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和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音樂類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許多畢業生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焦慮或者就業壓力,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通過分析高校音樂類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一步挖掘其心理問題背后的原因,著重探討緩解或解決高校音樂類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心理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9-0041-03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簡介]武玲娟(1982— ),女,山東沂水人,碩士,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濟南 250014)
每逢畢業季,都能從各種媒體上看到“大學生就業難”的新聞,每年畢業的人數都創歷史新高。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0年—2017年的畢業生人數按照2%~5%的同比增長率逐年增長,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上升至820萬人,再創近10年畢業生人數新高。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中指出,2016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8%,其中,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類是護理學,就業率為95.4%,而包含音樂類專業的藝術類專業的就業率為88.8%,低于總體就業率,2017年本科就業紅牌專業包括:歷史學、音樂表演、美術學等六個專業。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音樂類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日益凸顯,其就業心理問題值得引起高度關注。
一、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音樂類大學生所學的專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優勢,他們往往從小開始學習音樂,專業基礎扎實,專業技能水平較高,具有很強的成就感,對自我的評價也較高,而社會對其評價則以崗位需求為標準,在現實中肯定會出現主客觀評價存在差異或落差,因此在擇業時的這一系列落差就會一次次摧毀音樂類大學生已有的認知,從而誘發他們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對自身能力沒有信心,面對不確定前景充滿焦慮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高校音樂類大學生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不知道未來的路何去何從,對未來不確定的前景充滿了焦慮。可以說,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適度的焦慮可以激發人的潛能,但是,部分音樂類畢業生沒有采取積極的方式緩解這種情緒,不能正確對待就業中出現的挫折,演變為過度焦慮。這種沉重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而影響他們順利就業。
(二)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易于出現盲目“隨大溜”的從眾心理
許多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缺乏明確合理的規劃,對求職目標沒有明確的定位,缺乏主見,盲目“隨大溜”。近些年來,許多音樂類畢業生熱衷于考教師資格證,一門心思考事業編、公務員等職位,而對一些企業招聘信息不感興趣,造成部分企業高校招聘宣講會遇冷現象。高校音樂類大學生這種從眾心理忽略了自身優勢和目標定位,屬于一種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強的行為,給求職造成一定影響。
(三)積極進取精神不足,存在“等、靠、要”依賴心理
音樂類大學生大部分從小學習音樂,成長環境相對優越,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遇到過什么挫折,在面臨求職競爭中,消極被動,存在著較嚴重的 “等、靠、要”等依賴心理。調研中發現,部分高校音樂類畢業生積極進取精神不足,沒有主動尋找就業機會,極個別的甚至在畢業前都沒有制作個人簡歷,而是等待著所謂的家人、老師的“安排”。更有甚者,一旦求職失敗,就完全喪失了信心,放棄了就業,加入“啃老”族大軍。這種消極被動的依賴思想,極易導致畢業生錯失就業良機。
(四)對社會現實缺乏理性判斷,往往陷入自卑多疑心理困境
現實社會的就業市場充滿了競爭和較量,在個別熱門崗位競聘中有時會存在人情、關系的影響,有些音樂類大學生在求職中可能遭遇過不公平對待,因此就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懷疑,認為社會競爭中,沒有關系是很難獲得自己心儀的工作機會的。尤其是部分來自農村或者家庭條件差的同學,就會更加自卑,認為自己沒有一定的社會資源和經濟支持,在求職中就會產生顧慮,過度的懷疑態度就會導致其在求職中裹足不前,最終因為表現不佳而被淘汰。
二、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離不開社會大背景下就業壓力的影響,同時,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表現,受到高校、大學生自身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一)社會就業市場形勢嚴峻
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資源豐富,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刷新歷史新高,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人才資源供給豐富,無形中導致就業市場壓力增大。同時,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就業領域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因此,社會就業難是包括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在內所有畢業生要面對的客觀現實。
(二)高校對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大多配建了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標準和師資配置,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尤其缺乏專門針對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服務。有些高校開展的就業指導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使音樂類大學生獲得實用的心理健康調試技能,導致部分畢業生在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時,手足無措,缺乏積極健康的心態去應對求職中出現的挫折。
(三)畢業生對自身及環境缺乏正確的認知
高校音樂類大學生自身條件優越,社會經驗不足,不能用辯證的分析方法來看待問題。對社會了解不全面,擇業標準不切合實際,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認知而產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許多畢業生求職有局限性,不愿意到基層、邊遠地區工作,一味追求高待遇、高福利工作。眼高手低,最終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局面。
(四)來自家庭的期望
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他們身上寄予厚望,他們的成長成才是父母最大的愿望。這種期待無形之中給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是來自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音樂類大學生,他們期望通過就業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回報父母對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培養。但由于經歷、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因素的限制,在求職的過程中,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部分高校音樂類大學生所面臨的困難更多。
三、改進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就業是高校音樂類畢業生面臨的最大任務,求職往往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成功的,很多情況下需要經歷多次挫折后才能最終被錄用。畢業生擇業中屢次遭遇失敗,難免會產生不良情緒和心理困惑,如何緩解這種心理問題,引導廣大音樂類大學生在遇到就業問題時以健康的心態來處理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一)政府要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就業環境中,政府需要在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上不斷發力,讓高校音樂類大學生看到求職場上的比拼靠的是個人能力,而不是社會關系,從而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公平的就業環境包括就業的起點、過程和結果的公平。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得公平、公正:一是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校園招聘時,必須公開招聘信息,堅持選拔公正、擇優錄取的原則,堅決避免一切歧視因素,為高校音樂類大學生提供公平的就業競爭機會。二是盡快完善就業法律法規,用法治思維推進勞動人事制度改革,規范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機制,通過法制建設保障公平就業競爭環境。三是加強就業市場監管,讓市場充分發揮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遏制就業競爭中的不正之風。
(二)高校要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和就業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科學有效地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建立健全科學的就業服務體系。就業指導服務不只是針對畢業生的服務,還要貫穿育人全過程,高校培養的人才是有鴻鵠之志,有奮斗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盡早進行人生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職業規劃,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指導高校音樂類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確評估自己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理性分析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就業預期值。同時,高校要進一步加強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專門心理輔導老師,結合音樂類畢業生的就業動態,幫助他們做好求職前的心理準備,準確把握畢業生的心理問題,對于求職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予以及時干預,防患于未然。通過舉辦專家講座、宣傳海報、主題班會、微信推送等多種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畢業生適時調整心態,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擇業中遇到的問題。
(三)畢業生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健康人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對高校音樂類大學生人格塑造具有積極的意義。人格塑造是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性、基礎性工作。健全人格的養成,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關鍵環節在于實踐,否則再好的價值觀也失去了其價值和教育意義。因此,高校音樂類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參加校內外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真正實現“實踐育人”“健康人格”的目的。高校也要在第二課堂上下功夫,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機會、創設平臺,密切關注廣大學生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出的人格特質,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加以培育、引導或矯正。
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關系到畢業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順利轉接,關系到他們人生理想的實現。在高校音樂類大學生離開校園時,政府、高校、家庭、社會都有責任為他們順利畢業就業營造一個良好氛圍,協助他們以健康的心態來排解面臨的就業壓力,實現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從畢業到就業的轉型,盡快實現角色轉換。而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音樂類畢業生更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來分析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就業形勢,在提升自身能力上下功夫,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健康的人格、過硬的心理素質去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參 考 文 獻]
[1]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 馮衛東,張劍波.試論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調適[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2(07).
[3] 林 宏.“屌絲”心態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14(01).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