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明師



摘 要:文章從蔡國強的早年學習、生活經歷談起,梳理了不同時期藝術事件,意在講述一個藝術家成長的過程。藝術家最熟悉的事物就是他出生地的一草一木,當他要向世界講故事的時候,用熟悉之物講個人故事是最自然的事情。
關鍵詞:蔡國強;火藥;裝置
蔡國強1957生于福建泉州,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愛畫畫,后隨當地老師學習素描和雕塑,1984年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五年后,進入日本筑波大學隨河口龍夫學藝。[1]蔡國強總以令人驚奇的手法將作品拋向公眾,進而引起人們的討論。他的藝術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國內時期(1957-1986)、日本時期(1986-1995)和世界舞臺(1995迄今)。每一階段,我們都可以在它的生活與作品中讀到一種自足,他總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宜的事情,在個人空間中逆勢而異,追求合乎內心的情境。他的作品與故鄉有關,蔡國強在談到故鄉時說“我總是在自己的歷史中拿東西,幾個資源不斷的開發,像是泉州的資源,如帆船、中藥、風水、燈籠,故鄉是我的倉庫。” [2]對于一位漂泊海外的藝術家來說,選用最熟悉的事物作為闖蕩世界的“武器”最自然不過了,最熟悉即最正當。
一、國內時期
故鄉永遠是游子的心結,藝術家的作品隱含著他的閱歷。蔡國強成長在書香環境中,在父親的熏陶下獲得了傳統藝術的滋養。畫畫、練武、拉提琴是他的童年生活,這些經歷或許打通了他的感官之門,在視覺上、聽覺上、身體上都會有所印證并影響他的藝術軌跡。1980年,蔡國強在泉州劇團做舞臺美術設計工作,這為他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舞臺美術是流動的全景美術表現,空間與時間是它的重要因素,舞臺美術的布景、燈光等造型因素要求從業者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而蔡國強上大學前的舞美工作經驗與大學期間的專業訓練對他后來的裝置作品起到堅實的鋪墊作用,在美術館室內空間做裝置正是他所長。舞美設計者是天然的裝置藝術家,至少在視覺上能超出一般,如俄裔美國舞臺設計師喬治·西平在《威廉·退爾》中設計的一幕,懸置的石與鹿構成了夢幻的空間,在詼諧的燈光下,神秘空靈。大學畢業前,蔡國強游歷了西藏、新疆的自然景觀及莫高、龍門等宗教圣地,用身心感受自然、感知傳統。
1984年,一次偶然,蔡國強發現了火藥繪畫的魅力,火藥對于中國人并不陌生,然而火藥炸出的痕跡卻少有人留意。當蔡國強讀懂火藥燃燒后花痕與煙幕的意義時,一種新的藝術創作方法隨之生成。蔡國強的火藥藝術,讓習以為常的事物超越平凡,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為什么能被他發揮到極致?值得深思。或許藝術模式已經固化,從流行到學術都已約定俗成,眼見不見。不論古典還是現代,藝術最珍貴之處在于視覺及偶然,巫鴻評價蔡國強時這樣說:“爆炸在你自己的最核心處產生一股強烈的感受。雖然你可以任意安排炸藥,但是你無法控制爆炸本身。這會使你獲得一種巨大的自由感。” [3]時常藝術家會被神來之筆所傾倒,藝術家在行動之初明白自己想要的和能做的,并在過程中堅守,心物相通是藝術幻化的必經之路。多年之后,蔡國強在世界轉了一大圈后回到家鄉,創作了《天梯》,這件作品帶給我們的是驚嘆,在最熟悉火藥的國度做火藥作品,觀眾的體驗是超越驚奇的。手段是人類生存至今的重要仰仗,手段既要傳承也要適用,如何用是智者所為。取現成品、取文化物建立新景觀,不論何地,智者處處有舞臺。
二、日本時期
全球化始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因文化與技術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間的沖突。當代藝術中有一股趨向世界大同的力量,是人性使然。蔡國強出國留學之前就懂得避開主流美術和批判美術,他內心追求的是純粹藝術語言表現,在日本期間,面對藝術的東、西之分,他選擇了超越,從而創作了人類都能懂的語言“外星人系列”。就像他所說,好的藝術家知道該躲在樹林里哪一個角落。對選擇樹林中的合宜之所需要藝術家的敏銳和遠見,這種能力是成就優秀作品的基礎。1988年,蔡國強受日本廣播協會委托創作了新的火藥作品,藝術家開始在日本主流媒體曝光。兩年后,藝術家第一次離開亞洲做爆破,在法國普羅旺斯創作了《人類為他的四十五點五億年的星球作的四十五個半隕石坑:為外星人做的計劃第三號》。他的藝術觸角開始伸出地球,以反觀東西方的界限問題。兩年后在漢諾威軍事基地延續了這一主題,而后于1993年的在嘉峪關戈壁沙漠完成了《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十號》。值得注意的是,漢諾威與嘉峪關的作品已經有志愿者參與,這讓作品更加豐厚完滿。藝術家的作品與觀眾的互動還在繼續,《地平線: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十四號》做了海報募捐互動并炸出五公里的地平線,《寧靜的地球》已經體現出藝術家的全球視角。1994年,蔡國強在水戶當代美術館創作了互動作品《放生》,以鳥兒的生存本能隱喻藝術家與美術館的關系。我們在這些作品中會感受到一種自由,對時間、地點、場景、道具、故事的無拘無束,這是個體的釋放。
關于創作自由他談到:“我就是我,我就是這樣。我們的時代給了我們機會說出自己所屬的每一個范疇。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 [4]評論家可以選擇砝碼,藝術家可以改換羽毛,人是活的。個體差異決定了當代藝術的多元生長,就個體表達他曾這樣說:“在中國時期我兩邊不討好,一方面不熱衷體制內的主流美術界,另一方面也不積極參與用藝術來反體制的前衛藝術運動,這兩邊都用一種沉重的集體行為用藝術來改造社會。當你看到我從泉州到上海再到日本,你會看見一種共同點,這些地方都相對講究形式手段,并且給我一種個人主義的來源,讓我做使自己快樂的東西,讓我可以放縱在我自己這個個體中。” [5] 顯然,這個個體已經跨入新境,他的藝術已經走進自己的‘宇宙。在異域,藝術家被接受并不簡單,好在蔡國強帶著火藥,帶著東方人所共知的文化,來到日本。日本是近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他在日本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當地人的認可,從而也得到了藝術機構的支持,蔡國強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是他后來成為世界級藝術家的又一基石。他在這里繼續火藥試驗,當火藥藝術的導火索從家鄉點燃后,余下的只有拭目以待,從東方到西方,他帶著超越界限的作品在歐美地區頻頻亮相。
三、世界舞臺
1995年9月蔡國強在紐約創建工作室,開始了新的藝術征程。他以國際藝術家的姿態在世界各地點燃藝術花火。新的環境必然影響藝術家的創作關注點,他的作品也更多的關注政治與文化問題。蔡國強初到美國做的第一件作品是‘蘑菇云,并且到核試驗場附近然放,從選址來看,這件作品即巧妙又嚴肅。1996年,《龍來了!狼來了!成吉思汗的方舟》證明了藝術家的創造力,讓蔡國強受到更廣泛的關注。這件作品運用羊皮袋這種異域符號,在標題、選材、空間上都試圖營造一個東方視覺奇跡,從而掌控美國觀眾的胃口。1998年蔡國強創作了著名的裝置作品《草船借箭》,這件文化典故遺物被無情的懸掛在紐約現代美術館,作品有強烈的舞臺感,這件作品是藝術家積累多年的意識爆發,只有語言爆炸才能讓觀眾為之折服。隨著藝術家知名度的提高,他的活動范圍也就越來越廣,作品遍地開花:威尼斯的《收租院》、比利時的《祝賀S.M.A.K.美術館開館展》、紐約的《走上樓梯》、上海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北京的《歷史足跡》、巴黎的《一夜情》。
2013年,蔡國強在澳大利亞昆士蘭舉辦《歸去來兮》個展,這次展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平靜的美術館中營造視覺驚奇,驚奇背后隱含著生命之間的疏離。《遺產》用仿真動物建構了一個烏托邦的動物圈,但是其視覺體驗早已超越文本解讀。可以看出,這次展覽表露出藝術家的全新思考,《歸去來兮》帶給人的感官刺激正印證了蔡國強的藝術觀,簡單的靜瑟、空靈的幻境、窒息的時空。蔡國強說:“靈感取自陶淵明的詩句,意思就是‘回來吧,這既是標題,又是展覽的掛念,回來吧、放下吧。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回歸心靈寧靜的原風景。我想給觀眾,也給自己這份被呼喚的感覺”。[6] 舞臺寬了,視域廣了,藝術家反而更加平靜了。我們期待,期待蔡國強的‘歸去來兮,期待祥和的風,期待綿軟的雪,期待轟鳴的雷,期待人與動物同飲一潭水,不生波紋。
四、結語
藝術家的身份是被外界定義的,對于個體,蔡國強總能在恰當的時間地點講出適宜的故事,人群中膚色差異是鮮明的,雖然心靈上可以超越差異,但外表是客觀的。面對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他認為生活在這里就要以自己的方式利用西方體系及景色。藝術家最熟悉的事物來自于故鄉和長居之處,當面向世界講故事的時候,用熟悉之物講個人故事是最自然的事情。但藝術有一種執迷,執著是一種迷戀性復制,從拿來到改進,復制千遍就會得到想要的道理。不論何時,讓藝術簡單點兒,自然而然,盡善盡美。
注:圖片出自蔡國強個人網站
參考文獻:
[1]王靜,張慧子.大事記[J].東方藝術,2007,(03):153-160.
[2]楊照,李維菁.蔡國強:我是這樣想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05.
[3]巫鴻.走自己的路: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家[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4]楊照,李維菁.蔡國強:我是這樣想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美]克倫斯,孟路.蔡國強:我想要相信[M].王春辰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3.
[6]編輯部.對物質世界的探尋[J].藝術匯,2014,(01).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