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璐 李盛瀅 覃鵬飛 曹冰瑤 徐偉
【摘 要】目前,有民族藝術特長的大學生非常多,且有意愿通過自身特長來教授他人的大學生占其中95%,不少對民族藝術特長感興趣的學習者想要學習民族藝術特長,因價格、時間等因素沒能學習;學習者對校內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非常感興趣。當前,市場上的培訓機構普遍價格偏高,學習者對培訓機構的滿意度不高,主要體現在價格、師資力量方面。因此,論文針對這一現狀,研究民族藝術特長訓練營,為創立民族藝術特長訓練營做前期研究準備。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national artistic expertise, and 95 % of them have the will to teach others through their own expertise. Many students interested in national artistic expertise want to learn national artistic expertise, because of price, time and other factors, they can not learn; the learners a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of national artistic expertise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prices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the market is generally high and learn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training institutions is not high, mainly in terms of price and teacher strength. Therefore, aiming at this situation, paper studies the national art training camp to prepare for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art training camp.
【關鍵詞】目的意義;現狀分析;風險;方案
【Keywords】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status analysis; risk; scheme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4-0084-03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因高校招生體制改革而帶來的高校畢業生人數迅速增長,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關乎社會的穩定以及國家經濟的發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卻不斷走低,我國高校畢業學生的就業壓力一年大過一年,多種因素促成了我國在校大學生兼職普遍化、常態化的現象,其中,在校兼職大學生中有部分是掌握相關民族藝術特長技藝(古箏、民族舞蹈、朝鮮語)的大學生,而網絡多元化等因素的加入,也使掌握民族藝術特長的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有了更多的可能。與此同時,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發展與進步,民族藝術文化燦爛輝煌,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藝術教育對學生提高審美修養、豐富精神世界、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目的:本文針對掌握民族藝術特長技藝的大學生以教授民族藝術特長作為兼職的意愿為基點,與其他學生群體想要學習并了解民族藝術特長的意愿為紐帶,主要針對聚集了56個民族的西南民族大學展開調查。在調查結果的整理和分析下,對有不同需求的兩個學生群體相互達成意愿的可能性再進行進一步的歸納分析。
意義:民族的藝術和特長是民族區別重要組成部分,表面是調研西南民族大學的學生對民族藝術和特長的關注與學習,實質是從民族藝術教育和教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探究民族藝術和特長文化的現代傳承,肯定了民族藝術特長教學為保護民族藝術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民族藝術現代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1.3 國內研究現狀及分析
1.3.1 高校對以民族藝術為載體,創新少數民族學生素質培養理念的研究
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服務少數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高校的辦學宗旨。難溝通、難自信、難融入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共性問題。通過建立并發展民族藝術團,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特長,建立少數民族學生信心,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培養少數民族學生。
1.3.2 高校民族特長培訓項目開展情況及成果簡介
以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為例,“蒙古族青年合唱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班”的創建始自于2007年10月,支持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建立"蒙古族青年合唱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的倡議,并就合唱基地建設的相關問題作了部署。2007年年底,烏蘭部長在藝術學院提交的文件上做了重要批示:“合唱藝術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我區有著很好的基礎和優勢,藝術學院能承擔此項工作意義重大,要予以大力支持,共同為弘揚自治區民族民間藝術貢獻力量。”本屆“蒙古族青年合唱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班”的學員,統一列入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附中聲樂專業統招計劃,學制6年,隔年招生,入學年齡為11~13歲,實行蒙語授課。以“合唱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的形式專門從小培養合唱藝術人才,這在全國尚屬首次,標志著內蒙古民族合唱藝術人才的培養步入了新的階段,也是高等藝術院校對于民族藝術人才培養途徑的有益探索。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學校的特色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把民族器樂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加以開發,從課程的目標、課程的內容、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實踐與研究,使民族器樂成為重要的藝術類校本課程,這對學生情感的培養、特長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4 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思路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①作為民族類院校,西南民族大學聚集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有著各種才藝,比如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樂器 、語言文字、手工藝術。但是,這些同學在校期間除了參加文藝演出時能夠用到這些才能之外,在其他時候很少能讓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樣便造成了資源閑置。②有許多學生熱愛各種音樂、舞蹈、樂器、語言文字、手工藝術,但他們沒有很好的渠道來學習這些才藝,這樣,有需求的同學就找不到合適的渠道來學習一些知識才藝,只得參加一些校外需要昂貴學費的培訓機構,產生較大的開銷。
基本思路: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問卷調查和走訪法研究大學生對民族藝術特長的意愿、學習者對學習民族藝術特長的意愿以及市場機會,從而初步判斷民族藝術特長訓練營的可行性。
2 研究進展
2.1 研究對象
群體調查分析(市場):西南民族大學學生。授課者以藝術學院的同學和掌握較好民族文化特長較具專業性有授課能力的同學為主;學習者為全校中對民族藝術特長感興趣想學習和傳承的同學[1]。西南民族大學內培訓市場的缺口仍然非常大,學校周邊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很多,但藝術類的培訓班不能滿足學校市場的需求。沒有任何一家有體系的民族藝術特長培訓機構,滿足不了大學生想切實提高藝術技能的需求。
較受學生歡迎的機構有:愛樂青年、樂器盒子、街舞社。
教學環境:學校里可利用的空曠的適合教學的場地,如自習教室、足球場、中心廣場、亭子、咖啡廳星星時光,以及場地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調查。
2.2 研究方法
對學生采用問卷調查,走訪的快捷有效的研究方法。對學習者的問卷隨機全校發放,較有普遍性。對授課者的問卷有針對性地選擇有藝術特長和意愿的學生發放,較有針對性。走訪身邊的有知名度的已在外進行過藝術培訓的學生,多交流了解大學生做培訓老師的現狀(課時、薪資、課程安排、具備素質等)。
2.3 研究過程
首先對需要了解的學生需求和資源設計調查問卷,需要了解有需求的人群偏好何種藝術特長,對教學場地的要求,教師性別資歷性格等的要求,對價格的要求等。
其次走訪學校周邊各藝術培訓機構,了解其師資、價格、課程安排。到學校周邊華聯、韓國城、環球中心、寺圣社區,藝術培訓業的種類主要有美術類、音樂類、舞蹈類、影視類等,其中音樂類培訓學校較多,調查他們開設的項目種類、價格、課程安排、師資力量。
2.4 研究結果
根據問卷調查,確定西南民族大學學生對民族特長有較多需求,有73%的少數民族同學填寫了問卷調查,有50%以上的同學接觸了解過民族藝術,在校期間想去學習和了解民族藝術特長,感興趣的方面為舞蹈、音樂、語言文字、繪畫、工藝(刺繡、剪紙等),有46%的人愿意參加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培訓機構,70%以上的人參加培訓希望掌握一門技能或語言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幽默、上課不死板會調節氣氛、有時和學生閑聊的老師。關于授課者,有五分之一的同學利用過課余時間去校外培訓班或單獨對學生進行教學,有超過90%的同學愿意利用課外時間和自身才藝特長進行教學,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以現有的能力或參加培訓后能勝任教授別人,他們周圍有超過90%的人想要學習關于民族藝術特長方面的才藝,很多同學認為學習和了解民族藝術和特長能更好地了解民族,重新認識民族,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想要更近一步了解自己的民族,大學生做授課者的優勢與學生的需求不謀而合,認為大家年齡接近,與學習者能較好地溝通,積極性、熱情度更高。大家都愿意既可以增長自身經驗又可以把知識分享給他人,能更好地鍛煉大學生的能力。
3 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設計
3.1平臺類型
作為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在前期主要進行研究,在此期間,將進行調查走訪與研究。在中后期,將舉辦一些特定的活動來進行民族藝術文化的交流,在此時期,計劃從線上和線下兩個方向將有才藝特長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有學習少數民族才藝特長意向的大學生系統組織起來,給他們提供一個教與學的平臺。這個階段旨在為創建后期的民族藝術培訓平臺積累經驗,同時打下一定的市場基礎。
3.2 平臺可解決的問題
作為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具有足夠的優勢滿足大學生的需求。首先,作為民族類院校,西南民族大學聚集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有著各種才藝,比如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樂器,但是,這些同學在校期間除了參加文藝演出時能夠用到這些才能之外,在其他時候很少能讓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其次,在學校中,同樣有許多對這些資源有需求的同學。一是有許多大學生熱愛各種音樂、舞蹈、樂器,但他們沒有很好的渠道來學習這些才藝,因此,他們往往參加各種校外培訓班來掌握這些特長。總之,在這些同學之中,有著各種豐富的資源,也有著頗多的需求,然而這些資源和需求并沒能好好地對接起來。由此分析,學校內部既有資源,又有需求,而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就可以將資源和需求良好對接起來,從而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和需求。
4 目標與執行
4.1 預期目標
①以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的發展為目的,力求扎根西南民族大學;②創造適合并穩定的交流模式,建立起一個大學生能自由交流的平臺;③致力于發展新的市場,將這種新的交流模式在各地高校發展起來。
4.2 執行方案
①廣告表現,通過橫幅、海報、宣傳單、展板等方式,在高校里面和周邊大力推廣,更多地讓大家了解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②媒體運用,通過微博、微信等媒體將民族藝術特長交流平臺大力推廣出去。
5 風險與對策
5.1前期風險
即使主要調查范圍是西南民族大學全體學生,但由于調查對象雙方都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需求的特殊性,使得調研時間加長,學生人口流動性大,數據存在重復性或者不完整性。對此,需要完善前期的準備工作,加強宣傳力度以使更多的人知道或了解此次調研的具體對象和方向,從而關注到民族藝術特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