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朝代,也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對于它好像不得不話分兩頭、各表一枝,才能說得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封建皇朝,但它沒能完美收官,而是最終將中國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末之辱,辱國殄民。明末天下大亂,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農民起義未給百姓帶來任何益處,爆亂彰顯出的人性之惡卻令人發指。嗜殺與動蕩,讓原本倍受摧殘的百姓生活變得更加苦難深重。清軍入關揮師南下,打著替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保全了華夏大地領土的完整。中國沒再重返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局面,清軍之功又功不可沒。滿人尚武強悍,清初平定三藩之亂和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清代版圖幅員遼闊,比現在的疆域要廣大許多。諷刺的是二百多年后,破敗的晚清又把祖宗打下的大好江山,一塊一塊割讓出去。清軍入關就嚴明軍紀,提出對待人民秋毫勿犯,官仍其職,民復其業。如此看來好似政權開明寬容。然而清軍屠城之血腥,又與成吉思汗當年的慘絕人寰如出一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廣州大屠殺、四川大屠殺等,清兵轉戰燒殺37年,人口從明天啟三年的5165萬銳減到順治十七年的1900萬,減少三分之二。清朝重視華夏文化和道統,皇帝帶頭祭拜孔子,大興科舉。然而,清代文字獄卻是極端嚴苛和血腥,知識分子不得已只好學術轉向,一頭鉆到故紙堆里研究小學、訓詁和考據。
就說編撰《四庫全書》吧,就不知該怎么評價才算妥當。在乾隆皇帝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和學者,耗時十三年編成一套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當時為編撰該書,共計消耗3800多人抄寫??芍^盛世編書、文治武功,彰顯國家實力和皇帝榮光。與明成祖朱棣主持《永樂大典》有得一拼?!队罉反蟮洹诽柗Q“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那是由皇帝主持、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典籍。如此看來,乾隆帝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貌似也算堂皇盛世下的文化功績。然而,編撰全書時毀掉大量古籍和文獻,其中包括網羅搜集來的民間獻書。并且在編撰此書過程中,也有大量篡改史實的現象。即:編著巨著《四庫全書》,既保留了大量文獻書籍,也篡改毀掉了大量文獻書籍。故有學者憤而稱其為“四庫毀書”。魯迅先生曾對此書進行過嚴厲抨擊,他也說過“滿清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如此激憤之語。但魯迅先生也在他晚年的雜文里提到,編撰全書時銷毀掉的大部書屬于亂七八糟的書。魯迅先生算是給全書說了公道話,然而即便是亂七八糟的書就該毀掉嗎?評價此書和論述那段故去的歷史,最好還是極其冷靜和理智,不帶任何主觀立場和情緒,是怎樣就怎樣陳述吧。歷史也只有“歷史”,才能給出最公允的結論。到了清末,外國人進來了,西方觀念進駐中國。失敗的清政府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受到動搖,清政府風雨飄搖。李鴻章在《復議制造輪船未可裁撤折》和《因臺灣事變籌畫海防折》中分別提到:“實為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入關以來,一直悉心學習漢人文化并汲取歷朝歷代失敗經驗,治國安邦,克勤克儉,渴望江山千秋萬代。
孰料?當清廷把所有著力點和關注點放到內患上,卻忽略風向已變,大勢之下外患重于內憂。故而李鴻章高瞻遠矚提出戰略轉移,清朝這艘巨輪遇到“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路向何方?走向君主立憲,還是走向共和?希圖扭轉時勢頹局的志士仁人,各個長袖善舞,一時間天下紛紛擾擾。藝術是依托時代的寄生物種,它永遠伴隨時代的遷延而變種變異。系統梳理中國美術史,歷朝歷代的畫風演變都遵循相對穩定的發展模式,看得出其間的脈絡和內部規律。獨有清代美術,由于清中晚期西方觀念的滲入,美術之花除了內因變異外、還有與西方外因的狹路相逢。清代畫風,呈現多方糾纏的跳躍式發展。中國美術這艘承載千年中國文化和文人精神的飄搖之舟,又該路向何方?思索之余,還是首先回看清代畫風的似水流年吧。闡釋清代畫風,需要分別從清初、清中期和清末三個階段逐一道來。清初,最具典型意義的代表畫家是王時敏。王時敏代表的是一個畫家群體,也是被清代皇家認可的主流畫風之畫壇盟主。王時敏,原名王贊虞,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生卒年為1592-1680。他出身顯赫,祖父是明代內閣首輔王錫爵。王錫爵曾任明神宗萬歷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而據王氏譜牒記載,王錫爵又為北宋真宗時期宰相王旦的后裔。王時敏的父親是王衡,一身真才實學。他在王錫爵執政期間,為避官宦出身之嫌不參加科考。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著有《小窗幽記》的陳繼儒曾評論王衡:“不幸生于相門,為門第所掩,又為數十年功名所縛”。王時敏就出身在這樣的家庭里,可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得天獨厚的祖蔭,滋養他的藝術功底。
他的確倍受珍愛。祖父王錫爵老來得孫,含飴弄孫,悉心栽培。畫學上,他請來董其昌親自教授孫子學藝。董其昌何許人,能得到他的親自調教,孤高非凡的見地首先就高人一籌。董其昌在官場上曾得到王錫爵的一手提攜,從而榮升南京禮部尚書。他自然感恩回饋,傾囊傳藝。王時敏也得到了父母的珍愛,因為他自小身體不算壯實,家人就不建議他苦讀經書、參加科考。在那個時代,讀書人不參加科考,實在太非主流了,好比如今的高中生不參加高考一般。王時敏作為官后代,他有這樣的任性資本。王時敏在全然的、自由自在的詩情畫意境界里熏習文學與藝術?!秶嬚麂洝罚乔宕谝徊繑啻嬍?,編纂方法仿《史記》,講體例,注重第一手資料。這部畫史記載王時敏:“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法,尤長于八分,而于畫有特惠”。可見王時敏天資聰穎,見多識廣,詩文俱佳,尤其擅長隸書和繪畫。他的繪畫起底,遵循董其昌的教學思路,深究傳統技法,注重摹古。這個“一味摹古”,可說是貫穿王時敏一生畫學的宗旨性綱領。不管是否改朝換代,天子是誰,一味尊古摹古滲入到他的骨髓里。王家古畫真跡收藏豐碩。此外,王錫爵和王衡父子結交了當時眾多的文化名流和文人雅士,他們之間也相互交流藏品。董其昌就以家藏古帖名畫繁多而聞名于世。歷史上,北宋畫家李成的畫作傳世甚少。李成的畫跡在北宋時期就已鮮見,大藝術家米芾曾提出“無李論”之說。而王時敏就見到過李成的畫作真跡。一位大師級藝術家,終其一生的藝術之根要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王時敏自小就能見到藝術世界的海闊天空,并在這樣的土壤里孕育、熏陶和成長,滋養己身。
王時敏曾摹遍家藏的宋元真跡,逐一精研,功力極其穩健扎實。他尤其對黃公望山水最為追慕。此外,他也用心臨學倪瓚、董源、巨然、王蒙諸家,中年后他多取法董其昌。這樣的畫學功底,讓他的作品在立意、布局、用筆、線條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因為出身貴胄之家,他不必為生計所累、為科考中舉所牽絆。王時敏學畫的貴氣和孤傲決絕也一以貫之。他說:“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說此話,活脫脫貴族“學院派”腔調。“自出新意”,應該與明代畫學的一派另類畫家有關。明中晚期后,民間藝術市場建立了。民間書畫市場一旦形成,對畫風演變和畫家個人生活,影響很大。畫家可以不必考科舉、走仕途,而靠賣畫就能謀生。畫家由此擺脫皇權對書畫市場的強勢壟斷,自由創作的風氣和土壤出現了。畫風由此轉變,狂放、變形等“自出新意”也就應運而生。出生與成長的背景不同,王時敏走向另一條路,他捍衛經典和傳統。他主張仿古,反對創新,把宋元名家的筆法視為至高標準。這種思想得到清代皇帝的認可,被皇家定為“正宗”。由于這樣的繪畫宗旨,使他的作品筆墨含蓄、氣韻高雅,但構圖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他的畫規范、嚴謹、正統,但極其清貴。那一種雅,就算與原作真跡相比,也毫不遜色。這是他無有牽掛的貴氣生活,滋養出的與世俗生活拉開距離的超脫氣息。他不必上山修道,就能修煉不勞心人間煙火的超然美。王時敏流傳下來的真跡不少,讀其仿古畫作,總感覺比原作更細、更精、更柔、更輕、更遠。盡管他提倡一味摹古,但畫作也流露出個人性情和氣質,并非照搬原貌。這大約讓王時敏頗為無奈。
王時敏在畫學的不斷積累和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繪畫思想:“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得出這一結論,自然有它的形成背景。王時敏忠誠摹古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他得天獨厚的深厚家學。王時敏的家學太淵博了,從童子功起,他就能見到不少畫家窮盡一生也見不到的名作真跡。見到古畫古風是緣分,對于畫家來說,那是拿金山銀山都換不來的福氣。王時敏睜眼看世界的最初,就能集中見到大量古畫古帖。幼年的心靈沖擊將伴隨人的一生。幼兒記憶和原生家庭刻錄下的烙印,會在成年后進入潛意識深處,揮之不去。王時敏太懂得古畫古跡的妙用了,那是他心中的永恒的泰山和豐碑,值得窮盡一生相守和追隨。其次是他拜師董其昌。董其昌的畫風書風,以典雅著稱于世。師父的喜好往往左右弟子的認同感。再直白些闡釋,一張白紙般的初學萌童,是被師父等父輩們一路“洗腦”走來的。熏習的力量無窮巨大,跟誰像誰、跟誰學誰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書畫風范清雅高潔的董其昌,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那一筆清麗淳厚的書畫作品讓弟子膜拜也順理成章。王時敏沿著董其昌的學畫道路一路前行,最后再追加上臨摹董其昌畫作。雖然師父董其昌強調以古人為師,但不能機械蹈襲。但到了王時敏這里就走向了極端,他認為古跡名作便是昆侖泰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足矣。其三,王時敏是從明末過渡到清初的跨朝代畫家。作為高官貴胄的前朝遺民,他應該有些“政治敏感性”。作畫不像為文和作詩,少了對文字獄的恐懼和擔憂;但忠誠古風傳統,終歸是條保險坦途。清朝皇家厚愛董其昌的典雅,館閣體大行其道,也證明了王時敏的畫風與皇家喜好風向一致。
忠誠摹古沒什么不對。古典永遠是永恒的經典。1680年,王時敏逝世,作為系統總結梳理中國傳統畫學的一代宗師,他的繪畫作品也成為了昆侖泰山,指引畫學后輩。在王時敏逝世一百年后的1780年,在地球的另一邊法國,也誕生了一位未來的畫學宗師。他就是法國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典范畫家安格爾。安格爾代表保守的學院派,與當時新興畫派尖銳對立。他與王時敏一樣,熱衷并忠誠古典技法,致力于再現古典美。安格爾和王時敏的學藝模式也相似,他們都經歷了大師巨匠的親自教授。安格爾師從法國古典主義畫家大衛,并學習意大利古典傳統教育。這樣的畫學履歷,讓安格爾理解古典繪畫的法則和門道更為深刻。東、西兩半球的二位畫家,雖然矗立在不同的繪畫空間里,但他們都信奉經典、畫風嚴謹、功力深厚、作品典雅。并且倆人承擔的詬病和爭議也如出一轍,忠誠古風是否落伍?一味遵循古典、沿襲前人是否止步不前?不管是畫壇潮流還是音樂潮流、或者是其他什么潮流,包括時裝潮流,總是在復古摹古和離經叛道之間來回穿梭。復古是一股清新之風,寧靜淡泊;叛逆是一陣新銳之風,前衛張揚。不同潮流,又能分出什么算對或不對呢?這不是高下立判的命題。那不過只是一陣風而已。今朝刮東風,明朝刮南風。有人傾慕東風的清涼颯爽,也有人迷戀南風的溫婉纏綿,都是不同人的不同品味罷了。即便是同一個人,也會在不同年齡和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熱衷喜好和欣賞品味。天地間,或許唯一常態化和一成不變的風向潮流,也只有“無?!笔且?。
作者簡介:
王彧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