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古典主義時期后,海頓完成了奏鳴曲的“器樂化”并將展開部發展稱為一個獨立的部分;莫扎特賦予了奏鳴曲歌唱性主題;貝多芬把奏鳴曲推向了完全的成熟——樂章中諧謔曲的插入、第二展開部的出現、具有哲理化對比主題的使用以及將呈示部中的連接部發展稱為一個獨立的部分,等等。對“附屬性”(這里指連接部)結構的關注有利于從側面認識整體結構的邏輯關系,連接部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奏鳴曲式中的主部與副部的過渡。自貝多芬將連接部發展稱為一個獨立的部分之后,連接部的“過渡性”作用已然呈現出立體化、多樣化。本文致力于在整體與個體、宏觀與圍觀的視角下,將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式結構中的連接部基于結構規模、調性和聲、旋律材料等方面進行梳理、羅列、對比,以求明連接部在奏鳴曲式結構中不同的表現形式與作用。
[關鍵詞]古典主義;奏鳴曲式;連接部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3-0073-05
一、連接部的材料與規模
1.連接部的材料類型
旋律材料作為譜例文本中最直觀的形象,直接反映出旋律的性格特征與音樂之間發展的邏輯關系。對于連接部旋律材料的關注能夠清楚地辨析出其作用于主部與副部之間的材料銜接關系。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即“連接”與“連接部”。就其應用范疇來看,“連接”可出現在任何曲式中,主要作用于樂句與樂句、樂段與樂段之間的銜接。“連接部”存在于奏鳴曲結構中,已經脫離了簡單性的“連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結構,貝多芬將奏鳴曲式結構中主部與副部之間的連接發展成了連接部。就材料、調式和聲來看,“連接”的材料多為級進線條狀,無轉調,和聲感不強;“連接部”的材料多樣化,有轉調,和聲明確。
連接部作為奏鳴曲式結構中較為靈活的一部分,其材料來源的形式同樣豐富。旋律材料的選擇須符合其前后部分的邏輯關系,連接部材料的選擇主要依附于其前后的主部與副部,但形式并不單一。若從“結構”層面來看連接部,其結構意義甚至大于特性意義,“‘結構’乃是由關系復雜的經緯線構成的,簡言之,是由關系來刻畫的” [1] ,而連接在結構中的重要作用的就是讓主部與副部產生關聯。
(1)源于主部材料的單一型連接部
在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有6首采用主部的單一材料發展而成的連接部,分別為:第六鋼琴奏鳴曲、第七鋼琴奏鳴曲、第八鋼琴奏鳴曲、第九鋼琴奏鳴曲、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
不難看出,此連接部與主部在一定意義上屬于平行樂段關系,這種連接部的應用無疑加強了對樂曲主題的再次陳述,突出了主題的重復感,加深了主題形象感。采用統一手法的連接部還有:
以上樂曲的連接部與主部的開頭材料屬于“完全”相同的類型,即為標準的平行關系,而第八、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主部與連接部則為“模進”的關系。
這種與主部形象統一的連接部自然再次強調了主部的主題形象,奏鳴曲是由兩個鮮明對比的主題構成其內在的矛盾,通過這種“矛盾”的主題才有了奏鳴曲對其的發展而使得兩個主題進行對抗之后統一的展開進程。在連接中再次強化了主部的主題而導致的結果則是,第二主題(副部)與第一主題(主題)在其旋律織體上的對比更加明顯,更加對立,更加具有“矛盾性”與“對抗性”。
(2)源于主部材料的片段化繼續發展的連接部
采用主部材料繼續發展而成的連接部,與主題(主部)就材料上而言屬于關系最緊密的形式,同時主題材料具有較強的展開性。采用該形式的奏鳴曲有:第八鋼琴奏鳴曲、第十鋼琴奏鳴曲、第十一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五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二鋼琴奏鳴曲。
該連接部與主部的聯系緊密,并無新材料的引入,完全采用主部的元素進行展開發展,只是在調性與規模(小節數)方面進行了變化。具有一定的展開性因素。
該連接部依然沿用主部的快速型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型材料,延續著主部的動力化性格。從另一方面更是加強了主部主題的陳述發展。
(3)與線型材料相結合的連接部
線型材料指的是多采用聲部的上下型級進音型構成的連接部。這種形式源于小型曲式結構中的“連接”,在奏鳴曲式結構中很少單獨存在,一般多于主部材料、副部材料同時出現。采用該形式的連接部有: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三鋼琴奏鳴曲、第四鋼琴奏鳴曲、第十六鋼琴奏鳴曲、第十八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
單一采用流線型材料的有:第十六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這種連接部與主部、副部的材料關聯性不大,只是純粹地做連接部過渡。
從嚴格意義上說,該連接部不屬于級進形式的材料,只是在局部采用了分解型和弦去建構,但從整體的旋律線來看屬于連續不斷的發展。
線型材料與主部、副部結合的連接部: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三鋼琴奏鳴曲、第四鋼琴奏鳴曲、第十八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
以上片段的31~45為連接部的前半部分,采用的是級進線型材料。
上片段的47~56的材料源于主部主題的材料。像這種首先采用流線型材料接著采用主部材料的連接部,對主部主題的印象鞏固起了作用,此時的流線型材料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再次鋪墊主題的作用。采用同類的連接部還有:第三鋼琴奏鳴曲、第十八鋼琴奏鳴曲。而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則是先采用主部材料,之后運用流線型材料,同理可得,這種形式的安排鋪墊了副部的期待感。
(4)主部材料與副部材料結合的連接部
就材料的層面來說,這種形式的材料是奏鳴曲式中連接部的典型的過渡形式材料,也是相對完整的連接部,既是對主部的延續又是對副部的暗示。采用這種形式的連接部有:第一鋼琴奏鳴曲、第四鋼琴奏鳴曲、第五鋼琴奏鳴曲、第十五鋼琴奏鳴曲、第二十四鋼琴奏鳴曲、第二十八鋼琴奏鳴曲。
就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來看,其連接部的材料前半部分為主部材料,后半部分為副部材料。
(5)采用新材料的連接部
在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中采用新材料的連接部相對較少,有第十七鋼琴奏鳴曲、第二十七鋼琴奏鳴曲。
此連接部的材料主要采用三連音的形式展開,而這個三連音的因素不論是在主部還是副部均無采用。采用新材料的連接部,無疑與主部、副部形成一定的對比,加強了原本由兩個矛盾主題構成的奏鳴曲的戲劇性。
縱觀以上連接部的類型,材料的類型與來源總共分四大類:源于主部材料片段化繼續發展的連接部、與流線型材料相結合的連接部、主部材料與副部材料結合的連接部、采用新材料的連接部。
二、連接部個體的發展手法與調性關系
關于連接部的個體特征本論文主要集中在其發展手法以及調性關系上進行論述,與發展相比,其調性關系更為復雜多變,但其中均有可探性。
1.連接部的發展手法
該小節所探討的音樂發展手法,主要是基于音樂材料的展開方式。材料的展開方式具有多樣性,如,動機的重復、樂句之間的模進對比、音區之間的轉化等。單多樣性中又有統一,單從旋律材料層面出發,主要運用五種手法:級進、重復、模進、分裂、對比。
該片段中的第26~32小節為連接前半部分,主要采用分解和弦的連續模進行,第33~40為后半部分,主要采用模進(33~34)(35~38),對比(34~35)。整體來看,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又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以上片段為連接部,從第7小節至第9小節采用了連續的級進旋律型,之后連續兩次的下行一度模進,在第12小節至14小則運用了分裂的方式進行發展。以上分別選取了貝多芬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作品,就材料展開的手法來看基本具有相對的“統一性”。
2.連接部的調性關系
連接部作為奏鳴曲式中獨立結構的一部分,其基本職能就是作為主部與副部的過渡,只是形式各種各樣。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完成:主部預留—過渡—預備副部。這完整的連接部的三個階段,特殊情況下可省略第一與第三階段,唯獨不可省略第二個過渡階段,因為這是連接部的核心部分。該階段就調性上來看基本都存在轉調,目的在于過渡主部與副部兩個主題的調性。該部分討論的連接部的調性關系主要集中在第一樂章中的呈示部中,再現部中的連接部暫不予論述。
從上圖表可以看出,主調至其屬方向調的總共12首,分別為:第9鋼琴奏鳴曲、第10鋼琴奏鳴曲、第11鋼琴奏鳴曲、第17鋼琴奏鳴曲、第18鋼琴奏鳴曲、第24鋼琴奏鳴曲、第25鋼琴奏鳴曲、第26鋼琴奏鳴曲、第27鋼琴奏鳴、第28鋼琴奏鳴曲、第31鋼琴奏鳴曲是,第32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第25、28、31轉至主調的下屬方向調。從主調過渡到屬調的連接部是作為典型的形式存在于奏鳴曲結構中,也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具有代表性意義。主調至直接轉到副調的總共有5首,分別為:第1鋼琴奏鳴曲、第7鋼琴奏鳴曲、第21鋼琴奏鳴曲、第23鋼琴奏鳴曲、第29鋼琴奏鳴曲。采用直接轉到副部副調的方式,在奏鳴曲數量比例中相對較少,目的在于突出調性之間的對比關系,其中就有相差4個調號的(第21鋼琴奏鳴曲)、互為關系大調的(第1、23鋼琴奏鳴曲)以及互為關系小調的(第7鋼琴奏鳴曲)。
最后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采用第三種調性進行過渡,也就是不僅僅限于主調或者副調。采用此形式的總共有8首,分為:第2鋼琴奏鳴曲、第3鋼琴奏鳴曲、第4鋼琴奏鳴曲、第5鋼琴奏鳴曲、第6鋼琴奏鳴曲、第8鋼琴奏鳴曲、第15鋼琴奏鳴曲、第16鋼琴奏鳴曲。如第2、8鋼琴奏鳴曲則采用從主到屬再到下屬調的順序;第4、5鋼琴奏鳴曲采用主到下屬再到屬;其他則采用主到屬再到屬的安排。
連接部作為轉調的過渡,是其基本的功能,形式又是多樣的。有直截了當的轉調形式,有間接迂回的形式,有轉至近關系,有轉至遠關系,等等。對連接部中的調性關系的探尋與分類,有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連接部作為調功能過渡的作用及形式。
[參 考 文 獻]
[1]鄭 艷.結構主義方法論運用與序列音樂結構分析的可行性研究[J].音樂藝術,2012.
[2] 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 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4] 克里姆遼夫.論析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5] 薛小明.奏鳴曲的形成與發展[J].文藝研究,2000(06).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