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吸是小號演奏動力的基礎,正確地掌握小號演奏呼氣的方式對于提升小號演奏的整體水平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文中從小號演奏中常用的呼氣方法分析入手,分析了小號演奏呼吸方法的訓練,并分析了小號演奏氣息的運用及保持。
[關鍵詞]小號演奏;呼吸技巧;運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3-0102-03
小號是一個泛音樂器,全靠唇震進行發音,使嘴唇受氣流沖擊后的震動通過吹嘴的擴音管進入小號管體進一步擴大發音,因此在小號演奏的過程中,采用正確呼吸方式,對于提升小號演奏的水平是非常關鍵的。
一、小號演奏中常用呼吸方法分析
從常人的角度來看,小號是一件非常費力的樂器,只有那種肺活量大的人才能將小號演奏好,才能吹出好的小號樂曲。但是事實并非那樣,只要我們能正確運用自身的氣息,采用科學合理的呼氣方式,每個人都能吹出優美的小號樂曲,所以呼吸方法的選擇對于小號演奏是較為重要的。
(一)胸式呼吸方法
所謂胸式呼吸方法,為小號演奏者將空氣吸入到自身胸部,然后利用胸腔來進行呼吸。演奏者吸氣時胸腔向外擴張,小腹向內部收起,兩肩向上抬起,體內的橫膈膜有向上收的趨勢。當進行小號演奏時,采用該種呼吸方式,會使小號演奏者感覺自身的氣息非常充足,但是在進行實際的小號演奏時,往往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同時整個吹氣的節奏也較為狹窄,不夠寬厚,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體中胸部的肋骨伸縮性較小,人體中整體的氣息缺乏有效的彈性,同時也沒有小腹的支撐,導致吹氣的力量不足。這就非常容易導致在進行小號演奏的過程中,采用該種呼吸方法時,出現滿臉通紅、喉嚨緊張的情況。
采用該方法長期進行小號演奏,對于演奏者自身的身體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不利于自身的身體健康。同時人體內胸部處存有多種內臟器官,在小號演奏的過程中會受到心臟跳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給整個小號演奏聲音的平穩性帶來較為直接的影響。所以,在現階段的小號演奏的過程中,胸式呼吸方法是不被提倡的,但是在器樂界內部也有采用該種呼吸方法取得成功的小號演奏效果的音樂家,例如著名的世界小號演奏家阿爾班。但是從其體檢的結果來看,由于自身長時間采用胸式的呼吸方式,給其身體帶來了一定的損傷。
(二)腹式呼吸方法
所謂腹式呼吸方法,為通過人體腹腔來實現吸氣和呼氣。當人體吸氣時肩膀不抬,然后進行深呼吸,將空氣吸入到人體的腰腹部,同時人體內部的橫膈膜向下收縮,整個過程中人體的胸部是放松的。當進行呼氣時,由于受到橫膈膜的支持,腰腹部慢慢地收縮,利用腰腹部周邊肌肉的力量將其慢慢呼出。整個氣流是均勻緩慢的,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就相當于人躺在床上,將要進入睡眠時的呼吸狀態。腹式呼吸方式的要求為,將人體的氣息放置到腹部,從而增強了人體腹部對氣息的支撐,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人體的喉嚨放松,整個呼吸的過程較為省力。這樣小號演奏者的緊張情緒也會有較大幅度的緩解,整個吹奏的效果將會更好。所以,相對于小號演奏中采用的胸式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但是使用腹式呼吸方法時,不應讓人體的腹部首先用力而后吸氣。因為采用這種方式非常容易引發人體腹部的緊張,腹部內部的壓力較大,導致吸氣困難,吸氣量較小,這樣隨著小號演奏的不斷進行,有可能出現小號演奏者頻繁吸氣的情況,導致小號演奏節奏感較亂,整個小號演奏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三)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
所謂胸腹式呼氣方法,是將上述兩個呼吸方法進行融合,各取所長,從而更好地保證小號演奏時對于呼氣的需求。整個過程為,為利用腹腔和胸腔共同完成整個呼氣吸氣的過程,腹部首先進行吸氣的擴展,然后再向胸部進行吸氣的擴展,從而保證呼氣的充足。然后,利用橫膈膜的力量將整個氣息包住,使腰間的皮帶被腰部撐住,這時會有氣息充滿整個上身的感覺,最后利用腰腹部肌肉的力量以及橫膈膜將氣呼出。使用胸腹式呼吸法的優點在于一方面利用了腹肌的彈性,使得腹部有支撐,保證了氣息控制達到自如。此外,胸腔由于達到了極限的自由擴展,人體整個肺部蘊含的氣息非常充足,在上述兩個方面的工作作用之下,保證了小號演奏時力量足、氣息長。同時,整個過程中人體內部各個部位受力較為均衡,從而保證整個呼氣的過程相對于其他的過程更為輕松自如,整個小號演奏才不會非常吃力,才更容易達到較好的演奏效果。
所以到目前為止,在進行小號演奏的過程中采用胸腹式呼氣方法,是現階段最實用、最科學的演奏方法,也是現階段眾多小號演奏者使用非常多的呼氣方法。
二、小號演奏呼吸方法的訓練
在進行小號演奏的過程中,其采用的呼氣方法與人們日常的呼吸是有著較大的不同,并非與生俱來的,需要小號演奏進行不斷的學習摸索,更需要進行后期大量的小號演奏呼吸的訓練。同時,筆者結合自身的小號演奏經驗來看,對于不同的曲目的演奏可以進行不同比例的小號呼吸的方式的選擇,從該角度來分析,小號演奏呼吸方法的訓練貫穿于整個小號演奏生涯當中。
(一)養成正確的小號吹奏姿勢
小號演奏時的姿勢對于小號演奏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小號演奏呼吸訓練時首先就應當養成良好的演奏坐姿。在很大程度上,正確的吹奏姿勢是科學合理地運用小號呼吸技巧的前提。小號演奏時常用的姿勢有兩種,分別為站姿和坐姿,在進行小號演奏時經常容易形成頭部過于下垂、將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等不良姿勢。不正確的姿勢往往會造成小號演奏者不同程度的呼吸肌肉的緊張,從而直接影響到演奏者在其他方面的配合情況,進而影響到整個小號演奏的最終效果。
(二)正確地進行呼氣與吸氣
小號演奏中需要吸氣時應當保證演奏者的肌肉狀態處于放松,在人體內部的胸廓肋骨與橫膈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整個呼吸的動作,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人體氣息的呼出。此外在演奏的過程中也應當根據樂曲的長短來進行吸氣長短的調整,并非每次都是吸氣充足為好。采用正確的呼氣方式,應盡量保證人休呼氣氣流的平穩、均勻、寬廣及舒展,這樣的氣流非常容易形成均勻有力的呼氣的阻力。保證人體的呼氣與吸氣成為一個穩定的動態的循環,通過長期有效的訓練,逐步促使演奏者的呼氣與吸氣相輔相成、共同作用。
(三)小號呼吸訓練應持久
小號演奏員必須長期堅持呼吸的訓練,才能正確地運用呼吸來克服吹奏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使小號演奏的各方面技術得以發揮。長音練習是每個小號學習者每日必練的內容,同時也是練習和發展呼吸訓練的最好方法。長音單純、簡單,練習時能夠顧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可以細心地體會呼吸、口形、舌頭之間的相互聯系,并通過吹出的聲音來檢驗呼吸在小號吹奏中的運用是否正確。
三、小號演奏氣息的運用及保持
(一)氣息的保持
小號演奏者在采用胸腹式呼吸方法時,腹部隨著吸氣逐漸地實現擴張,當整個腹部充滿氣體時,氣體才會逐漸地向胸腔進行擴張,隨著吸氣量的增加,逐漸地把氣吸足。然后體內的橫膈膜將體內的氣體保持住,從而使人體內的氣體不外漏,這也就是常說的氣沉丹田。從醫學的角度來看,人體吸氣吸到肺部而不能吸到腹部,所以將氣體吸到腹部的提法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是不科學的,但這是從音樂學的角度來定義的。
這里所謂的吸氣到腹部主要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為人們的主觀方面的意識導致的,當小號演奏者將自身的氣吸滿之后,人體腹部會自動擴展;其二為隨著吸氣量的增加,人體的橫膈膜逐漸下降,原因在于肺部吸滿的氣會使肺部擴張,從而擠壓到胸腔的內臟造成的。因此,人體的吸氣的氣息是需要靠人為進行控制,整個控制的過程并非是僵著不動,而是通過對整個氣息的控制,實現整個氣息的運用,其原因主要為氣息的保持不單單只是吸滿氣后準備吹奏前的狀態,還包括在吹奏過程中氣息的狀態。小號演奏最終的音高、音色及音量與小號演奏者對于氣息的保持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高質量的小號演奏音色、音高及音量,均需要優質的小號演奏氣息控制。
(二)氣息的運用
當演奏者將氣息保持好之后,就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氣息的運用了。氣息的保持為小號演奏提供了前提,氣息的運用為小號演奏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在進行高音鋼琴作品吹奏時,人體的腹部需要擴張得更大些,反之在進行低音作品吹奏時,人體腹部的擴張更小些,但是并非完全失去了腹部的張力。很多人在吹奏低音的時候,不注意腹部的張力,導致演奏虛弱。在演奏的過程中,氣息的張力、強度等都會隨著氣息流出的時間而逐漸改變。所以,只是在吹奏不同音區的時候,變化腹部擴張的力度,但不會因為吹奏低音需要的腹部支撐力小而去忽略它。所以,常常出現在進行小號演奏時出現雖然氣已經充滿,但是整個吹奏的過程腹部并沒有完全張開。
此外,小號演奏者在進行吹奏的過程中,腹部的力度會隨著小號演奏作品不同的音區而進行不同的調整,從而出現小號演奏者感覺自身氣息已經非常充足,但是在演奏的過程中雖然自己憋著氣氣體卻出不來的情況。所以,全面地掌握好氣息的運用,對于提升小號演奏的質量是非常關鍵的。
結 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號演奏的過程中,呼吸技巧的使用直接關系到小號演奏的整體質量。因此,在進行小號樂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呼吸技巧的學習,在掌握各個技術要領的基礎之上,多多進行訓練,從而更好地提升小號演奏的水平。
[參 考 文 獻]
[1]田可文,劉 莎.學術視點——1995—2005年武漢音樂學院 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與成果(下)[J].黃鐘,2006(02).
[2]李國安.“大通道”基礎上的協調統一——從呼吸入手提高管樂藝術的演奏技能[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02).
[3]趙硯巨.調身調意調息和重力運弓——從生理學、心理學及生物運動力學的角度談二胡演奏原理[J].音樂學習與研究,1989(02).
[4]付佳妮.吹響中國銅管樂的“集結號”——第五屆中國小號藝術周暨全國小號展演綜述[J].音樂生活,2011(09).
[5]謝 岳.亞美尼亞之魂在歌唱——關于阿魯秋年~bA大調小號協奏曲的分析研究[J].四川戲劇,2013(02).
[6]姚宏宇.淺談如何理解演奏小號獨奏曲——《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