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俗稱梭子蟹、白蟹,隸屬于甲殼綱十足目梭子蟹科,廣泛分布于我國沿海,是我國重要的海產經濟蟹類,在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肉味鮮美,市場價格高,且生長迅速,養殖利潤豐厚,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地區重要的海水蟹類之一。

目前,三疣梭子蟹人工養殖方式主要有2種:一種是單養,另一種是與蝦、貝等混養的綜合養殖。單一梭子蟹養殖模式容易產生暴發性流行病,而且造成池塘利用率過低,對環境污染嚴重,不利于三疣梭子蟹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轉向多品種的生態互補混合養殖模式。
現就三疣梭子蟹池塘生態養殖技術闡述如下,以期為提高三疣梭子蟹池塘養殖和海水池塘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自然海區三疣梭子蟹主要攝食雙殼貝類,其次為小魚、甲殼類、頭足類和多毛類等,也攝食水藻嫩芽。通常白天潛于泥沙中,傍晚和夜間四處游動并大量攝食。三疣梭子蟹適應生長溫度17~30℃,最適生長溫度25~28℃。適應鹽度10%~35%,最適鹽度25%~30%,膏蟹越冬最適鹽度為28%~35%;當水溫低于10℃或高于32℃、鹽度低于8%或高于38%時,停止攝食,一般梭子蟹養殖池塘水溫低于14℃時,應大大減少投餌量,甚至不投。池塘養殖三疣梭子蟹交配高峰期在秋季水溫進入17~21℃時,當春季池塘水溫達到12~14℃時,則開始產卵。
和其他甲殼動物一樣,三疣梭子蟹的生長也是隨蛻殼長大,自然生長條件下每蛻殼1次,殼寬可增加30%,體重則增加50%~100%。一般雌蟹經過12次,雄蟹經13次蛻殼便可達到性成熟。蛻殼間隔期與養殖環境、食物組成、養殖密度等有關,若養殖環境條件適宜、餌料豐富,則蛻殼頻繁,并獲得較大的增長幅度;反之,則蛻殼間隔期延長,甚至長期不蛻殼,使生長受阻,一般7~8月為蛻殼頻繁期。梭子蟹蛻殼時通常會躲藏在巖石之下或海草等障礙物之間,直到蛻殼完成、新殼變硬之后,才出來活動。梭子蟹生性兇猛、好斗,易互相殘殺,特別在蛻殼或餌料缺乏時,更顯嚴重,因此,梭子蟹池塘養殖密度不宜太高。
梭子蟹池塘生態養殖是模仿梭子蟹野生條件下自然種群構成、生態食物鏈,人為選擇蝦、貝等養殖對象進行搭配,創造野生的生長環境,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一種養殖模式。養殖池塘投餌后,梭子蟹攝食后殘余的食物碎屑被對蝦利用,蝦蟹排泄物,又有利于基礎餌料的生長,供貝類濾食。同時,通過三疣梭子蟹翻扒池塘底部灘面,使底部污物進入水體,成為藻類生長的營養源,并改善蝦類的底部棲息條件。
1.養殖池塘選擇
凡進、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區池塘,養成期海水鹽度在20%~35%之間,水深1.5米以上,均適于梭子蟹的養殖。池塘面積最好在0.67~1.33平方千米,池塘底有向排水閘門的降坡度,四周堤內有2米寬左右的緩坡,以利于梭子蟹活動。根據池塘不同底質類型,選擇混養蝦、貝類品種。如泥質底宜混養縊蟶、泥蚶、青蛤和脊尾白蝦、南美白對蝦等,沙質底則宜混養雜色蛤、菲律賓蛤仔和日本對蝦等。
2.準備工作
冬季蝦蟹出池后,經1個月左右干塘,徹底清除塘內淤泥。根據池塘水深在四周和中間開挖寬3~5米的環溝和縱溝,環溝內側灘面設置貝類蓋網,使灘面水深0.8~1.0米。放苗前1個月進水20~30厘米,用生石灰1 875~2 250千克/平方千米或漂白粉375~450千克/平方千米(有效氯30%~35%),對水進行全池潑灑,殺死池內的雜魚蝦蟹和病蟲害;同時應檢查閘門及閘前的欄網設施,整理貝類養殖涂面。
清塘浸泡7~10天后,排干池水。放苗前15天選擇大潮期間進水,并用80~100目篩絹網袋過濾進水60厘米,用消毒劑全池消毒,封閘肥水。根據池水肥育程度,施以氮肥使池水顯黃綠色。有條件的可底播低值貝類如藍蛤、雜色蛤等在池塘四周,作為活體備用餌料。在池塘四周選擇蟹苗暫養區,整理成波紋狀,并設置圍網。
3.苗種投放
(1)貝類苗種的放養。根據混養貝類品種不同,放苗時間存在差異,寧波地區一般縊蟶苗放養時間在3月上中旬,蚶類為4月中旬,蛤類為5月上旬。為保證在當年養成,應選擇優質大規格貝苗,蟶苗在3 000粒/千克以內、蛤類在300粒/千克以內、蚶類400顆/千克以內,實養面積貝苗播種量不超過150萬粒/平方千米為宜。盡量在當地采購貝苗以縮短運輸時間,選擇晴天早上或傍晚,避開烈日和暴雨。
江豚的理想棲息地是流態穩定、流速緩慢的回水區域,這樣的區域為江豚的休憩提供了可能,江豚活動水域的平均流速范圍基本處于0.3~1.5 m/s之間。這樣的緩慢流速淺灘上沉積大量沃土,長有大量雜草,洪水期被水淹沒,回水區域會沉積較多有機物,浮游生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及周叢生物較多,適宜魚類肥育、繁殖,為淡水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魚來源。
(2)梭子蟹苗放養。梭子蟹苗放養時間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較為適宜。要求水溫在20℃以上,大風、暴雨天氣不宜放苗。人工蟹苗要選肢體正常、反應靈敏、殼硬色澤光亮、生命力強、無病無傷蟹苗,規格為1.2萬~3.6萬只/千克,蛻殼1~2天蟹苗最佳。放養密度4.5萬只/平方千米左右。購買的梭子蟹苗經一級圍網池暫養7~10天后,拆除圍網進行大塘養殖。
(3)蝦苗放養。混養對蝦苗一般選擇在7月中下旬投放較為適宜,此時水溫較高,對蝦病害少,有利于蝦、蟹的生長。蝦苗應選擇個體大小整齊、彈跳力強、逆水性好、耐干力強、體表清潔、全長1厘米以上為佳。放苗量以12萬~15萬尾/平方千米為宜。若混養脊尾白蝦,可選擇在此時納苗或投放海捕抱卵蝦于池塘網箱中自然孵化,放養抱卵脊尾白蝦15千克/平方千米左右,幼蝦孵化后移走親蝦,使脊尾白蝦出苗整齊。
4.日常管理
(1)水質管理。前期以養殖貝類為主,繁殖浮游植物,視水質情況以施肥和添水為主,調節水質為嫩綠或黃綠色,透明度30厘米左右,保持池水的生態平衡與穩定。放養蟹苗前1~2天,適當加注新水,使水質新而爽。
中后期以促進蝦蟹生長為重點,采取勤換水保持池水新鮮。有條件時,海水最好經24小時沉淀和消毒后進入池塘。蟹苗放養后每3~4天加水5~10厘米,到7月初加滿池水,調控水質保持嫩綠水色,透明度30厘米左右,7月根據池水狀況適當換水。蝦苗放養或脊尾白蝦孵化后,暫停排水,適當加水。養殖中后期根據池塘水色、生長情況和氣侯變化換水,嚴禁大排大換,減少蝦蟹應激反應,換水量控制在池水的20%~40%。
養殖后期梭子蟹的生長明顯減緩,轉入育肥增重階段,此時水溫逐漸降低,池水不易變壞,一般在水溫18℃左右時徹底更換1次池水,以后不再換水,維持水質穩定,減少蟹活動。高溫、強冷空氣和交配期時盡量提高池塘塘內水位,暴雨后及時排去上層淡水,保持鹽度15%以上。養殖中后期根據池塘溶氧量高低,定期開動增氧機增氧。
(2)餌料管理。由于梭子蟹以動物性餌料為主,貝類以生物性餌料為主,脊尾白蝦則屬雜食性。因此,以投喂動物飼料為主,主要為新鮮、未受污染的低值小型貝類、小雜魚蝦及配合飼料等。投餌量根據蝦蟹的體重、攝食強度、水溫和水質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為體重的8%~10%。惡劣天氣和換水困難時少投或不投,水溫低于15℃或高于32℃時減半投喂,8℃以下停止投喂。投喂后以1小時內吃完為宜,根據吃食情況增減投喂量。蛻殼高峰期,務必投足新鮮餌料,以減少相互殘殺。每天早晚投喂各1次,傍晚投餌量占日總投餌量的70%。投喂點為池塘環溝外側四周的灘面上。
(4)病害防治。生態養殖,理論上梭子蟹可以吃掉弱體質蝦,因而可控制和緩解蝦病的暴發。梭子蟹交配后死亡率較高,在交尾前后更要保證新鮮高蛋白餌料供應充足,并適當增加投餌次數,投喂的鮮、凍小雜魚和貝類等餌料要進行反復沖洗,以保證質量。同時,可在餌料中添加1.0%~1.5%生物免疫促生長劑,以增強蝦蟹的體質及抗病能力。
梭子蟹養殖過程中主要病害種類有固著類纖毛蟲病、弧菌病、細菌性甲殼病、蛻殼不遂病等。一旦發現要立即對癥下藥,如發現纖毛蟲疾病時,應立即用低毒高效、對貝類影響較小的藥物(如硫酸鋅)進行治療。養殖過程中要加強病害預防,每隔15天,交替使用生石灰225千克/平方千米或漂白粉22.5千克/平方千米進行全池潑灑。高溫季節用聚維酮碘l~2次,在晚上排水到灘面,潑灑環溝消毒,第2天早上及時進水。
5.適時捕撈
在三疣梭子蟹養殖過程中,根據存塘蟹數量和規格,在8月可采取邊捕邊養方式,捕撈部分雄蟹出售。一般在10月中旬,蟹交配高峰后15~20天內,在池塘大換水時,盡快收獲全部雄蟹,若雄蟹收獲太遲,交配后成活率會大大降低。
雌蟹交配后,性腺發育50天即體肥膏滿,育肥至春節前后,市場售價較高時起捕上市。白蝦生長較快,一般2~3個月就可用蝦籠等工具起捕,時間可持續到春節后。貝類視生長情況與市場行情決定起捕。
梭子蟹、蝦和貝類混養,構建了科學生態立體混養模式。不僅投喂的餌料滿足了梭子蟹的生長需要,剩余餌料也可被對蝦利用,而且蝦蟹排泄物及更小的有機碎屑可作為貝類的餌料,使池塘各種天然餌料或人工飼料得到最大化利用;而貝類的攝食更是凈化了養殖池塘的水質,通過代謝、分解和同化,促進水體環境的自我改良,提高養殖品的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
蝦苗放養時間是池塘穩產和高產的關鍵。由于對蝦生長快,2~3個月即可長成,若放養過早,不僅要提早投餌,增加池塘環境壓力,殘殺蛻殼幼蟹而降低幼蟹成活率,而且高溫季節成蝦易發病(脊尾白蝦自然死亡),可能引發蝦蟹病害同時暴發。
適時起捕雄蟹,是提高梭子蟹產量的關鍵。若雄蟹比例過高,會對已交配過的軟殼雌蟹強行再交配,使軟殼雌蟹受傷死亡,若雄蟹比例過低,則會出現雌蟹沒有完全被交配的現象,從而影響雌蟹的成品質量。一般認為雌雄比例在交配期達到3~5∶1較合理。
水質管理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必須時刻關注水質變化,注重對海洋水源變化和附近養殖病害情況的監測,采用及時進排水和適當肥水的有機結合,保持水質清鮮和水體環境的動態平衡,保證水中浮游生物餌料的充足供應。
(據現代農業科技)
