們嬰幼兒專注力培養之中。
第四,音樂是三度創造的藝術
音樂的三度創造指的是:作曲家—演奏(唱)者—聽眾的三創造。文學、繪畫、建筑、雕塑、戲劇等“看得見”的藝術在本質上是不需要三度創造的,作者—欣賞者兩度創造,如果有人把名畫再畫一番,這就屬于臨摹,把文學作品照搬就是剽竊。
3教學方法與內容設置一樣也應做到“與時俱進”。傳統的樂理課只是純理論的“指上談兵”,學生既無學習興趣,也缺乏實踐操作,涉及的內容僅僅局限于經典的世界名家名作,掌握這些作品的風格特點是必須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潑時尚的青少年,他們可是流行音樂的強烈擁護者,況且流行音樂、爵士音樂等多元化的音樂也有值得我們去研究的文化內涵。那么是否可以將這些流行音樂精品貫穿于我們的樂理課教學呢?
4能正確解釋和記憶各種名詞、概念,能正確認識和應用樂譜中的各種符號和標記,能在高、中、低音譜表中正確辨認樂譜的不同拍子,并能規范記寫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各種節奏組合,并能對曲調做正確的移調記譜。能準確掌握大、小調式及五聲性調式的特點及調關系,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辨認和分析曲調中的調式調性,區別各自的風格特點以及近關系調的調性轉換。
五、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1教學側重點的改革: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應建立在充分感知和體驗音樂作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力,注重以音樂感知力培養為先導的音樂鑒賞力、音樂表現力的全面協調發展,注重理論、聽覺與表達的結合,處理好音樂基礎理論教學中全面性與側重性的關系,突出重點,舉一反三。以教師和學生為教學的雙主體,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互動性。
由上述基礎樂理的概念和特性,決定了基礎樂理的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理論層面的教學,那么,就違背了這門學科的教學規律而失去意義。因此,我們新時期的樂理教學,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樂理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怎樣實實在在地具備音樂素養和能力,包括音高,音值、節奏,音程、和弦、調式等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在演奏演唱中的實際意義和表現方法,并通過廣泛地分析實例作品,加強對樂理知識的感性認識,以積累音樂經驗,開拓藝術視野。
2教材重難點的改革:目前通用的樂理課教材并沒有對簡譜進行教學,但是根據市場反饋的信息,簡譜的實用性大大超越五線譜,我認為樂理課的改革必須將簡譜、五線譜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譜法巧妙地結合起來,對基本樂理的諸多內容系統地加以講解,使五線譜與簡譜同步進行,井然有序、通俗易懂。從教學上循序漸進,章節合理,由淺入深,對于表演類的學生更易掌握,極易為初學者和沒有多少音樂基礎的表演類學生或者音樂愛好者所接受,能夠成為初學和聲者極好的向導。
總 結
根據傳統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大綱的安排,該課開設一個學期48學時,大綱所用教材也僅僅局限于李重光的 《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而我從事音樂學習20年和音樂教學10年的經歷,結合歷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學效果,讓我覺得樂理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認為現代樂理課教學內容應包括基礎的樂理知識、必要的音樂欣賞知識以及簡單的聽唱視譜教學;同時教學方法上也應該大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元素來進行古典音樂教學。
綜合性高校的音樂學院學生所用樂理課的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理論都應該與專業音樂院校區分開來,改革勢在必行!
[參 考 文 獻]
[1]艾 雨.與傅聰談音樂(修訂本)[M].北京:三聯書店,1997.
[2] 李曉曄.對樂理課程體系設置及教學的一些思考[J].音樂生活,2010(06).
[3] 王曉燕.樂理教材編排與認知心理學的關聯探微[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08).
[4] 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5] 劉永福.新音樂基礎理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