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賦格與卡農循環套曲,是將賦格與卡農兩種體裁相結合,以套曲形式呈現的新型結構原則。本文以巴赫《賦格的藝術》中的對位曲4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隔離法”與“整體法”對賦格與卡農循環套曲的整體結構特征及具體創作手法進行分析與解讀。
[關鍵詞]賦格與卡農循環套曲;《賦格的藝術》;卡農變奏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9-0013-03
作為包容性極強的體裁,賦格可以與各種結構原則相互融合、互通,如較為常見的二部性、三部性以及回旋結構等,也可以與其他結構原則聯結組成帶有套曲特性的新形式。而巴赫的《賦格的藝術》對位曲4則是將兩種不同的復調音樂形式融會貫通構成的綜合體。整首作品是在賦格這一高級結構背景之下插入卡農的結構原則。“這種情況下,賦格是不獨立的,如同賦格段的應用情況,即可能具有呈示性的結構意義,也可能是發展性的段落,而作為再現部……則具有了總結性的結構意義。”[1]這首賦格中共出現四個卡農段,它們皆是以卡農手法呈示、展開、再現,與賦格的呈示、展開與再現的四個段落交替呈現,從而形成賦格與卡農的規律性循環。
根據上述特點將此曲定義為賦格與卡農循環套曲,其定義是將“循環間插式結構的二重賦格”的內涵加以外延所得。對位曲4是將賦格段與卡農段以“分別陳述,互為間插式地循環交替進入”[2]為布局邏輯,構建成鮮亮生動的有機整體。下面通過圖示對這首賦格的整體結構特征加以概括:上面圖示呈現的是這首賦格與卡農循環套曲的結構特征:1.賦格與卡農各自擁有獨立的呈示、展開與再現;2.賦格的呈示、展開與再現與卡農的呈示、展開與再現交替呈現;3.賦格主題與卡農主題在全曲的最后綜合再現,既證明了兩個結構單位的相對獨立性,又體現了作為賦格與卡農循環套曲這一整體結構思維的統一性。
下面將賦格主題及卡農主題分別加以摘錄:
1.賦格主題及對題與答題的結合
對位曲4的主題是《賦格的藝術》中對位曲3的答題。對位曲4的答題則是對位曲3的主題。它們都保持了d小調明確的調性結構。
2.二重卡農中的兩個主題
上例二重卡農中,下行三度模進、悠長節奏型的A主題初次陳述于高聲部,半小節后下五度的模仿聲部進入構成A主題的卡農層。與A對比的B主題派生自賦格主題結尾,由第III聲部陳述,半小節后低聲部以倒影變形模仿與之構成倒影卡農層。這個在d小調初次陳述的二重卡農段具有了卡農呈示性的結構意義。
下面對“賦格與卡農循環套曲”這一概念形成的依據加以論證,運用隔離法將賦格與卡農分別隔離出來,對各自的結構特征進行研究,之后再運用整體法加以概括。
一、賦格結構的間架式布局
賦格的結構是完整的,但不是獨立的。其完整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呈示部
呈示部主題單獨在主調陳述;守調答題與極富特性的固定對題結合;主題與答題在四個聲部自上而下陳述構成的完整呈示部,結束在主調d小調的功能性終止式等布局原則,都體現出巴赫賦格的典型特征。但呈示部結束后與之相連的不是展開部,也不是一般的插部,而是另一種復調音樂形式——卡農。巴赫運用間架式結構思維構建出多元性的復調音樂形式,類似《賦格的藝術》套曲包括十四首賦格曲與四首卡農曲的“濃縮體”。
2.展開部
賦格的展開部與呈示部間隔之后,第27小節平行F大調主題進入,與之銜接的是C大調主題,其后繼續進入了下屬g小調及改換音級的d小調——共四次主題構成的賦格展開部的第一個段落。再次經過間隔,于第61小節開始了展開部的第二個段落,運用綜合調式、改換音級等對主題加以變化共進入四次,結合以轉調模進構成的兩個間插段,將音樂推向高潮后平緩地結束在C大調功能性終止式。
3.再現部
經過長達二十小節的間隔之后,第107小節第III聲部原形主題在主調d進入開始了賦格的再現部。主題進入的形式設計得極具藝術性,運用了兩個緊接段:其一為二重卡農式緊接段。原形主題在第III聲部進入,一個四分音符的間隔在下三度的音程距離加以模仿,上兩聲部是由固定對題構成的六度無終卡農。第二緊接段是前者的復對位轉位。緊接段的原位及其轉位將呈示部四次進入主題的時間、空間篇幅縮短了一半,而音樂的內涵卻更加豐富。這也正是“間架式”結構布局特有技法的體現。
二、卡農結構的間架式布局
下面依然用“隔離法”將卡農隔離出來,研究其復調變奏曲式的結構特征、發展音樂的技法等。
1.卡農呈示段
作為相對完整的復調變奏曲式的基礎主題是d小調綜合調式的四聲部二重卡農結構(見例2)。A、B兩主題動機特點十分鮮明:A主題是上兩聲部下行三度音程、悠緩節奏型的二音動機卡農模進,步伐為下二度;B主題是下兩聲部的弱起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及休止符構成的倒影卡農模進,步伐同樣是下二度。呈示段原位的基礎主題結束于d小調主和弦,緊接其后的二重卡農轉位即是復調變奏曲的變奏1。
變奏1的開始與基礎主題的結束同在第23小節。此處高聲部的休止明確體現出基礎主題與變奏之間結構劃分的依據所在。變奏1將A主題轉入低聲部,并將悠緩節奏的二音變為四個四分音符,其中后兩音為延長因素。第II聲部將A、B兩主題橫向融合:A主題的下三度音B成為A、B主題的“共同音”,即A主題的“尾”音、B主題的“首”音,由此將四聲部二重卡農變化為三聲部二重卡農。這種巧妙的技法既保持卡農結構的完整性,又為緊接其后的賦格展開部主題的進入留出空間。由于受樂曲整體循環規律的制約,卡農的呈示段也隨即順勢結束于平行F大調的功能性終止式。
2.卡農展開段
卡農有兩個展開段。第一展開段開始于第43小節的C大調二重卡農。這個展開段落中包括兩個變奏。見下例:
上例的前四小節基本保持初次呈示時的基礎主題原形。而由小調式改變為大調式則論證了卡農本體發展的邏輯性。
變奏I。B主題在高聲部運用環繞輔助音加以裝飾性發展,模進步伐變為上二度。B主題的低聲部運用符點節奏型與高聲部構成倒影卡農層,模進步伐也為上二度。A主題的卡農層是中間的兩個內聲部,第III聲部原形節奏、下三度音程的動機增加了一個四分音符的和弦音。第II聲部雖保持了下三度的二音動機特質,但也增加了一個向上返回的三度音。由于節奏時值的變化而形成A主題互為模仿的獨特卡農層。此變奏經過延伸發展結束于a小調的功能性終止式,與其后的變奏II緊密銜接。
變奏II。第53小節開始的變奏II基本回到基礎主題原形,但聲部進行了轉換。原形的B主題倒影卡農模進變為同向八度卡農模進;原形的A主題下五度卡農模進變為兩個外聲部的十二度卡農模進。由此將變奏I那錯綜復雜的二重卡農模進變為純自然音調式、層次簡明的二重卡農結構。此變奏經過延伸結束于第61小節F大和弦。至此,卡農第一展開段結束。
經過間隔之后,第87—107小節為卡農的第二個展開段。開始部分是基礎主題的結構輪廓,以主調d小調功能性終止式結束于第93小節。其后是卡農的第一變奏。
變奏I。調性由d小調轉g小調。第93小節開始,B主題動機原形與倒影間隔式的卡農層在上兩聲部進行。A主題在下兩聲部運用變節奏型構成下五度卡農。變奏I的二重卡農結束于第97小節g小調的功能性終止式。
變奏II。第98小節高聲部A主題變形后,連續上二度模進步伐形成音樂的高潮點。在這個變奏中A、B兩主題橫向交匯融合變奏出一個新的旋律句,這個旋律成分在卡農的再現段中起著重要的結構作用。此變奏中形成的新變形卡農結構將音樂推向了高潮。在g小調終止式后音樂平緩地回到主調d,此展開段的結束部分是將第53—56小節的平行三度對位變化為平行六度,平穩地結束于d主和弦。
由此可見,這個長達20小節的卡農展開段已經進一步呈現出作為卡農曲本體是由變奏曲式原則發展音樂的布局特性。
3.卡農再現段
遵循著下屬調g轉主調d的布局原則,第115小節A主題于第II聲部進入,第III聲部與之對比結合的是前面提到的變奏的B主題,之后這兩個主題在四個聲部不斷轉位構成下屬g小調的二重卡農。
變奏I。從第119小節開始,上兩聲部A主題的卡農層以上二度模進,B主題在下兩聲部以上二度模進,其各自的卡農模仿音程均為下六度,從而構成轉調模進的二重卡農結構。第I變奏結束于d小調的終止式。
變奏II。第123小節開始交匯融合的二重卡農將模進步伐變為下行二度,音樂逐漸平緩下來。卡農的停落點是下屬調的主和弦及休止符,其后與賦格共同進入此曲整體的結束段。
三、賦格與卡農綜合結束部
賦格與卡農兩種復調形式,前面已運用“隔離法”分別進行了具體論證。而結束部是兩者共有的。下例中第III聲部賦格主題在下屬g小調進入,與第II聲部擴大時值的卡農主題結合。低聲部是卡農B主題的模進。第133小節第II聲部進入了d小調呈示部原樣的賦格主題,低聲部則進入了d小調V-I的結構低音。在其支持之上,III兩聲部運用綜合調式的卡農模進結束了全曲。
結 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賦格的藝術》對位曲4的研究,進一步論證了賦格無定型性規則的結構特征。這一具有多樣性、包容性特質的復調音樂體裁形式既有自己特有的格律美——即主題的周期性循環,以及呈示、展開與再現的三步性基本原則;也可以兼容其他體裁及結構特征于一體,形成兼具多重曲式結構原則的綜合體形式。基于這一特質,歷代作曲家通過吸收、消化、再創造,不斷將賦格的結構內涵加以豐富與拓展,使這一古老的體裁形式不斷煥發著新的生命力。對賦格結構潛能的開掘與探索,對于筆者來說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課題。
[參 考 文 獻]
[1][2]于蘇賢.復調音樂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453.
[3] 于蘇賢.20世紀復調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4][英]E·普勞特.賦格寫作教程[M].段平泰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