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時杰,應慧敏,姚 丹,石吉娣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社會的老齡化,糖代謝異常患者數量大幅增長,其中約有80%~90%是超重或肥胖患者[1]。本研究即是探討通過應用穴位埋線聯合二甲雙胍片治療糖代謝異常肥胖患者,減輕體重,降低胰島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謝,減少并發癥。
1.1 一般資料:從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內分泌科和針灸科門診糖代謝異常肥胖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單盲法患者將分成三組,二甲雙胍組、穴位埋線組和觀察組(穴位埋線+二甲雙胍),每組各30例。二甲雙胍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5~63歲,平均(48.57±10.83)歲;穴位埋線男16例,女14例,年齡32~62歲,平均(50.32±12.46)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1~66歲,平均(47.82±15.2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年齡26~70歲。(2)同時符合糖代謝異常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7.8mmol/L)和肥胖診斷標準(BMI≥28kg/m2且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2]。(3)能堅持按期規律用藥并同意進入試驗。排除標準: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排除急性感染、重大創傷、嚴重并發癥等各種應激狀態;排除過度肥胖、高脂血癥、肝腎功能受損;所有患者無智能障礙,既往無精神病史及家族史。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按試驗方案規定用藥的病例應予剔除;納入病例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出現并發癥不宜繼續接受試驗,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個療程而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的病例均應中止或剔除。本次試驗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全部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三組均實行常規治療,即飲食、運動、健康教育治療[2]:實行嚴格控制糖尿病飲食;運動統一選擇快走,每周運動5天,每次30分鐘;詳細告知糖脂代謝異常疾病相關知識。二甲雙胍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口服二甲雙胍0.5g(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23370),一日二次(為期4周);穴位埋線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穴位埋線,術前向患者及家屬做好相關健康宣教,說明目的、意義及方法,消除患者因未曾接受過此項操作而導致的恐懼心理,以取得患者的同意。操作步驟:取中脘、水分、天樞、大橫、水道、歸來、三陰交、豐隆、陰陵泉,用紅色簽字筆做好標記,常規消毒皮膚后,用10ml注射器針頭作套管,用規格30號1.5寸長的毫針作針芯。將2_0號腸線1cm放入針頭內,后接針芯,右手持針。將置有腸線的針頭直刺或斜刺入所選穴內,進針深度以得氣為度,然后左手推針芯,以備用針芯推入針頭使腸線固定于穴位中,按閉針孔,同時右手退針管即可,出針后貼醫用膠貼。4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組在二甲雙胍組的處理基礎上,聯用穴位埋線。
1.3 觀察指標: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和3個月檢測所有患者的血糖、血脂、體重、BMI、腰圍、胰島素并計算IRI。其中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脂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胰島素測定采用化學發光法,IRI按照HOMA模型標準公式計算:IRI=FINSxFPG/22.5(FPG為空腹血糖,FINS為空腹胰島素)。

2.1 各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比較:(1)三組治療前FPG、TC、TG、BMI、腰圍、IRI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與治療前相比,三組治療后1個月、3個月均有明顯的改善,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間比較,穴位埋線組與二甲雙胍組相比治療后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1、3個月各指標差值均優于二甲雙胍組和穴位埋線組(P<0.05),提示觀察組更能明顯改善上述指標;(4)組內比較,觀察組在治療后3個月與治療前相比各指標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1個月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療效更穩定持久;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腰圍與IRI的相關性分析:治療前后腰圍與IRI均呈正相關(P<0.01),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腰圍與胰島素抵抗指數IRI的相關性分析
2.3 不良反應:比較三組治療前后患者白細胞計數、肝腎功能變化,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應用二甲雙胍時有4例發生惡心、腹瀉,無嘔吐,穴位埋線過程中,有2例出現皮膚瘙癢及破潰,予皮炎平軟膏外用后緩解。
目前,在糖代謝異常防治上仍存在相當的治療難度,其中關鍵是存在胰島素抵抗,尤其是肥胖型糖代謝異常患者,肥胖癥患者腹腔內脂肪量增加,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胰島素抑制脂肪分解作用減弱,大量游離脂肪酸從脂肪組織中逸出進入血液循環:游離脂肪酸增高還可使肝糖產生及輸出增多,導致血糖升高及高胰島素血癥,產生胰島素抵抗[3]。肥胖與糖尿病發病以及心血管病變發生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4]。本研究發現,患者的腰圍與胰島素抵抗指數密切相關,且呈正相關。因此,對于糖代謝異常肥胖患者,有效降低體重,減少胰島素抵抗,是臨床工作中必須重視及解決的重大問題。
許多研究表明針刺減肥安全有效且無明顯副作用,其原理是通過對肥胖者神經及內分泌功能的調整,一方面抑制肥胖者亢進的食欲,使腸蠕動減弱,抑制胃酸分泌,延長胃排空時限,從而減少機體能量的攝入與儲存,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機體脂肪代謝,產熱增加,消耗積存的脂肪,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能量消耗,促進體內脂肪動員及脂肪分解,降低脂肪蓄積,使代謝達到新的平衡,最終達到減肥效果[5]。但是針刺需要每天或是隔天去醫院治療,不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穴位埋線是經絡理論與現代醫學手段相結合的產物。它是通過埋線對穴位產生持續有效的刺激作用,來達到預防及治療疾病的目的。腸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埋入穴位后,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對穴位產生生理及生物化學刺激,以達到類似長期針刺減肥的效果[6]。在本研究中發現,在糾正糖脂代謝紊亂各項指標上,觀察組優于二甲雙胍組和穴位埋線組(P<0.05),提示穴位埋線聯合二甲雙胍口服更能減輕體重、減少胰島素抵抗和改善糖代謝;在療程上,觀察組在治療1個月比治療前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治療后3個月與治療前相比各指標有統計學意義,但與1個月比無明顯統計學意義,提示觀察組不僅能迅速改善上述各項治療,且療效更穩定、持久。本研究認為,穴位埋線聯合二甲雙胍口服,通過埋在皮下的腸線持續刺激穴位,從而更強、更持久地促進胃腸蠕動、抑制食欲的效果,達到減輕體重,減少胰島素抵抗,改善糖代謝;該操作較一般的針灸治療具有更大的優勢,間隔2周治療一次,節省時間,無須麻醉,創傷小,患者痛苦少,改善了傳統針灸就診次數多、患者依從性差的缺點,簡便易行,無明顯毒副作用,費用低廉。
[1]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綜合管理專家共識[J].糖尿病天地,2016,10(9):392-394.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2014,22(8):6.
[3]陳玉,周玲,徐耀初,等.2型糖尿病與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關系的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2,36(3):191-193.
[4]李亞,龐靜,李社莉,等.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胰島素抵抗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關系及胰島素增敏劑的干預作用[J].實用醫學雜志,2009,24(4):4158-4160.
[5]劉志誠.針刺對單純性肥胖瘦素和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3,21(1):40.
[6]伍玉儀,劉艷虹,梁文泉,等.穴位埋線抑制腹型肥胖糖尿病患者食欲的效果研究[J].現代醫院,2013,13(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