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璐
摘 要:談及宋朝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士大夫文人所推崇的儒學。但其實不然,宋朝是文化繁榮,學術昌盛,雖然不能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所對比,但較之漢唐,延之元明清,都是無法對比的。佛教在宋朝的發展也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自唐朝中期的快速發展到宋中末期的繼承與傳播。佛教禪宗,興起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而禪宗的思想也對宋儒理學有著很深的影響,如朱熹、程顥、陸九淵、王守仁都從禪宗中吸取營養。而就單藝術語言而言,宋代禪畫,是中國禪宗的一個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修禪者借用繪畫這一表達形式,來表達禪道或者說表達自己對佛教教義和自身感受的一種途徑和手段,激發了唐宋美術的新紀元新途徑。除了禪畫的發展,還有宋代佛教壁畫這一繪制于廟壁上保存下來的繪畫形式,也為我們研究繪畫提供了寶貴財富。而佛教與儒學、道家并列為中國的三大教。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學、藝術等都有著深遠印象,當代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的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之深,而禪畫更是其中的精髓。
關鍵詞:佛教;宋代;禪畫
一、佛教的傳播發展
借中國佛教史一書中記載,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時期,漢明帝時期(公元67年左右),佛教剛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根據地域發展傳播,最早進入現在的西藏地區,而后經現在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傳入中國,所以說進入中國具體時期是不容易考證的,因為在兩漢時期以上兩個地區尚不屬于中國版圖,但是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文化向融合,到三國魏晉時期戰亂不休,從東漢恒帝時期永壽二年時的5000萬人口到公元280年時全國人口數為1600萬,經過戰亂全國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口。而佛教教義中所宣傳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把人們的眼光從痛苦的現實轉移到無法驗證來世幸福上,還有就是統治階級的提倡支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佛教的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從而使佛教超過當時中國原有的宗教信仰與傳統的儒、道并存,為隋唐時期與儒道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佛教也于多種流派共同發展的背景下,實行了南北佛學的統一,統治階級也逐漸發現了發現了佛教教義符合其統治,從唐初洛陽最早的白馬寺和玄奘西行的發展,和中期武后武則天的支持,中下層的官員和平民都紛紛效仿,都使唐佛教得到大力的發展。佛寺數量從太宗時期的3716座到玄宗時期的5358座。
二、宋朝佛教發展背景
初期只在中國佛教受唐末和五代兩次大的劫難,因戰爭不斷,王朝更替,和北方少數民族不尊教化,崇尚武力,封建割據的軍閥重武輕文等一系列的原因,佛教發展緩慢。歷史總是像車輪一樣前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直到960年,后周禁軍統帥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在后世宗時期實施和執行的反對佛教政策廢除,后周廢而未毀的寺院,停止毀壞,并著手修復,已拆除的寺院的佛像要好好保存,敕令用金字、銀字寫佛教經文。在宋太祖趙匡胤的保護下建隆元年這一年剃度的僧侶便達到了8000人。
在這一影響下,佛教在宋朝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北宋時期“士大夫多修佛學”,“崇道教、興佛法”“營佛事、創梵宮”成為時代風尚。士大夫對佛教的喜愛也影響到了民間,從唐代的只有貴族信仰,到貧民大眾,佛教的教義也逐漸貧民化和簡易化,“家家觀世音,處處彌勒佛”的景象自此產生,佛教得到大力的發展。可以說,佛教在宋代的影響超過了唐代。
宋代繼隋唐民族化的佛教格局形成以后,進入了中國佛教發展時期。其中佛教諸宗中盛行是禪宗,其他依次是天臺宗、凈土宗。而禪宗集合了中國本土文化,繼往開來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
三、佛教對宋代禪畫的影響
宋代繪畫整體上受儒道思想根深蒂固,占宋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不無關系,文人予以名,武將予以財,就是鮮明的寫照。宋朝武將的俸祿之厚,為歷代僅有,打勝仗發賞,打敗仗也發賞,但是整個社會還是受文人士大夫所把控。簡單的提一下西方美術史,美術依托于宗教而流傳發展下來,而圣母像、圣子、耶穌題材屢見不鮮。同樣的佛教,為了宣傳教義在統治者的默許下,佛教依托繪畫也出現了代表佛教的“禪畫”。已經從魏晉隋唐發展下佛教壁畫以及墓室壁畫,兩大主流題材傳入中國,給我國傳統繪畫帶來了新的表現方式,豐富了繪畫理論和技巧,擴充了繪畫題材,佛教藝術在中國藝術中占據著無法取代的地位,促進了中國藝術的發展。
佛教繪畫從三國時期的出現的吳國畫家曹不興開始,其是已知最早的一名佛像畫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他曾為瓦官寺繪制的《維摩詰像》“清贏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可見其繪畫技巧的高超,在筆法上創立了“高古游絲描”,是“筆跡周密”的密體。張僧鰩善畫佛寺壁畫,結合西域畫法創造了凹凸畫形成了獨特風格“張家樣”,曹仲達以“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的曹衣出水”著稱的“曹家樣”以及唐代仕女畫家創造的“周家樣”,都在繪畫形式上和技巧上有很多的提高。
宋統治者對佛教、道教均采取保護政策,寺廟中的佛畫雖缺乏唐代那樣宏偉的氣勢,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的規模。尤其以大相國寺等在皇室主持下繪制的壁畫為代表。北宋晚期禪畫盛行,是佛道禪宗在繪畫藝術上的反映,也是佛教美術的獨特現象。到南宋禪畫一度發展,最著名的畫家就是梁凱。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幅繪畫來試著分析。
《寒山拾得圖》現藏于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李公麟風格,立軸,水墨紙本。是目前存世作品中最早的寒山拾得圖。寒山和拾得兩位大師,是唐代天臺山的隱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兩人行蹤莫測,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和普賢的化身。畫面中,寒山持仗在前,拾得躲在其后,含笑注視前方,神態逼真。整個畫面工整淡雅。
《大士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賈師古所繪,立軸,絹本,設色。
賈師古,南宋畫家,善于繪畫道釋人物,師法李公麟,有一徒弟梁凱,名勝其師。此圖中觀音大士垂披秀發,斜靠巨石,手中寶瓶傾斜,向下涌出一白蓮,用墨筆進行勾勒,加以小斧劈皴形成山石,用以白描手法勾勒觀音,衣褶如行書草筆,頗有寫意風韻,但是其面容和發簪又用及其工細的筆觸加以勾勒和梁凱的《潑墨仙人圖》異曲同工。顯得柔美修潤,工寫相得益彰,突顯出觀音大士的閑適高潔。
《羅漢圖》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為南宋四大家的劉松年所繪。劉松年是一位佛、道、人物、山水都擅長的畫家。這幅《羅漢圖》構圖嚴謹,筆法精妙,形象生動,其中人物衣紋采用了鐵線描,筆鋒為中鋒,人物面部采用細線勾勒,再加以顏色罩染,樹石多用中鋒之筆,筆法勁挺,嚴整細謹,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時人稱其畫為“院人中絕品也”。
《潑墨仙人圖》南宋梁楷所繪,他還開創的南宋禪畫的新局面,在畫史上有很高的評價,有“精妙之筆”的評語。自創“減筆”畫法。皇帝曾授予金帶,以示表彰,但梁楷掛于院中而不授。好喜酒,自號“梁瘋子”。《潑墨仙人圖》是他的代表作,更是“減筆人物畫”的代表,以大筆潑墨的方式來描寫人物衣紋,又以寥寥數筆刻畫人物眉宇面目,僅僅四筆,就把人物肚子的形狀和行走時衣帶的飛動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以簡潔的筆觸,充分展現了仙人的飄逸氣質。不拘形似的畫法,表露出了畫家創意的奔放,也為傳統人物畫的發展開拓了新境。梁楷的藝術創作,借酒助興,酒酣意發,無拘無束,最真實地展現了自我。其他禪畫還有《布袋和尚圖》《六祖斫竹圖》《八高僧故事圖》《釋迦出山圖》等。
佛教禪宗繪畫除了在繪畫作品上還有就是在寺觀壁畫上。由于歷史原因宋代名工大家的手繪已經不在,只有甘肅的敦煌莫高窟有少量保存的宋代壁畫遺跡,但是其創作的水平已經衰弱,水平也遠遠不能和中原內陸地區的對比。殘存的少量的殘畫、粉本小樣成為了宋代壁畫的珍貴史料。
一是在1969年的河北定州發現了兩座宋代古塔塔基座,地宮兩邊的壁墻上皆有壁畫。靜志寺舍利塔基地宮,北面墻壁上正中寫有“釋迦摩尼真身舍利”字樣的蓮座牌位,牌位兩側各畫了5個弟子;凈眾院舍利塔地宮(995)北面墻壁上繪有釋迦涅槃像及弟子哭泣呼號畫面。
二是山西省高平市的開化寺大雄寶殿東西墻面上的北宋壁畫,墻上壁畫的主要內容都是佛教故事和講經說法圖。壁畫面積達到了88.2平方米。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佛家的禪宗在宋朝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它不僅表現在其人物寫意畫上,也表現在了其壁畫形式上,兩個種類。從保存手法上說,我們可以看出來上述提出來的美術作品和壁畫都是依托于宗教流傳于后世,或用于秦漢墓葬文化的影響下的墓室壁畫,或在帝王統治支持下而繪畫于廟壁的壁畫。
四、結語
春秋幾何盛世中國,佛教繪畫依托宗教,宗教依托繪畫,為中國繪畫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和豐富的史料依據。而今天的我們不一定能看不到那一張張絲綢上的名家巨作,但是絕對可以看到那繪制于千古名剎的佛教繪畫,我們看不到曾經的畫壇名家,但是我們借著他們遺留下的瑰寶,窺視到了宋代佛教繪畫的精髓,這也是留給我們今天學畫者們最真實的素材。佛教繪畫到當代依然發展,與現代藝術的融合,脫離了傳統的宗教范疇,但沒有脫離藝術這個這個宏大圈子,終會再創輝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最后讓我們用一句佛語來結束通篇的論述,觀自在,心自在。
參考文獻:
[1]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珍藏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史宏蕾.禪宗與宋代禪畫藝術的文化探索[D].山西大學,2006.
[4]馮衛博.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與貢獻[D].佛教在線,2012.
[5]吳為山,王月清.中國佛教文化藝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