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陳慶
摘 要:在西方繪畫中,人體藝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18世紀以來,西方繪畫開始具有前衛特征及與傳統的繪畫藝術分道揚鑣的近代派思潮。西方近代繪畫中人體藝術的表現是當代社會與精神生活的一種真實式寫照,西方國家經過近代工業以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藝術家們的心態也變得錯綜復雜,他們想通過繪畫來表現出新時代的社會發展景象。西方近代繪畫通過對人體藝術的表現,來對其本身進行探索,進而創造了抽象的藝術作品,西方近代繪畫中的人體藝術作品不再追求視覺真實效果,更注重的是心靈的真實反映,通過抽象的藝術表現反映出當時西方社會的景象。文章首先對西方近代繪畫以及人體藝術分別進行簡述,然后通過文藝復興至18世紀西方人體繪畫藝術的考察,進而梳理出具有宗教價值的審美觀發展歷程,最后表達其中的人文趣味。
關鍵詞:近代西方;繪畫;人體藝術;人文趣味
西方文藝復興至18世紀的人體繪畫藝術風格多變,有愈演愈成熟的景象,通過對其人體藝術表現的持續觀察,可以從中梳理出一條宗教價值觀的發展脈絡,進而探索其中的人文趣味。
一、西方近代繪畫中人體藝術的概述
在西方近代時期繪畫藝術中,人體藝術的表現永遠是繪畫的主題。雖然在西方發展進程的各個時期,繪畫對與人體藝術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正是通過人體藝術的表現,人們才能表現出自身的價值觀,同時,只有人體藝術被人們關注時,才能體現出人們本身的素養與價值觀,進而人類文明才能得以發展。
在西方近代繪畫中發展起來的人體藝術,表現了西方近代時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赤裸文化”,同時表現了當時人類對自身的解讀,因此,人體藝術所表現出來的人文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所創造的人體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僅是為了表現出繪畫中人體完美形態或者是優雅的造型,更重要的是為了表現出人體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時表現人類的倫理道德觀以及宗教信仰的精神層面,人體藝術同時也是人類對于生命探索的有效途經,是藝術家對人體賦予最崇高的人文關懷,進而引發人類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現實的憂慮。縱觀西方繪畫史,對于人體的表現大體可以分為四個典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希臘時期繪畫藝術,第二階段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第三階段是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繪畫藝術,第四階段就是新古典主義流派時期繪畫藝術。在各個時期階段,繪畫藝術中對與人體藝術的表現各不相同,但都有著其獨特魅力和時代特征。本文研究主題是西方近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體藝術表現風格,這一時期的人體藝術表現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傾向。
二、人體繪畫藝術風格的演變歷程
文藝復興時期作為歐洲近代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個時期中,生產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隨著新大陸的發現,科學與文學的同時崛起,致使一大批新興的藝術思潮與文學藝術者的出現,這一新文明的崛起,對于中世紀逐漸建立起來的基督教會神權統治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當代的人文主義者充分肯定人的現世生活以及人就是生活的主人,認為文學藝術作品就應該表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繪畫藝術上,人文主義藝術家盡量淡化甚至直接消除教會神化在繪畫中的表現,他們主張將人本身直接表現在繪畫藝術中,因此,當時人文藝術者結合當代主題文化思想對繪畫作品進行重塑,而在人體繪畫藝術方面,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從無風景的敘事性人物畫像到有風景的敘情性人物畫像的轉變。對于敘情性人物畫像來講,風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歷史上,這樣的典型作品也較為多見,例如在龐貝古城的遺址中,發現了一些以古羅馬神話為內容的庭院壁畫,這些壁畫就是在人物背景中加入了風景元素。但是在歐洲進入到中世紀之后,這種風景繪畫藝術風格又被終止了一段時間,在當時,出現了大量以宗教為題材的藝術作品,由于為了宣傳宗教神化思想,所以關于自然風貌的因素必然會被削弱甚至摒棄,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圖解圣經,體現其宗教意志。同時,這一時期的人體藝術作品在風格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一,由于中世紀宗教禁欲主義的絕對壓制,裸露的人體藝術尤其是女人體藝術被抑制甚至一度中斷。其二,為了突出宗教人物的超凡脫俗,人體藝術的去世俗化尤為明顯,表現在當時的人體繪畫作品中即人物比例進行主觀夸張,作品中幾乎沒有任何透視感同時也缺少嚴謹的人體解剖學的支撐,取而代之的“反透視”的運用以此使信徒在觀看圣像時產生強烈的聚焦與壓迫感,而人物形象充滿著幾何化的抽象怪誕之感甚至是病態感,在一幅存在耶穌的作品中,耶穌的人物形象往往巨大無比且消瘦無力,位于作品中心,而其他人物則作為背景顯得很渺小,以此弱化肉體人性以此烘托圣人內在精神的強大。所以,在中世紀宗教人物畫像并沒有自然風景背景,它是通過人體的抽象表現來宣傳當時宗教的神性。
三、人體繪畫畫風轉換的兩個階段
(一)無風景元素向有風景元素轉換
在西方文藝復興初期,一些進步的藝術者們高揚人文主義大旗,力求將人體繪畫藝術作品從虛無縹緲的世界中拉回到現實世界,遵從以人為本的藝術理念,進而,在當時發布的很多人體繪畫藝術作品中,人們又看到了自然風景元素,通過自然風景作為背景將人文情感更加真實地表現出來。比如,世界名畫拉斐爾創作的《草原上的圣母子》中,作品的上半部分采用半圓形的構思設計,而下半部分地平線壓得較低,進而使得圣母瑪利亞在深藍色天空的襯托下更為鮮明。在作品中圣母瑪利亞與裸體的耶穌以及約翰形成一個三角構圖模式,同時其中兩個小孩又形成了一個小的三角構圖,藝術家將簡單的自然風景與鮮明的人物巧妙結合在了一起,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放大化的表現出來,在當時政教合一的社會背景下,大大強調了人的現實性作用。同時,再人體繪畫藝術中,適當地加進一些風景元素,可以更生動地表現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整體美感。
(二)有風景的人物畫向有人物的風景畫轉變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體繪畫藝術風格轉變的第二階段就是有風景人物畫向著有人物風景畫轉變,這一畫風的轉變起源于著名的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喬爾喬內。喬爾喬內對于繪畫藝術領域有著很深的影響,他是西方近代繪畫史上最早的“氣氛式風景畫”創始人。在他的作品中,完全摒棄了宗教神性的特點,將現實主義完美地融入到作品當中,他對于畫風的改革不僅影響到了威尼斯畫派風格,同時也影響了整個歐洲繪畫藝術風格,在他的代表作《雷雨》中,這種現實主義畫風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畫面中,天空烏云密布,在黑壓壓的烏云當中兩道強烈的光線撕裂了云層照射出來,射向遠處的一座古堡,而此時,遠處的河水顯得黯然失色,整個畫面沉悶無比,仿佛在下一刻就會狂風大作,驟雨傾盆,而在這些風景元素下,一個女子正在樹下哺乳自己的孩子。這幅作品將動與靜巧妙地運用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巨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母愛的偉大。在當時那個時期,很多人對于這幅作品存在疑惑,因為這幅作品已經從敘事性的人物畫轉變到了有人物的敘情畫。確實如此,在《雷雨》這一作品中,作為背景的自然風景元素已經取代了人物在畫作中的地位,畫中的風景描述就可以表達出畫的思想感情,人物所表達的信息也寥寥無幾。喬爾喬內的作品意味著現代藝術時代的到來。
四、西方人體繪畫藝術世俗化發展歷程
西方人體繪畫藝術世俗化是和當時資產階級的發展相適宜的,這種人體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反映了資產階級的人文關懷以及當時資產階級的審美趣味,在當時,向教會爭奪更多的精神資源已然成為了人體繪畫藝術的宗旨。西方近代時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時期,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這些重要的運動一次又一次改變人對于世界的認知程度,同時,強烈地沖擊宗教統治思想,進而使得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質煥然一新。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中,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品質都得到了提高。文藝復興運動,是神性向人性的復歸,人文價值觀再一次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進而使得人體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朝著世俗化發展。
啟蒙運動的最偉大的成果就是歐洲人的現代性態度,所謂態度在當代來講就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系的一種模式、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或者是一種行為舉止方式。現代性不單指某一個特定時期或者特定的一個階段,而是一種隨著時代發展的動態文化精神,因此,當某一階段現代性也產生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時候,現代性可以取代上帝,理性也會作為對價值觀的批判標準,進而使宗教在啟蒙運動過后,在國家以及人們的心中的地位日趨直下,昔日燦爛的宗教制度也隨之淡出了人類文明的視線。宗教制度的衰敗使得社會經濟和文化出現三大分離,政治與宗教分離,政治與經濟分離,經濟與道德分離。這三種分離形式,每一種分離對于教會制度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第一種分離是指國家政治以及教育文化與教會相分離,第二種分離是指自由主義的初步興起,第三種分離是指人們的經濟觀念逐步取代了宗教所宣傳的道德觀念。
至此,西方近代的宗教統治告一段落,宗教制度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再是指導原則,人類精神文化的世俗性不斷發展擴大。進而,在人體繪畫藝術中,不會再出現濃重的宗教神性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世俗性的表現,同時表現出當時資產階級獨特的審美趣味。
五、結語
通過對西方近代人體繪畫藝術的總結以及對其發展演變歷程的歸納,使我們感受到了西方近代人體繪畫藝術內容的獨特和豐富的底蘊,同時人體繪畫是不斷演變和發展的一項藝術。這就需要世人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去探索這條無止境延伸的藝術長河。
參考文獻:
[1]曹鵬志.通往現代派人體藝術的“三級跳”(文化與文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藝術史[M].徐慶平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中央美術學院.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美]W·沃爾克.基督教會史 [M].孫善玲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5][法]福柯.何為啟蒙(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三聯書店,1998.
作者單位:
福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