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專業類藝術院校和綜合類大學的民族民間舞課堂上,大多數采用“元素教學”來進行教學實踐。多為“單一性訓練組合”“復合型訓練組合”“綜合性訓練組合”“表演性訓練組合”。學生們大多只學習了整齊劃一的動作,而不知曉所學民族民間舞蹈的角色,因而無法理解其獨特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價值。
[關鍵詞]情感;元素教學; 角色特點;民族民間舞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8-0112-03
一、元素教學實踐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歷程
(一)元素教學實踐的開端
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在對舞蹈自身與不同舞種的價值再認識的基礎上誕生了“元素教學”。以許淑媖、潘志濤、賈美娜、馬力學等為前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工作者在認識、總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所運用的“代表性”“訓練性”“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思考,逐漸成為了一種學術共識。“元素教學”不再是單純模仿原生態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而是在對學生肢體與內心共同成長有訓練價值的最終目標下,對已存在的民間素材進行一次歸類、整理的“大變革”。將可以獨立使用具有本質意義的基本動作轉化為遣詞、造句的語素,是一個最簡單,被提煉出來的東西,它或許是一個律動,一個造型或許根本就不是一個有形的動作,而是一個力量或氣息的“感受”,但在這個最簡單的“元素”里面,卻蘊含有一個舞蹈最核心的“信息”,它猶如生命之初的那個“受精卵”,之后通過“時、空、力”三方面的一步步衍化發展,成為一個豐富、復雜、高難的舞蹈。這個過程必然造就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結果,“民間舞”被“肢解”了,但民間舞的功能卻被擴大了,雖然它看上去似乎離“民俗”遠了些,然而卻離“舞蹈”更近了。它標志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有了質的騰飛, “口傳身教”的原生態經驗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教學的需求。科學化、標準化、更符合時代進步的元素提煉的教學方法正在慢慢成熟。
(二)元素教學實踐的構建
“元素教學”明確了在新時期下民族民間舞教材并非原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照搬,是具有獨立地位及特定作用的,元素化教學建構活動的基礎是解構,解構是一種從傳統中走出的建構,在走出來的同時進行建構活動。首先將舞蹈動作進行排列,在這個基礎上深化、完善、編排動作程式,探索“舞動”的原理,以及舞動的特性和舞動的起因,來編排舞蹈組合。第一類為傳統組合,傳統組合要繼承原生形態的基本步伐,典型性的重要部位;第二類是對已有的傳統組合中核心動作的進一步提煉與組織;第三類為編創組合,是教師自己創編的,組合的形成沒有以具體存在的民族民間舞蹈作為參考,而是從某個民族民間舞存在的成千上百種動作中篩選核心動作來進行編創,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表演性;第四類由已經編創的舞蹈作品、組合來探索提煉新的動作元素。從中我們看到元素教學的性質:第一,身體的母語具有同源性;第二,技術動作相對規范;第三,單純動作模態的專業化不同;第四,動作語言建立“系統性”;第五,審美風格漸趨雅化,具有“代表性”。元素教學法的科學技術是普遍適應的,可以大規模生產,科學技術所到之處,經驗技術紛紛遭到廢黜,在今天已經成為事實,特別是當這一“科學技術”共同體的身份群體形成之后,必然要使自身擴散,已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并在獲取話語權時登上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塔尖。元素教學經過幾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慢慢成長,不斷完善,逐漸成為全國多數院校民族民間舞課堂上的教學方式。
二、元素教學實踐中,舞蹈的角色特點缺失
(一)民族民間舞教學課堂的現狀
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院派”民族民間舞課堂上,遵循教學訓練的遞進原則:多為單一類訓練組合—復合類訓練組合—綜合類訓練組合—表演性訓練組合,其中也包括舞具的使用等。雖然在舞蹈技術技巧方面略顯不足,但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顯現出在對學生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適應性訓練層面上有著獨特意義。在這極富靈活性的“元素教學”中卻忽視了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學習某個民族民間舞的片面動作,死記硬背地記動作,跳出來的只是千篇一律、毫無生機的呆板動作組合,從而影響學生真正領悟到民族的舞蹈文化底蘊,難以跳出形神兼備、情感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在語言學中,“詞”是一個最小的思考單位,民族民間舞的元素化過程實際上是對這些最小單位(甚至比之還小的單位——語素)的篩選過程,按照訓練優先的原則,被篩選提煉出的元素一定是有關身體的頭、軀干和四肢,而與所體現的思想表達不大相關。如此,由民族民間舞思想元素構成的思想資源在這分解過程中被切斷了,即使按照形式即內容說,篩選提煉出的動作元素就是思想元素,那么這思想元素也是篩選與提煉者的而非民間的了。自然學生們體會不到扎根民族民間舞蹈的風土人情和地方上藝人表演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表面上看,“元素化”只是一個技術概念,像與“民俗”相對的“舞臺”概念一樣,但這個概念本身恐怕還無法承受其所擔負的理論與實踐重任。
(二)舞蹈角色的缺失
在中國京劇中有生、旦、凈、末、丑的“行當”,那么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存在角色區分,它增加了表演和戲劇元素,加重了民間舞蹈中的娛樂成分,同時大大增強了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性。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分擔不同的功能,因而在表演上具有不同的個性和風格,體現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目前院校使用的民族民間舞教材在籌備之初將符合“三性原則”并可以進行元素化教學的一部分舞蹈語匯提煉出來,組成舞蹈教材,但并沒有對教材中的舞蹈組合進行相應的民間舞蹈角色設定。學生們在民族民間舞課堂上,只是接受老師所教授的舞蹈動作,將老師重點強調的動作作為所學民族民間舞的“符號”。并未真正領悟到一些特定動作語匯中所蘊含的舞蹈角色風格,學生們只是對老師一味地“形似”模仿,學習過后的一段時間便會忘記所學組合,不同的舞蹈角色在舞蹈語匯個性表達上有很大的差別,這一點對于學生們把握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個性化表達非常關鍵,在民間舞蹈中沒有對角色環境的了解與認識,很難將那些看起來差異性很大的舞蹈動作統一到同一個民族民間舞蹈中,如存在將云南花燈中正崴和小崴分不清的現象,加上學生們對民族文化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因此無法在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分析探究民間舞動作規格和風格的關系,從理論上分析:規格是風格的基礎,風格是呈現的結果。民間舞的規格和風格是水乳交融、牢牢相扣,離開規格(動和靜等的規范)、風格(格調、氣質、情感、韻律、節奏等),就難以完整地表現;而規格的同一,確定動的流程、線路、力度、高度、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動律體現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朝鮮舞中膝蓋柔韌的運動伸展、身體的呼吸移動、手的自然松垂、抽絲般的舞韻“雕塑感”;維吾爾族民間舞的美麗挺拔、步伐穩健,“上身撒得開、腳下不離散”,以及山東鼓子秧歌舞中的“穩、抻、沉”等,成為表現細膩情感和內在精神氣質的基礎。
三、深化中國民族民間舞元素教學體系對舞蹈角色的認知
(一)元素教學在教材上重視舞蹈角色的設立
在保持教材“穩定性”的前提下,教材在構建上更應重視民族的文化底蘊的提煉。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只有深刻體現民族精神,才能保持民族舞蹈風格。因為舞蹈是實踐性的教學,如果只是重視形態教學,而沒有內涵講解, 則會導致學生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民族特色淡化的危機會慢慢出現。因此,我們必須將舞蹈文化知識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并將之傳授給學生,有利于他們的學習與理解,那增強對舞蹈角色的學習便可以作為一個小部分來展開。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某個民族民間舞蹈動作語言的教學前,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接著以一個極富特色的舞蹈角色讓學生們進入其中,如山東膠州秧歌中“鼓子”的角色。像在影視表演中,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置身其中去學習去感受當地的風情,隨后老師再進行舞蹈語匯的教授,現在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心理,學生們不再是片面的學習動作,而是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當學生們對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與表演特色具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之后,就會對一個民族民間舞蹈舞種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感受盡情舞動、 “酣暢淋漓”的快感,也可加深學生對該民族民間組合準確、深刻的記憶,同時有利于學生在日后的舞臺上進行劇目、舞劇等表演上對人物角色的準確把握。避免模式化地將教材中的某一種性格與審美方式看作是民族民間舞蹈的全部,對其審美系統的豐富性有所裨益。
(二)元素教學對舞蹈角色的傳承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五十六個民族加上各省各自治區各式各樣的民間舞,豐富多彩。“素質教育”應體現在各學科教育中。與其他教育相比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得天獨厚,它是一門綜合藝術,具有推動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諸多潛在優勢,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手段。鑒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育有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所以現存的重技巧忽略舞蹈理論和文化教育的教學目標錯位問題,實質上是對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理念的缺失造成的。要解決這一問題, 只有深刻思考舞蹈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定位、加強舞蹈教學中教師理論水平的培訓、加強任課教師主動貫徹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理念的自覺性的培養,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較大的改觀、改善直至解決。所以在元素教學的提煉過程中,對于原生態、典型的舞蹈角色應給予更多的重視,繼承該民族民間文化傳統、歷史背景,以及約定俗成的舞蹈角色,但其提取必須是“優質基因”的提取。對于一些低俗、不符合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舞蹈角色我們應持否定的態度,對于一些經典歷史悠久但不符合社會主義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舞蹈角色,可以適當地予以編排、創新,使之符合時代進步的潮流。在元素教學中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元素教學體系。
[BW(S(S,,)]
[參 考 文 獻]
[1] 明文軍.從民間自然形態走向科學化傳承之自覺[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2] 劉健,趙鐵春.身份、模態與話語——當代中國民間舞反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 徐淑媖.舞素·舞韻·舞符:中國民間舞教材規律探索[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 徐淑媖.從采集探索規律[J].江西舞訊,1984.
[5] 王國賓,平心,矯立森.關于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的研究——兼談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02).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