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趙縣謝莊鄉的九康·冀華星愛蜂基地,一批超過20萬只的蜜蜂從蜂箱中放出,開始在盛開的梨花叢中授粉采蜜。而在去年,這片梨園的主人安青川曾為這千畝梨花的授粉問題而犯難。
安青川是趙縣冀華星果品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管理著近333公頃梨園和206戶農民。梨樹的種植和大田作物不同,不能廣泛地用大型農機來作業,梨花和梨果的授粉、套袋、采摘全得靠人工。“別看這梨花好看,授粉可難住我們了。”據他介紹,以往這些梨花都是農民拿小木棒一朵一朵地蘸粉、授粉,辛苦不說,效果還不好。“因為人工授粉并不均勻,所以梨果很容易出現果裂和畸形,糖分積累也少,這樣一來賣相就不好了。”他說。
趙縣被譽為“中國雪花梨之鄉”,目前有25萬畝的梨樹,獨特的沙質土壤和氣候環境使當地雪花梨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近年來,不斷有農民反映,梨的口感上不去,賣梨也不賺錢了。“就拿春季來說,僅人工授粉,人力成本每天就得120元,再加上土肥水管理,成本高還賣不上價,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果農楊建民說。
趙縣農牧局局長李書江向記者透露,盡管趙縣雪花梨是一個具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的名牌,但目前趙縣梨產業的發展正遭遇瓶頸。“最大的問題在于:農民在種植過程中,沒有科學和規范的指導管理,經常盲目跟風,只看短期利益,不注重梨樹生長環境的長期養護,過量施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嚴重影響了梨的產量和品質。”
為帶領周邊果農科學種植,在縣農業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安青川不斷完善標準化梨園管理模式,在今年梨花開花授粉期,從河南租來了20箱蜜蜂,分散放在果園里。“一箱蜜蜂就可以輻射5畝范圍內的梨花均勻授粉,而且一天只要50塊錢,我租個四五天,這片梨園的授粉工作就搞定了。”安青川覺得,采用蜜蜂授粉的好處不僅在于節省成本,更能為果品提質增效。據河北省泊頭市養蜂專家繳東利介紹,人工授粉坐果的梨,往往糖分少、口感硬;而蜜蜂授粉不僅能使果形周正,還能提高梨1.5個以上的糖分量。“普遍來講,蜜蜂授粉的梨比人工授粉的梨增產15%以上,果品有機質含量也顯著提高,吃起來會更加香甜綿軟。”他說。
采用蜜蜂授粉不僅是趙縣調整梨產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也是拯救蜜蜂公益大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蜜蜂作為動植物能量循環中的重要一環,對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近年來,隨著大量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蜜蜂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甚至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自公益行動啟動以來,組委會陸續在全國范圍內精選出環境友好、農藝先進、產品優良的站點,于2017年6月在趙縣梨園建立了愛蜂示范基地。“在梨樹花期采用蜜蜂授粉,并引入九康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物農藥和科學的種植技術,能夠全面提升趙縣雪花梨的品質,同時也能為蜜蜂提供更為安全的生存環境。”九康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子清說。
“這是拯救蜜蜂公益行動的首個放蜂日,今后蜜蜂將會擁有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間。下一步,趙縣將從源頭抓起,用標準化綠色種植模式,帶動全縣梨產業的良性發展。”李書江說。
(據農民日報)
“歡迎剛進來的朋友,我是主播嘟嘟,今天這個黃瓜又香又脆啊!”說完,他拿起黃瓜就咔嚓咬了一大口,嚼了起來。同時,把咬過的黃瓜對著手機鏡頭展示,讓網友們直觀的看見黃瓜里面是否飽滿新鮮。“密農人家”的主播單京都(網名:嘟嘟)像往常一樣,坐在了淘寶直播間的鏡頭前,熟練自如地介紹店鋪里的各種農特產品,直播地點就在農產品裝配車間里。剛一上線,琳瑯滿目的農副產品就受到了客戶的青睞,訂單接踵而至。
據悉,開通淘寶直播是“密農人家”為豐富“互聯網+農業”模式,推廣農產品的有效嘗試之一。自2017年4月以來,“密農人家”的主播們,就奔波在田間地頭和直播廚房之間,用鏡頭讓客戶們感受來自北京市密云區河南寨鎮的農產品。2012年成立密農人家淘寶店鋪至今,密農人家前進的每一步,都是“互聯網+農業”落地的有效踐行。這種通過直播形式讓農產品的種植、生產過程透明可見,果色鮮亮、顆粒飽滿的果實直觀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可視化的展現激發了消費者的興趣,實現了銷售方式的多元化。
“密農人家”高福全介紹說:“自從開始有淘寶直播以后,網友能更直觀地看到一些產品到底是什么樣兒的,也讓他們更加信賴我們。目前,密農人家淘寶店粉絲8.2萬,天貓店粉絲4.2萬。”
(據農民日報)
曾經的鹽堿荒地,搖身一變成了波光粼粼的魚塘,岸上工人們抓緊檢修養殖設備,一派喜悅繁忙的景象。這是在山東省利津縣汀羅鎮陳家屋子村發生的一幕。
“我們村土地鹽堿化程度很高,什么都種不了,就把大量不能耕種的鹽堿地改造成臺田和池塘。去年村里還把鱸魚等海魚品種引進堿水池塘,試養了黑鯛、紅鯛等名貴魚種,試養成功后進行全村推廣。”陳家屋子村黨支部書記尚文光說。
既不臨河也不靠海,卻在鹽堿旱地上發展起堿水魚蝦養殖、淡水養殖海水魚等特色養殖模式,這讓陳家屋子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水產養殖專業村。原來,這得益于陳家屋子村探索推廣的“上農下漁”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新路子,通過挖池筑臺、深溝排堿,將挖出來的池塘搞漁業養殖,挖出去的土堆成田,由于位置高鹽堿上不去,可以種植農作物,實現了“池塘養魚蝦、臺田種莊稼”。
據介紹,陳家屋子村自1997年就開始探索“上農下漁”模式,最初以養殖鰱魚、草魚等四大家魚為主。一次偶然的機會,尚文光了解到由于臺田滲水的作用,池水含有一定的鹽度,不僅適合常規淡水魚類生存,而且非常適宜放養廣鹽性魚蝦類。他便大膽引進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進行試養,沒想到收益竟比傳統四大家魚養殖翻了幾番。目前,全村已經發展蝦類養殖33公頃。
“去年,我們試養了1公頃淡水鱸魚,667平方米產量750千克,實現了海水魚類的淡水養殖。”尚文光介紹說,中國海洋大學與雙瀛水產公司培育的新品種淡水鱸魚,既能保留海鱸魚肉質鮮美的優點,又具有更長的暫養周期,市場很可觀。
在養殖過程中,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免費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養殖戶發現養殖淡水鱸魚不僅不需要對池塘進行淡化,而且這種魚生命力頑強,非常適應鹽堿池塘的環境,成活率高達90%以上。
淡水鱸魚試養成功,真正讓“治堿”變為“用堿”。如今的陳家屋子村,不僅有了養殖池塘,還有了能夠種植黃金桃、雪桃、垂柳式蘋果等特色果蔬的良田。曾經帶不來一分錢收益的鹽堿灘,現在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寶盆”。
(據農民日報)
重慶黔江區水田鄉水田村村民鄭娥娜充分利用山區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林下土雞養殖,采取獨特的音樂養殖技術養出“音樂雞”,獲得較好收益,供不應求,唱響了一曲致富的好聲音。
2012年,鄭娥娜放棄了原本紅紅火火的川菜館生意,毅然決定回到水田鄉老家養殖土雞。同年11月,她在水田鄉水田村承包了0.8公頃山林建起了養雞場。有一次,山下有一戶人家結婚,鑼鼓鞭炮連天響,雞被嚇死了好幾十只,原來,土雞膽子極小,最怕突然出現的不規則和不熟悉的聲響。
“既然噪聲可以嚇死雞,那么是否音樂可以養雞呢?”鄭娥娜開始在網上搜尋音樂養雞的妙用。網上有相關介紹,提高產蛋雞的產蛋量其中一種方法就是聽音樂法。
“國外研究人員發現,在其他條件沒改變的情況下,在雞舍內不斷地播放優美的音樂,三個月后使雞的蛋增大,產蛋率可上升10%左右。”鄭娥娜介紹。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雞場安裝喇叭開始放音樂。
開始時什么都不懂,就先試著放勁爆的音樂,結果把原本在附近的雞都嚇跑了,音樂嚇跑了雞,但沒打消鄭娥娜繼續試驗的念頭。鄭娥娜選擇了古典音樂,雖然雞還是跑,但反應小了很多。幾天之后,一聽到音樂,雞不光不跑走還自動聚攏來,站在那里靜靜“傾聽”。結果一個月下來,同樣還是那些雞,產蛋數量明顯增加,雞蛋還大了許多。同時,雞聽音樂時,她揀雞蛋,雞都不會亂叫。
經過觀察,鄭娥娜發現播流行音樂的時候雞活動性明顯增加,播古典舒緩音樂的時候雞就顯得安靜多了,原來雞也能聽懂音樂!經過統計還發現,土雞每日的采食量比之前提高了5%,產蛋期的下蛋數也增加了近8%,這說明土雞可以早達到出欄體重,每個土雞年產蛋也能多13枚左右。
鄭娥娜說,雞舍播放音樂一天分為兩個時段,分別在上午和下午給雞進食時,過于頻繁會擾亂雞的情緒。聽古典音樂的雞還有一個特點:公雞和母雞都變得溫柔了,它們不搶食、不打架,毛色光亮,口感脆嫩,顧客很喜歡。
黔江區畜牧獸醫局高級畜牧獸醫師楊正萬介紹,給雞聽音樂能夠讓雞有一個舒適的環境生長,可以起到增產的效果。優化養雞環境,可以給養殖戶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收獲,音樂養雞減少了雞群對外界刺激的應激反應,有助于增強雞的體質、改善雞肉品質,并提高產蛋能力,在雛雞孵化出殼時播放雛雞出殼鳴叫的聲音,能使小雞出殼整齊一致,提高孵化率。飼養蛋雞、肉雞時,每晝夜有規律地播放12小時令雞激奮的悅耳小夜曲,每播放1小時停1小時,連續7~8周,這樣可使肉雞日增重提高3%,蛋雞產蛋率提高10%。
如今,鄭娥娜的“音樂雞”在當地已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下一步,她計劃組織周邊的貧困戶免費來場里學技術,待他們掌握養殖技術和發展模式后,一起發展林下生態養殖 “音樂雞”。形成規模后,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輻射帶動產業不斷壯大,打響品牌,利用互聯網科技銷售到全國各地,讓“音樂雞”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富民強村。
(據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