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策執行是政策實施效果的必要保證,是政策評估過程的一個環節,也是政策過程科學化、民主化的必要途徑。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果,但是在政策評估的過程中發現由于諸多因素導致政策執行存在偏差,以至于政策實施的目標未能按預期目標實現。本文力求提出在精準脫貧評估發現政策執行面臨的困境,提供解決路徑,相關部門借鑒做政策修正,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政策的執行性和實施效果。
關鍵詞:精準脫貧;政策執行;政策評估
一、精準脫貧政策執行面臨的困境
(一)政策理解宣傳不到位,導致政策執行存在偏差
地方執行部門對政策的理解、宣傳、宣講、釋義不到位,導致政策執行偏差。個別地區扶貧小額信貸政策由于宣傳不到位,建檔立卡脫貧戶表示不知道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建檔立卡脫貧戶未借貸扶貧小額信貸。極大限制了金融扶貧政策的落地范圍和效果,不僅打擊了部分有創業意愿的貧困戶,同時也逐漸降低了一線扶貧政策宣傳人員的公信力。部分扶貧小額信貸用途不規范,借貸過扶貧小額信貸的農戶中,用來修房子、看病、子女讀書、還貸其他有息貸款等,違背了扶貧小額信貸的最初設想,貸后資金使用監管機制有待加強,否則貸后監管機制的缺乏容易造成呆賬和壞賬信貸經濟風險。
貧困戶識別程序走捷徑,退出程序執行不嚴格。個別村執行政策“添工加料”,附加條件,個別鄉鎮干部、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干部對貧困人口識別和退出的標準把握不清,政策執行過程中附加條件執行,影響原定目標的實現。貧困戶民主評議前,村干部結合村級制定的“四看法”規則打分,添加了原政策沒有的附加條件,對貧困戶申請者進行初步篩選,過程缺乏客觀性,可行性不合理,造成民主評議范圍不準,個別農戶無法進入民主評議程序,出現漏評情況。
貧困戶退出程序執行不嚴,存在“被脫貧”現象。在評估過程中存在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對于自己脫貧退出不認可,這主要是由于少數村在貧困人口退出本人確認環節執行不嚴,未經本人簽字確認,甚至家庭成員無一人清楚何時脫貧,未嚴格按照政策審查貧困戶是否達到“兩不愁,三保障”和收入標準線。程序執行不嚴導致工作嚴肅性、規范性不足,影響農戶對脫貧退出認知了解,影響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認可度,不利于脫貧鞏固工作的開展。
(二)精準脫貧工作只求留痕,過于形式化
這一方面主要體現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產業幫扶技能培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現象。家里有慢性病成員的受訪脫貧戶中表示沒有家庭簽約醫生服務或表示不知道該政策。此外,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農戶反映部分家庭醫生工作不實,服務次數少,工作內容主要是“填表”,“血壓、體重、身高”等都是目測,工作流于形式,來農戶家中只為留工作痕跡。
產業幫扶措施精準度不夠,幫扶工作群眾認可度低。調查發現,在因村因戶幫扶方面脫貧攻堅工作仍存在貧困人口主要致貧原因缺資金、缺技術,但受訪建檔立卡脫貧戶得到的產業幫扶措施大部分為免費發放種苗、種畜、化肥等生產資料,而獲得技術服務的占比較小,個別農戶因為身體殘疾,無能力養殖,當地政府卻免費發放兩頭豬苗,幼雞,幼鴨,以求農戶通過養殖業發家致富,導致貧苦戶不但沒有賺到錢,為此還倒貼了幾百元,未精準因戶施策,影響產業幫扶效果。
產業幫扶就業培訓的內容單一,主要以養殖技術的培訓和廚師技能培訓為主,只有個別村子開設有木工,泥瓦工的培訓內容。產業幫扶技能培訓之所以被評估為形式化,主要由于培訓內容與農戶需求、市場需求脫節,造成就業培訓農戶參與度低;其次由于現在農村空巢,年輕人都去大城市奮斗,家中只剩下老齡人和留守兒童,接受培訓的人大都是年紀大的老齡人,參加培訓原因是硬性規定或者為了領取小禮品,甚至受訪建檔立卡脫貧戶表示未參加過就業培訓,從而使產業技能培訓流于形式。
(三)影響精準脫貧政策考核的因素
戶籍制度的不完善,人口關系確定不明確。為了減少貧困戶,個別老人被送到當地比較富裕的農戶或者村干部家臨時贍養,這樣就可以算是脫貧人口,屬于被迫脫貧,干擾影響評估的工作進度,工作人員需要經過多方走訪印證二者之間的真實關系,以確保評估的公平,公正,客觀;另一種情況為了個人利益,獲得國家的政策補貼費用,有四五個兒女,卻給老人單獨分一個戶口,不贍養原因是不在一個戶口,屬于孤寡老人,靠國家補貼,或者直接瞞報自己沒有子女,無人贍養,應該由國家贍養,所以申請國家的補貼,這變相增加了國家的負擔。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國戶籍制度需要完善,因為戶籍制度的不完善,在中國曾經出現要求開具證明“我爸是我爸”的證明。
部分農戶不實事求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國家補助,個人利益最大化,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夸大家庭貧困現象,調研員需要通過電話咨詢,走訪左鄰右舍,銀行查詢等多種途徑驗證其真實情況。
二、提升精準脫貧政策效果的路徑
加大小額扶貧信貸的審批和監管,加強小額信貸宣傳,堅持自貸自用的審批原則,推動扶貧項目,資金找項目,已發放的戶貸企用貸款要加大監管力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糾正,新批貸款要嚴格審查,避免和防范金融風險。
規范貧困戶識別程序,充分發揮民主評議作用。進一步規范貧困戶識別程序,減少基層干部主觀判斷影響民主評議程序的執行,在貧困戶的識別過程中,應充分發揚發揮基層民主的作用,讓貧困戶識別過程和結果都公開透明,提高農戶對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的認可度。
推進勞動力培訓工作,提高產業幫扶措施精準度。因戶施策,摸清農戶的真正需求的前提下安排勞動力培訓內容,提升培訓精準度,增強培訓效果。改變傳統的免費發放種苗、種畜等產業幫扶措施,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村產業發展帶動長效幫扶成效。
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實工作責任。全面摸排需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家庭,做到有需求的家庭相關簽約服務全覆蓋。進一步加大宣傳和培訓,落實相關醫生的工作責任,避免形式主義,杜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真簽約,假服務”的問題。
完善我國戶籍制度,在網上系統建立完善的關系網,明確血緣家庭之間人口關系,這種關系至少應該明確在三代之內,例如某人是是某人的父親,某人的祖父,并且有照片為輔助材料,多個子女的老人,可以把老人放在一個子女的戶口本上,其他子女戶口本必須明確標注父母的信息,這樣可以有效杜絕老人找不到子女贍養的情況。
提升我國人民的素質,扶貧先扶智,更要扶志,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首先從智邦人們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其次從“志”幫助人們發揮對生產生活的主觀能動性,改變貧窮、懶惰、不思進取的落后思想,方法上可以采取教育勸導,輿論監督、物質獎勵多管齊下,鼓勵貧困戶通過自己努力,自己的勞動,自己的智慧來發家致富,使廣大貧困戶逐漸形成和睦向善勤勞自強的家風。
參考文獻
[1]夏紅民.扶貧需要提高“精準度”[N].人民日報.2014-05-21(5).
[2]汪龔禮.精準扶貧與脫貧問題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7(3):24.
作者簡介:肖文靜(1990.01)女,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人,碩士,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