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征,是中華民族頑強精神的集中體現,展示了中國紅軍將士們堅持不懈的斗志和勇氣。1965年音樂史詩《長征組歌》誕生,以奔騰的情感和浩然的氣勢,生動地再現了長征精神的鋼鐵意志和不屈精神,流傳至今。這首史詩也在新時代激勵著人們對長征精神的傳承。本文將以《長征組歌》為例,探討長征精神的劃時代影響以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長征精神;現實啟示;長征組歌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3-0135-03
1933年,為應對蔣介石第五次圍剿,中央工農紅軍開始積極展開反圍剿工作,受內部“左傾”機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使得紅軍不得不轉移主力,保留有生力量[1]。長達兩年的長征開始了,在無數次戰斗過程中,在崇高理想的引導下,紅軍精神得到了鍛煉,膽識和戰略技能獲得了提高,最終勝利突圍。在長征勝利三十周年之際,肖華創作了12首長征史詩,其中10首被譜曲,成就了今天我們聽到的《長征組歌》。在《長征組歌》誕生后的40余年中,不僅給人們帶來了音樂審美上的陶冶,其所傳遞的長征精神也鼓舞了一代代人。
一、長征精神歷史意義在《長征組歌》中的體現
長征的勝利是我國紅軍流動作戰這種斗爭模式的勝利,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醞釀出的長征精神原本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為了更好地體現長征的精神,需要借由藝術的載體和媒介來傳達。其中藝術的表現方式是一種有效且深入人心的傳播方式。《長征組歌》正是長征精神的最佳體現,它通過將紅軍長征中的歷史事件、革命口號融入到歌曲中,對長征過程進行了深入刻畫。在內容上,《長征組歌》具有獨有性和民族性,歌曲中很多細節都有對戰爭的表達,旋律上生動再現了紅軍戰士們斗志昂揚的姿態,以及勞苦大眾的深切期盼,軍民之間感人至深的魚水情,《長征組歌》已經成為長征精神的最大注腳。
《長征組歌》中主要體現了長征過程中的以下幾種精神典型:
(一)《長征組歌》中對獨立自主、救國救民的精神體現
艱難跋涉的長征征途磨煉了紅軍將士的奉獻精神,尤其是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在缺少軍需補給的條件下,只有樂觀的奉獻精神才能確保全軍大局的穩定,無畏的英雄主義也是長征奉獻精神的體現。
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紅軍面對著上百次的大小戰斗,在危險面前,紅軍將士從未想過后退[2]。這種頑強奮斗的拼搏精神也是《長征組歌》中傳達的長征精神之一,不屈不撓、不卑不亢的紅軍將領們,面對敵人的狂轟濫炸誓死奮斗,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之歌。
(二)《長征組歌》中對實事求是、嚴守紀律的精神體現
在長征路途中,面對艱難險阻,集體精神是促進紅軍勝利的重要因素,也是紅軍長征中的重要精神財富之一,除了紅軍內部的團結是促使長征勝利的要素之外,紅軍和群眾之間密切的聯系也是紅軍的團結精神所在[3]。這一點在《長征組歌》中也有相應體現,例如在《告別》這首歌中,肖華描寫紅軍和人民之間的感情時這樣寫道:“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家鄉?”紅軍和群眾之間的深厚的魚水情體現了紅軍善于團結群眾的一面,這也是長征能獲得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基本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在長征的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實際作戰工作時也需要考慮到客觀發展現狀,這樣才能在實踐中獲得創新發展。
二、《長征組歌》在歷史發展中對長征精神的傳承
長征精神是長征過程中的核心財富,在之后的八十多年中,我國無論在社會主義建設還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在不斷貫徹長征精神中吃苦耐勞、勇于戰斗、實事求是的精神內核,長征精神也在新時代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
在長征結束之后,中國紅軍開始投入到抗日戰爭之中,長征精神在抗日過程中也發揮了其偉大的精神力量,《長征組歌》在《大會師》中歌頌:“各路勁旅大會師,日寇膽魄蔣魂喪”,紅軍戰士們換上八路軍軍裝后,繼續發揚長征過程中勇于戰斗的精神,在多場戰役之中對日軍均進行了巨大打擊。勇于戰斗的長征精神在解放戰爭期間,也多次進攻瓦解了蔣介石軍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將防御轉為猛攻,勇于奮戰的精神不僅已經成為解放軍的行動動力,也成為長征精神的最佳繼承。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眾多的封鎖政策,在突破層層阻力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持續發揮長征中樂于吃苦的樂觀精神,用智慧和努力不斷創造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傲人成績。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體育方面,我國成功研發出原子彈,讓中國乒乓球走向世界,獲得這些成績的背后都離不開長征精神的支柱作用[4]。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發展更加平穩,和平成為全世界的共同發展主題。在新環境下,長征精神并沒有失去土壤,長征精神中所倡導的謙虛、團結、吃苦,與新時代的要求是相同的,只有繼續傳承長征精神,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社會全方面發展。
三、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在當下不斷更新的現代媒體技術的促進下,各種文化不斷碰撞,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一個國家需要聚集起民族凝聚力和團結性,這樣才能不會被其他文化所淹沒。長征精神是我國發展進程中重要的思想成果,在當代應當將這種傳統革命的精髓傳承下去,形成有力的思想保障,在當代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到革命的精神力量,樹立堅定不移的民族信念,這也正是長征精神最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在推進當下長征精神影響力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家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發展,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卻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音符,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一定阻礙。例如,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出現了市場管理不夠完善的問題,引發新一輪關于道德的討論;在黨政干部和群眾關系方面,也存在脫離群眾的問題,糾紛現象屢見不鮮[5]。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影響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步伐,不僅需要在制度上進行完善和改革,還需要在思想上進行及時整頓。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和黨政干部對長征精神的忽視有關。一些黨政干部背離了長征精神,開始走向腐化的道路,思想上的不堅定導致了行為上的偏差[6]。《長征組歌》中對于長征過程中紅軍的吃苦精神進行了重點表現,吃苦耐勞也是黨政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長征精神可以發揮出維護思想穩定性和純潔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長征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二)以長征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奠基
社會主義的核心特質是“和諧”,只有和諧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進而促進我國國力全方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也包括重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復雜的局面下需要中國共產黨不斷在理論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之同實踐情況相結合。
在和諧社會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負面因素,一些黨政干部由于思想上的惰性,沒有沿襲黨和軍人的一貫優良作風,在行為上放縱自己,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嚴重,不僅沒有為人民群眾增加幸福感,甚至走在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長征組歌》對于當下的社會發展,仍然能夠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長征精神提倡黨政干部在工作上不能驕奢淫逸,要以吃苦耐勞的精神對待工作,時刻將人民群眾的生活感受掛在心上;其次,長征過程中感人至深的軍民魚水情,也是我軍注重團結群眾的體現,和人民群眾一直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視群眾,這種思想應當在當下的和諧社會中深耕踐行;最后,長征精神中所提倡的實事求是精神同樣是對當下一些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的抨擊,只有從人民群眾的實際要求出發進行施政,才能起到促進和諧社會形成的作用,否則只是勞民傷財。
(三)以長征精神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時至今日《長征組歌》仍然可以起到很大的教育意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在教育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學生們進行知識的教育之外,還需要加大“德育”的培養[7]。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應試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品德教育較為邊緣,很多學生都存在高分低素質的問題,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對于個體來說是不負責任的,對于國家的發展也不利。尤其當下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當遇到挫折時,心理素質不強很容易自暴自棄,喪失自信和生活的信心。這種問題的出現,主要還是由于在整體社會環境和個體家庭環境中缺乏對學生的挫折教育。《長征組歌》中有大量我軍在長征途中的精神財富,其中的思想價值是當前我國德育教育中所缺乏的,積極利用《長征組歌》中的精神激勵學生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身心素養,也可以為國家未來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長征精神中學習磨煉意志,養成勇敢、吃苦耐勞的品質,這些都是當下我國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長征精神中吸取的教育素材。
結 語
長征雖然已經過去八十幾年,但長征精神卻始終在歷史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輝,在長征之后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長征精神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激勵作用[8]。以長征為背景創作的《長征組歌》,通過藝術化的表現方式,將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加立體、真實地展現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眼前,并對長征精神的歷史傳承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銘記長征精神,用長征精神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不僅可以為個人人生發展指路,同樣對于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有裨益。
[參 考 文 獻]
[1]武國友.長征精神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啟示[J].社會科學戰線,2015(06):89—92.
[2]班麗梅.《長征組歌》的藝術價值及其對弘揚長征精神的重要意義[J].黃河之聲,2017(04):60—61.
[3]鐘晨華,劉良軍.論偉大的長征精神及其現實啟示[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6(04):7—11.
[4]劉良軍,鐘晨華.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歷史價值及現實啟示[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6(06):45—48.
[5]郭 萍.《長征組歌》背后的故事[J].湘潮,2016(05):14—15.
[6]王建柱.《長征組歌》幕后的人和事[J].當代老年,2016(10):28—30.
[7]崔 志,陳 晨.《長征組歌》分析報告——中國紅歌系列研究之四[J].戲劇之家,2016(24):10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